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课程下的作业形式变得丰富多彩
任美林
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作业。长期以来,作业模式单一,缺乏层次,让全班甚至全年级做相同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一方面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会产生学生厌学的负面影响。
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和领会,笔者对新课程下的作业改革做了一点尝试。改革后的作业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弹性化和培养兴趣的人文化两个基本原则。让学生有权利自主选择不同数量、不同内容的作业。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在教学实践中,按照上面两个基本原则,笔者布置的作业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可多可少,可自行设计也可广泛参考。基本要求是:做你喜欢做的作业(目的是体验喜悦,激发做作业的内驱力);做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业(目的是体验不同的自我需求);做你能够胜任的作业(目的是体验成功,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2.“我的疑问”。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通过作业传递给老师。任何方面的疑问都可以提,可以是关于课堂、当前单元的疑问,也可以是本学科的其它内容。惟一的要求是:对于自己的疑问先尝试写出解决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作业环境,尤其是为那些平时不敢提问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3.“与老师对话”。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老师对话,说出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可以向老师指毛病、谈建议、提要求,可以交流学习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释放自我,拉近师生情感,形成合力,教学相长。改革后的作业,学生普遍感到新奇、轻松,颇有兴趣,所做的作业字迹工整、认真。但是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多,且深度不够,质疑的问题以课后思考题和课堂上讨论过的题目居多。学生在作业中反映,以往缺少这样质疑的习惯及训练,首次放开质疑后不知问什么好,这表明以往学生的训练确实未能落到实处。与老师的对话中,学生似乎有所顾忌,询问的大多只是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根据以上情况,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训练。
作业改革以后,学生开始主动关注学习,有了自我评价标准。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老师有的放矢地加大了对学生质疑的引导和训练,同时主动亲近学生,与他们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作业有了明显的进步,质疑问题的深度有所增加,主动与老师对话的学生越来越多。更可喜的是,学生对话的意识延伸到了课堂上。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的工作在于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内在的自我需求,进而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