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岩上、坑涧的区别,牛栏坑肉桂“霸道”的谣言不攻自破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有一个问题,每每向我的茶农朋友们提起来时,他们都会被噎到。

下面,请听题。

岩茶的山场里,岩和峰有什么区别?

马头组的朋友说,他也说不好,通常是岩这类比较常见。像马头岩、天心岩、青狮岩、碧石岩等。

然后,有位茶农朋友的解释,比较可爱,他说,岩一般指大块的,且看起来圆墩墩造型的丹岩,而“峰”是比较细高的山峰,顶上是尖尖的。

通常如果在一个小山场的周围,有这样标志性的岩或峰,可以直接定名。

最后,武夷山胡歌说得比较中肯,他说,你这个问题我还真的没想到,不过呢,他可以帮我包打听……

思来想去一番后,麻花也就不纠结这个问题了。

因为,感觉这背后,找不出标准答案!

《2》

武夷岩茶的山场划分,历来复杂。

光是从地形上,就有分坑、涧、窠、洞、岩、峰、坪、岗等。

如果说,坑涧类的山场,还比较容易找出共同性。

一概是由两块山岩,互相夹峙,日照适中,光照温和,中间有涧流经过。

而岩、峰之类的山场,则通常是根据岩石造型定名。

像鹰嘴岩,远远看去,就像极了尖尖的老鹰嘴巴。

而马头岩的得名,则和那标志性的“五马奔槽”有关。

但说到洞与窠,它们就实在不好概括了。

去了鬼洞后,可以切身感受到,整片山场像极了硕大的半开放式山洞,走进其中,虽然仍旧头顶着青天,但因为这里的地形特殊,只有进风口,没有出风口,导致这里总给人留下阴森森之感。

但去了水帘洞后,获得的体验跟鬼洞又完全不同。

虽说水帘洞与鬼洞,它们都属于“洞”这类山场,但水帘洞作为山北热门景点,常年游客众多,完全没有半点阴森之感。

从入口处,一直往前穿过石阶后,可以看到一片修剪整齐的草坪,有一群抢镜的鸽子,不时起飞与停落。

接着,往左走,可以看到前面山壁上的三贤祠。有一条壮观的飞瀑,直泻而下。不过,在枯水期的时候,水流会小非常多。

正岩山场里,水帘洞同样是一个地盘蛮大的山场,从鸽群草坪处,往左往右,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不少茶地的分布。

可以说,除了都归入为水汽充足,日照时长适中的清凉型山场外,在其他方面,还真的难以找出它们的共同性。

更何况,武夷岩茶的山场定名,除了以地形特点定名外,还有许多难以归类的定名法。

比如说,天车架、状元岭、广林亭、好汉坡、赌博岭等……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要探究足足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七十二洞的武夷岩茶山场定名文化,着实是太复杂了!

《3》

今天的正题,与岩茶的山场环境有关。

这天,遇到有茶友提问:

“岩顶肉桂和坑涧肉桂,口感上差别在哪里?”

这里,要先纠正下一个小问题。

那就是,武夷岩茶里,没有岩顶茶一说。

通常,在我们平常喝茶交流时,讲的是岩上茶。

诚然,不管是岩顶茶也好,岩上茶也罢。从配图可见,岩和峰这类的,一眼望去,它们统统是一块巨大的山岩。

不过,因为武夷山当地的地貌特殊,为丹霞地貌,这些裸露的山岩呈现为红色,也称丹岩。

从肉眼直观可见,作为石头山,岩顶上根本是不毛之地,种不了茶。

所以,有关于岩上茶的意思,茶友们可不能望文生义去理解。

武夷山的茶农先民们当初在开山种茶时,在交通不便,车马不便,没有现代工业机器设备的前提下,仍旧是不辞艰辛,一路跋涉,开山种茶。

在山岩下方,依据山势,垒上石块,往里种茶。

(PS:这些石块在当年,都是通过人力肩挑背扛,一路运上来的,很不容易。)

这种传统的种茶方式,称之为盆栽式茶园。

不得不说,茶农先民们很有先见之明,他们放弃捷径。没有选择在山下、洲边等大片平坦平地上,直接开荒种茶。而是经过诸多考量后,选在今天被我们称为“正岩”的范围区域内。

其背后,看重的正是这些巨大的丹岩们,经过长年风吹日晒雨淋后,可以剥落出不少风化岩碎屑,汇入周围的茶地内。

这些岩石碎屑,不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还十分透气,利于茶树根系舒展。

为武夷岩茶的岩韵形成,奠定下物质基础!

这就是,岩茶里所谓的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精髓。

《4》

到底,岩上肉桂和坑涧肉桂,它们的风味有何不同?

不管是岩上茶,还是坑涧茶,它们的山场环境一应是“以岩为邻”。

岩上茶,即以XX岩、XX峰、XX坪定名的山场,山场环境往往是四周视野开阔,日照时间充足。

而坑涧茶,即以XX坑、XX涧,以至于XX窠、某某洞定名的山场,它们的山场小气候相对清凉,日照时间适中,常有溪流从中穿过,水汽充足。

以牛栏坑为例,在两山夹峙下,茶树就种在坑底、以及两侧山岩下方。

这种在两侧山岩下的茶树,当一天当中随着太阳东升西落,只有一半的时间会被晒到。

表现为,太阳晒到一侧山岩时,另一侧刚好是阴的。

背靠大树好乘凉,借助巨大山岩为掩体,可以提供半阴半晒的环境,符合茶树的喜阴天性!

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岩上茶、坑涧茶的口感差异巨大。

大致表现为,岩上茶香气好,而坑涧茶,汤感更佳。

从多年的喝茶对比看,即便是用同样的冲泡方式,岩上茶泡出来的第一道茶汤,往往香气透天。而坑涧茶的表现,略微不温不火,有些慢热。

毕竟,坑涧小气候环境特殊,被周围山体和植被遮挡,日照时间短,光合作用少,生成的芳香物质数量自然不如岩上茶。

所以,我们在形容正岩肉桂茶味时,高香、张扬、刚猛直一类的形容词,统统是留给岩上茶的。

岩上肉桂的茶味,喝起来会更“猛”一些。按部分茶客常用词来说,就是霸气十足。

茶汤喝起来,肉桂汤感独有的辛味,会更加明显。汤水过喉时,那丝丝辛辣感,如同舒服地按摩那样,撩拨了下喉头。

并且,因为日照时长比坑涧茶更充足的缘故,岩上肉桂内部的苦涩感,会略明显些。不过在做青做透,走水顺畅的前提下,岩上茶的微苦微涩感,可以让人接受。

一来是,它们化得快,快速消散,取而代之是舒适的茶味。

二来是,当你在喝下茶汤时,注意力大多被馥郁的茶香所吸引,甚少能再留意到茶味里的微苦与刺激。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产区日照时间长,会让咖啡碱的生成数量更多。

当年日本人在做抹茶时,为了减少苦味,才采用人工遮阴的方式。

但是,通过依据山势,盆栽式种植的方式,可以让正岩肉桂(尤其是坑涧茶)获得一定的山势遮挡。这是纯天然的,还不用靠人工。

虽说岩上茶的个性十足,但坑涧茶也不差。

尤其是,许多资深的岩茶大咖,更爱坑涧茶。

因为,将一泡坑涧肉桂喝到最后,会让人有种移步换景、豁然开朗的体验。

最开始喝起来,只是感觉到它的汤感绵柔顺滑。

但从二、三冲茶汤开始,茶香逐渐爬上。

缕缕幽香释放,一款好肉桂该有的花香、果香、桂皮香,统统都不会缺。

比起张扬外放、大开大合的岩上茶香气表现,坑涧茶的香气内敛,却不失格调。

再喝下去,香水交融,渐入佳境。香气落水,水中带香。又香又稠又滑。这种喝起来饱满且绵密的细腻汤感,是岩上茶所不具备的。

越往下喝,越是感到惊喜。

伴随着回甘生津,口腔内的舒适茶味体验,着实是回味悠长!

《5》

武夷岩茶里,岩上茶与坑涧茶,各有所长。

岩上茶,香气张扬。坑涧茶,香气细幽。

岩上茶,茶味浓郁。坑涧茶,汤感醇厚。

岩上茶,风味激昂。坑涧茶,性子慢热。

岩上茶,热情奔放。坑涧茶,幽远绵长。

这背后,恰巧应了那句,万物相感而生!

从岩上茶与坑涧茶的风味对比看,不难看出,市面上谣传的牛栏坑肉桂霸气高香,正岩肉桂是喝苦涩刺激一说,统统是子虚乌有!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