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了解自己的意识偏见,你的思考才有意义

一、

从人的本性来说,人是不具备怀疑精神的,因为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是错的。

就像《道德经》之中所说的那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指: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之所以突出这一个重点,就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多人根本无法察觉自己意识、以及行为之中存在的问题。

当这个问题延伸到生活中之后,便形成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我们都在相信着自己本身就相信的东西,但是却不知在过度相信自我的同时便坠入意识局限之中。

很多人都在强调“反思”和“冥想”对人生的作用,其实在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正确的觉悟和思维,“反思”与“冥想”这两件事情大多都只是无用功,因为你并没有察觉自己思维之中存在的问题,那你的思考过程意义何在呢。

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在思考,其实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带着主观偏见将事情重新梳理了一遍而已,这一次的思考依然掺杂着诸多的弊病和偏见。

并由此还产生了一个结果,很多时候我们面对问题所判定的结果,并非是事情的客观本身,而是我们带着偏见所做出的看法,是我们拿着自以为是的东西来说服自己之后,让自己相信了一个并不接近客观的观点而已。

所以对于人生的很多时候,当你想要正确面对和解决一个问题时,首先就要看到自己情绪和偏见所存在的地方,只有这样你才能更正确客观的看待一个问题,只有这样你才能更接近客观事实,这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佛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旧的房屋,传言说房屋中有鬼,很多人都很害怕,甚至白天的时候也不敢靠近。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认为自己胆子很大,就说:“我想到这个屋中过一夜看看。”

于是就进去住下了,后来还有一个人,他认为自己的胆子更胜过前面那个人,也听说这个屋中有鬼,也想进去看看。

到了半夜的时候,后面的人就敲门,那个先进去的人以为是鬼,就不让他进来,后面这个人也以为里面有鬼。

就这样两个人推来推去的,互不相让,而且心中十分恐惧,到了白天的时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才知道这只是一场误会。

在这个故事的下面有这样一段注释:世间一切诸法都是以四大元素为基础,并且借着互为条件的因缘暂时聚集地,并没有主宰作用的元素存在,要从事情本身的各个方面推析起来,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我”呢?这并不确定,但是世间人却执着于我是你非,强行争辩不休。

二、

就好像故事之中的两个人一样,自己心中存在着错误的感受,把对方这个人当做了鬼,然后产生了恐惧,并且两个人一个在门里一个在门外,推来推去。

而对于这两个人来说,他们心中的错误感受就是自己的“心结”。

他们看似不怕鬼,因为他为了证明自己胆子大,愿意到一个传说很恐怖的房间去居住,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心中没有“鬼”的概念存在,也可以说他的行为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才去做的,而不是真的相信没有这个东西。

而问题就在这里,当一个人内心仍然存在着某种错误的意识时,不管表面上怎么掩饰,都无法遮盖内心存在的真实念头。

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道理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件事物产生的认知和情绪并非是客观的,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形下,由自己的主观偏见作为主导而存在的意识。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即便我们相信内心存在的错误念头,也无法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足够理智地看到自己的念头以及自己潜意识之中存在的状态,对他们有清醒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超越原本并不正确的行为,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带着自己潜意识中存在的偏见去衡量问题,而是跳出自己的潜意识,真正看到问题的客观本质。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

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人都尊崇自己的才智所了解的知识,却不懂得凭借自己的才智所不知道而后知道的道理,这能不算是最大的疑惑吗。

人都会相信自己心中存在的念头和意识,但是这却是错误的根源,而且这种人总是处在自认为明智,但实则疑惑的思维陷阱之中,因为他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而不知道自己认知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

所以只有跳出自己的主观局限,才能真正地看到客观真相,这个思维也是决定我们人生状态以及人生结局的重要关键点。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