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 史话沧桑 话剧百年中的安顺 2018年第69期(总308期)
——潘玉陶
自1907年中国赴日本留学生在东京组成第一个演出“新剧”的春柳社,排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及《热血》几出话剧后,于今历时正好一百年。因而今年我们从电视荧屏及报刊上不时见到了有关话剧“百年”的纪念文章及活动。
春柳社演出剧照《黑奴吁天录》 图片来源网络
谈起话剧,省内资深专家研究指出:贵州是早期跻身中国话剧艺术为数不多的省份之一,早在1913年贵阳达德学校就开始了话剧的创作及演出活动。《达德学校大事记》刊载:“民国2年9月19日……夜间编演新剧。剧分二部,曰《维新梦》、曰《武训兴学》。黄君齐生、凌君秋鹗作幕外演说,昼夜观看者,五日约四万余人……群情踊跃,不能不说是空前未有的。”其中《维新梦》一剧表演的是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的悲壮,剧作者就是我们安顺人黄齐生先生。自此后,达德学校在黄齐生及凌秋鹗两先生的努力下,在省城贵阳掀起了一个话剧热。至20世纪20年代末,达德学校排演了《丁文城除奸》、《亡国恨》、《共和鉴》、《恢复共和》、《模范乡》、《林则徐禁烟》、《大埠桥》、《沪江潮》等多部话剧。其中,《大埠桥》原为黄齐生先生编写的川剧本。剧中内容表现了贵州黎平人何腾蛟为支撑晚明半壁南天,苦战沙场的忠烈壮举;而《模范乡》则是革命先烈王若飞参与编写创作的一出话剧,内容表现贵州矿工们的苦难。
这个时期被称为贵州话剧的“达德时期”,这些成就的取得,黄齐生先生功不可没。故曰:“20世纪初,黄齐生先生开贵州戏剧创作之先河。”(《贵州戏剧史》86页)
黄齐生先生像 图片来源网络
先河既开,自有后浪逐来,初是贵阳各学校,紧接着贵州境内不少州府县也掀然兴起了演出话剧的文艺活动。据安顺城中老掌故邓文郁先生回忆,他最早见过安顺的话剧演出是1929年,戏名叫《王先生过年》。时无女角,剧中的一位大姑娘由后来参加地下党后去了新四军部队的方士新扮演,演出地点在今安顺二小(原民教馆)的操场上,演出对白皆为安顺方言。安顺迎来第一个话剧热的时间是抗战时期。其原因是当时话剧艺术在中国逐渐趋于成熟并普及边陲。另外,因抗战而迁徙到安顺的机关团体及学校带来了先进文化。更主要的原因诚如当年黔省报刊《筑国阳秋》评栏评论达德话剧所云:“……是以激起一般人之爱国心而影响寤寐。此乃政治话剧,而兼教育兴为者也。”全民抗战离不开宣传、教育、鼓动,而演出话剧则不失为一种实施宣教的最好形式。
1938年8月15日,安顺山城成立了一个名为“血花”的业余话剧团,该团由城中文化名人、教师及各届人士如蒋旭英、刘式型、赵毓芝、张慕房、危志明等共五十多人组成。“血花话剧团”公演过《生命与国家》(四幕)、《民族英雄》(五幕)、《最后一课》、《死里求生》、《有力出力》、《民族万岁》、《古城的怒吼》等话剧。那时,安顺城中的学校、机关团体也纷纷以演出话剧的形式(加上歌咏)宣传抗日。如:女中演出的《国庆日》,兽医学校的《我们不做亡国奴》、《盲哑恨》,妇女会的《北京之夜》、《敌》,战地工作团的《艺术生涯》、《民族公敌》等。这些演出队伍曾经与“血花”联台演出,每次演出都是一周左右。1939年春节还去镇宁公演了一个星期。当时每场演出都是售票入场,每票五分钱,所得票值及捐款全部献给前方抗日将士,演出团体及演员全系尽义务没有分文报酬。除了宣传抗战的节目,驻安顺的军医学校还组织排演过《雷雨》。除了本校演员,还在黔江中学选拔了几名学生参与演出。已故的李琼英老师、刘玉珍老师及今健在香港的邓延琮先生即是。当时李、刘两位老师扮演的是剧中人四凤。
抗战时期的话剧剧照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抗战时期的安顺话剧,应该说为宣传救国救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0年代初招考青年远征军时,安顺许多知识青年挣脱家庭束缚踊跃报名投军的动人场面,犹如宣传抗战话剧中的剧情!
抗战时期的安顺话剧热,为这座古城培养了一批执着追求、爱好话剧艺术的青年。抗战胜利后,一些男女青年排演《风雪夜归人》时,资金短缺几乎不能进行下去,上述曾经扮演四凤的刘玉珍老师卖掉自己的黄金饰品,以资该剧得以完成排演的佳话让安顺人感动!
1957年“反右”前夕,安顺又有了一个“话剧热”的时期。这个时期演出的话剧剧本基本没有自己创作的,是以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本为演出脚本。如安中(今安顺一中)演出的《新局长到来之前》。另外,由于当时与苏联的特殊友好关系,多有苏联话剧被翻译过来,安中就演出过苏联话剧《我们这一家》。大跃进期间,安顺又轰轰烈烈地创作了一些剧本,无非是表现大炼钢铁、亩产万斤之类的小话剧,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抗战时期的话剧剧照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三年大饥饿后的安顺,又有一次话剧热潮掀起。1964年,安顺一中、三中、卫校均排演了当时中国最叫响的话剧《年青的一代》,卫校还演出了《千万不要忘记》。如今在北大任教的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那时参与演出,饰剧中人丁海宽,并兼任导演。当时,上述两出话剧以及《夺印》、《箭杆河边》、《社长的女儿》等剧目占据了中国的戏剧舞台并移植为多个戏种。这些话剧安顺京、川两剧团均有排练演出(所有传统戏完全被命令停演),剧情主要是鼓动和宣扬阶级斗争。事后人们才明白,这些剧目的演出,是为了“反修防修”的“四清”运动以及紧接着的“文革”运动作舆论准备的。
也许开贵州话剧先河者是我们安顺人黄齐生先生,也许安顺的话剧艺术有着深厚的底蕴及历史渊源,总之,安顺话剧一经出现就彰显了它极强的生命力。十年浩劫后,安顺的话剧于80年代在贵州重新崭露头角,其间被公誉为贵州的“小戏之乡”(主要指西秀区)。从那时起至今,安顺演出的话剧几乎为话剧小品,都是自己创作的剧本。今年六月,安顺西秀区举办的小品会演活动中参赛作品就达38个,由此,让我们看到了话剧艺术重振雄风的曙光。
最后,本文借用《贵州都市报》姚曼、兰岚两位记者的话作结束语:“百年话剧,未曾落幕。”
话剧剧照 蒋旭英 摄
1957年,中国话剧历经了整整50周年,虽然那个时候不像今天这样有着浓厚的纪念意识且一般人尚不知有这回事,但安顺小城不谋而合地掀起小小的话剧热。那一时期,人们感觉到内忧外患、内战外战的苦难已经结束;新政权以来的暴风骤雨般的土改、镇反,包括“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之类的政治运动已经完成。憧憬中,物阜民丰的太平盛世就要到来了!1956年,提出“向文化科学进军”,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一些赋闲的旧知识分子也得到了启用。在经济领域,城市中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胜利;农村中的合作化高潮进入了“高级社”阶段。于是,喜悦的人们在锣鼓声、爆竹声及上大街扭秧歌的庆祝活动中回想起安顺曾经的话剧热。1957年初,安顺拟建立一个“职工业余话剧团”的方案出台并开始实施。牵头组织单位是当时的安顺县工会和“安顺中心文化馆”(即后来的文化馆)。当时的方案之一是先排演一出话剧,从中选拔人才组团。于是各基层工会选送人员集中,仅安中就送了5人,刚刚组建成立的安运司则选送了年轻的兰良彬先生参与。
《雷雨》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
经过商议,选定“五·四”以来的优秀话剧剧本《雷雨》作演出脚本。曹禺先生的这部大作,几十年来受到不同阶层及不同观点的人们喜爱。它叙述了一个从封建阶级嬗变为资产阶级的大家庭里发生的故事:出生卑微与“高贵”的矛盾,个性解放与乱伦相悖的冲突;爱情的真挚与虚伪的冲突以及劳方对资方的抗争等等,这一切形成了盘根错节难以解决的纠葛最后酿成了悲剧。
应该说,那一次排演《雷雨》,可谓当时安顺文化教育界的一次“群英会”:毕业于西南联大,执教终生的秦元明老师;名画家刘式型先生及其夫人赵毓芝老师;抗战时期就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刘玉珍、李琼英、杨若男老师;对戏剧艺术颇有造诣的黄齐老师、申健德先生以及翟思齐先生(后为专业剧团编剧)等。新中国大专院校培养毕业出来的有刘力老师(贵大艺专声乐)、周兴老师(贵大艺专美术)、杨大伟(贵大艺专)、孙文贵(安中毕业,后去了省黔剧团)、李力忠(安师毕业)等皆为这次排演《雷雨》的主要人员。当时,刘式型先生为中心文化馆馆长;刘玉珍、杨若男老师担任着小学校长的职务;黄齐老师是教导主任。
6月初,发领了铁笔钢板刻就、毛边纸印成的剧本后,紧锣密鼓的排练开始了。排练完全是利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而且大都在晚上。有的女演职员有嗷嗷待哺的幼儿置于家中不能顾。
《雷雨》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
那时的普通话学习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因此,为北京人的申健德先生及天津人杨若男老师以及见多识广的秦元明老师兼任着剧组的普通话测试。今天,读周兴老师提供的那充满沧桑感的毛边纸剧本,字里行间的圈点及注音,标示着语句是平仄或是撮口,是鼻韵或是卷舌的符号。排练中,他们极力遵循话剧演出的艺术规律,从对白语音准确、角色之间的配合默契、表演动作的逼真、情感的真实以及舞台调度的合理都力争到位。至于布景、灯光、效果等,在当时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极力让观众感觉相像、逼真。在无资金置备的条件下,负责道具服装的赵毓芝、余肃啬、张奇荣老师四处寻觅求借剧中需要的老式豪华家具,以及具有二十年代特色的男女服饰,为之只差跑折了腿。没有分文金钱或物质的刺激、诱惑,是何动力驱使这一群人如此费心尽力?是他(她)们对艺术的酷爱、追求,以及对新中国的热爱!
经过这些努力,1957年暑假之始,话剧《雷雨》在东街小十字的川剧团公演了。记得首场演出时,安顺专区的最高长官和宣传部的最高首长亲自坐在台下,手执剧本,一字一句对台上演员的朗诵,查对是否有误。
《雷雨》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演出是成功的,整个剧组的人员为演出成功而由衷高兴。
当时是公开对外售票演出,并且预售出多场的票券。剧组还作了到各县巡回演出的打算。然而遗撼的是,大家不知道他们正在排练话剧《雷雨》时,整个中国大陆上的一场政治“雷雨”已经来临。安顺的《雷雨》没有演出几场便接到“立即停演”的指令。首先是整个剧组的人困惑不解一头雾水,接着是人人自危。 “反右”运动进入了深入阶段。
即便当时还不敢将(雷雨)这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剧作打成“毒草”,但安顺这一伙人在此时此刻排演它的目的不就是在转移斗争大方向,企图蒙混过关并涣散“左派”们的斗志么?于是剧组中有的人被打成右派、“内控右派”、中右分子等等。因而,有的被撤职,有的丢了饭碗,有的身陷囹圄,到70年代有的还被遣送下乡……50年过去了,这些人都得到了平反昭雪,但是每一位罹难者的经历及累及亲人子女的苦难、屈辱……唉!逝去者已幻化为仙,虽与生者幽明两界,但让人常常念及。而健在者最小的也是古稀之龄,提及50年前排演的那场遭灾引祸的话剧,他们无怨无悔,并感觉自己又时常回到了年轻时代——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为纪念话剧百年,一个称为明星版的《雷雨》,由达士常、潘虹、濮存昕、童瑞欣、蔡国庆等大腕明星表演,今年8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11频道将之播出,当年安顺《雷雨》剧组中有老人幸得收看后,感慨无限,老泪纵横……
《雷雨》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
· 作者简介
潘玉陶:号美石,安顺知名文化学者、作家,于地方历史、民俗均有研究,出版《安顺世像录》《安顺故事》散文与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