胡洪侠|当高考遇上“书荒”
本文高考老照片来自互联网。
前面说到我曾向远在沈阳的伯父和堂兄写信求援,希望他们给我找几本高考复习资料回来。那时学校无法提供此类参考书,现在的高中生会觉得完全不可理解。如今书店里高考书籍已成大宗,仅仅衡水中学名下的各类指南、习题就已经满坑满谷。
中国许多中学旧有的图书馆或资料室,经“文革”一役,幸免于难者不多。军屯中学因是文革期间“升格”为高中,并无像样的图书室,所存图书,除教材教辅外,即是县文教局分发下来的政治读物。到了1978年那会儿,大概也开始订购一些书了。我不知多少次翻那几个书柜,找来找去总是新书不多。那是我此生第一次和“公共图书机构”打交道。我曾借过一本新出的《英语900句》,证明学校那时还是有新书购进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在那里找不到高考复习资料。
某日放学回家,父亲问我:“你给你在沈阳的大爷写信要书了?”
我一看事发,只好承认。
父亲在桌上拿过一个邮包递给我。“又让你锁大爷替咱们花这个钱。”父亲说。“咱记住人家的好处就行了,”母亲赶忙出来解围,“等考上个学,咱就把书还给他们。”母亲还以为这书永远有用、可以用完即还的。
邮包已经拆开,里面有几本高考资料,记得有政治、历史、地理。我顿时如获至宝。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收到村外面大世界寄来的书。
一个月前求援信发出后我心中忐忑多日,天天放学后往村里代销点跑,指望自己能第一时间收到邮包,省得父母盘问。既然写信时没让他们知道,那就干脆一瞒到底好了。谁知还是让父亲“截获”了。
父亲没有再说什么,只问了一句,人家沈阳考的和咱们农村考的一样?我说,一样,全国都一样。
是沈阳的胡洪利堂兄帮我找的书。他和我二哥同龄,当时已在一家国企上班,属于我们羡慕的工人阶级。因这份书缘,我一直对他心存感念。几年之后,我陪母亲去阜新看望病中的舅舅(可惜我们未到而舅舅已故去),回程路经沈阳时我们去看望我呼为“锁大爷”的一家,这才首次见到我父亲的堂兄,也再次见到我的洪利堂兄。他说他第一次见我时我还很小,他和二哥一起曾领我逛过运河东岸的武城县城。我对此不置可否,因记忆早已模糊。后来我当然明白,我们这个村子,我们这个公社,乃至远近七个公社两百多个村庄,原来都是属于山东省武城县的,1964年河北、山东两省重划省界,贪图省事,简单订了一条“以运河为界”,我们这些自明永乐年间自山西移至运河西岸的“鲁民”,一觉醒来又成了“冀人”。我父老乡亲一生中自己的事情大都自己做不了主,何况地属哪省这等大事,不仅自己说了不算,而且总是事后才慢慢知道的。别说上一代人,即使像我这样1960年代出生的人,同样也在“山东人”“河北人”身份认同之间困扰多年,直到背井离乡时间够长、距离够远如现在,才不会再在乎什么山东什么河北。
2016年国庆长假,有机会东北一游,我想着见见洪利堂兄,经过沈阳时设法和他联系上了。本来约好吃饭,可是日程不凑巧,我们只能晚饭后见个面。坐在酒店大堂等候时,想着又已有二十多年未见,一会儿他进入酒店时,我是否有把握认出他来?我只记得他个子不高,面色黝黑,眼睛大而亮,脸上常挂着微笑。脑子里正搜索相关信息,忽然见一位个子不高、面色黝黑的汉子走了过来。我的担心十分多余,相认过程极其简单,根本不像久未见面的人。我细细打量,发现他头发虽然乌黑,看脸庞眉眼确实苍老了许多,当年常挂着的微笑也不见了。他说他的厂子早就破产十几年了,他现在自己到处跑跑,找点生意做,“不好混!”他点点头,目光绕大堂空间巡视了一圈儿。我发现他的眼睛比我印象中小多了。
当年阜新的表弟也给我寄来了他们那里的复习资料。有了这些书,虽内容难说最新、最权威,毕竟“高考书荒”暂告缓解,我终于也可以在那些各自私藏“高考秘籍”的同学面前神秘一笑了。
前几天我那篇《“高考秘籍”最难寻》发了公号后,有几位朋友留言诉说自己所见所闻,可证1978年那会儿闹“高考书荒”的地方远非我县我公社。那是一个刚刚结束了十年动乱的时代,是高考虽然恢复但是连印刷试卷用纸也供应短缺的时代,是大城市里爱书人在新华书店门前通宵排队只为买一册重版外国名著的时代,是农民依然日子难过的时代,是书店里没有多少书卖的时代。所以,参加高考者找不到高考复习资料这类事情,毫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正常”。
“剑书雁”朋友留言说:
记得小学有位女同学爸爸在新华书店上班,搞到一本语文资料,可以这么说:全县可能只有我们班有!所以语文成绩就是全县最好的。我想每个人求学路上总会有那么一本或几本书照亮你的未来!
另一位“郝晨瑞”先生说:
有感觉,那时有套像样的高考复习资料的同学,总是神神秘秘。你一接近他的书,仿佛要抄他答案的感觉。
故乡故城的“金文丰”先生说:
这套上海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当时很红很火很紧俏,故城县书店倒是有的,沾计划经济体制的光吧,只是数量小很难买到……。
这勾起了我在县城新华书店买书的回忆,于是和金先生聊了几个回合。
我说:我忘了第一次进县城新华书店的准确时间了,大约是1984、85年的样子。1990年代,父母搬到县城后,我回去探亲,曾去县政府对面的书店逛过几次。1979年高考那阵,我连县城书店大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
金先生说:如今装潢清新雅致的书店格调怡人,但终抵不上四十年前礼堂南邻那稍显昏暗的书店大厅对我的诱惑,那里有无尽的宝藏啊。那时候放学后我基本长在那里,与店员们倍熟,买不起的特许我借回一宿抄一回……向如今已七八十高寿的书店诸位老师致敬![抱拳][抱拳] 咱们县新华书店原在郑口二道街北端,1964年迁至礼堂南新建,其中四间门店建筑风格颇有文化韵味;1982年翻建一栋新营业楼,1991年在县委政府南面现址再建新营业楼。据我所知故城县新华书店业绩一直在省市排名在前。
我说我很高兴了解了家乡新华书店更多信息。我记得书店搬新址后,我在那里买过一套精装三卷本《纪晓岚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