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老师说论语(序言)

桑老师对文字要求严格,通过本平台试发布几期后,桑老师要求重新发布。该版为修改后文字,比以前发布内容略有更新,请以本次发布为准。如果大家同意桑老师观点,请帮忙转发。

前序

《论语》是孔子去世以后,由曾参、有若、子夏的弟子的门人编辑而成的语录集锦。从表面上《论语》看语录似乎杂乱无章的格言的集锦。其实不然,《论语》的全篇有着极其严谨的内部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前后顺序,有着难以置换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著作中《论语》一直是传播最广,普及最多,影响最大,深入人心的一部经典。应该如何评价和理解《论语》呢?有人认为《论语》是教人做人的规范;有人认为《论语》是治国理政的方略;有人认为《论语》是修身养性的精华。笔者则认为《论语》是任何级别的执政者,任何部门的公务员都必须弄懂,必须弄通,必须弄明白的“政治教科书”。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是唯一教人如何治国理政的“政治教科书”

现在我们出版的各类政治理论教科书,基本上都是某种理论体系的哲学思想。究其实质仅仅属于对中央政策进行解释的宣传材料,属于对施政举措的观念灌输……至于如何治国,如何理政,如何处理政事……则没有一部实质性的《政治教科书》。正因为这样,在长达两千六百年的时空中,在历朝历代的政权更迭中,《论语》始终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深远。

南怀瑾认为,儒家的思想属于粮店,若是打倒了,就会没有粮食吃。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建立正常有效的社会秩序。儒家思想一旦被社会抛弃了,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这个社会秩序就被打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就会没饭吃,任何人都不受益。所以,自“打倒孔家店”的五四运动之后,整个中国都陷入内战和外族入侵的混乱之中。在那个苦难的岁月中,谁也不能踏踏实实地吃饭。

南怀瑾还认为,《论语》是中国古代施政的“宪法”。也就是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思想就成为统治思想。换句话说,为政方略的确立,政策法律的制定,施政举措的实施……都必须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原则。故而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由此《论语》就成为古代帝王将相、乃至各级官吏必须掌握并予以遵循的“施政宪法”。

纵观中国历代的诸子百家著作,基本上都在讨论如何执政,如何施政。为此,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原则的为政方略。道家的施政思想是“道法自然”,在为政方略上是“为政以道”,即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方略。儒家的施政思想是“为政以德”,即通过道德教育的传播以教育并转化民众的风俗习惯。春秋后期到战国基本上都奉行“为政以法”的方略,即实施“富国强兵”,“信赏必罚”的方略。战国后期的政治基本都被能言善辩的说客所掌控,而施政方略就奉行“为政以术”,即用阴谋诡计作为克敌制胜的施政举措。当战乱呈现之后,自然就是“为政以兵”,故而军事为主,兵法盛行。

自春秋至汉武帝,儒、道、法、术、兵……轮番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示一番。最终是儒、道、法三家思想成为统治的基本方略。但是,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真正奉行的,既非纯粹的儒家,也非纯粹的道家,更非纯粹的法家。因为各家的为政方略既有所长,也有弊端。为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是奉行“外儒内道”,或“外儒内法”,以及儒、道、法、术、兵兼而用之的方略。无论怎样,儒家思想都是不可替代的统治思想的核心。

儒家的治国方略就集中在体现在《论语》当中。《论语》的核心思想就是教育执政者如何治国,理政,平天下。而儒家的施政方略就是“为政以德”,为此就要求执政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君子品格。

怎样才能将执政者培养成拥有君子品格的人才呢?《论语》的开篇《学而》就告诉我们,提升执政者人格品质的方法就是一方面要“学”,另一方面就是“习”。以此铸造优秀的执政者。

“学”的内涵是什么?是“觉”。也就是说,“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生命的觉醒,是为了获得智慧的头脑,是为了获得理解本质的思维能力,是为了获得制定正确政策的思考能力,以及推行施政举措的执行能力。因此,“学”的内涵就现行教学体制中所理解的知识的灌输和作业的练习。而是心灵的觉醒,自我的反省,以及“自强不息”的实践练习。

《论语》的开篇讲“学而”,结束讲《尧曰》。这意谓着什么呢?这就是说,优秀执政者是通过“学而习”而培养出来的。那么要“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呢?《论语》的最后篇章《尧曰》就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执政者是唐尧、虞舜、大禹。他们就是“学”的楷模。看他们如何施政就是“学”与“习”的具体内容。换句话说,执政者的人品最好是圣人,若是达不到就“学而习”如何成为君子吧。

黑格尔说:“因此,中国能够得到最伟大,最优秀的执政者。‘所罗门’的智慧可以用在他们身上……”(2)黑格尔在这里所讲的是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关于这一点西方的政界和学术界也毫不否认中国培养优秀执政者的优秀与先进。

正因为这样,《论语》的开篇讲《学而》,结束则讲《尧曰》。由此构成了《论语》为培养优秀执政者而建立的理论结构。

首先,执政者必须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为此黑格尔说:“他们很早就知道,天子是一国之主。所以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应该做百姓的榜样。”(3)正因为执政者身居高位,众民仰望,故而执政者的言行举止就成为民众模仿和效法的楷模。故而,执政者必须明白,只有自己达到君子的品格才能“君临天下”,并卓有成效地治国理政。

其次,就民众的心理而言,自然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也就是说,执政者的作为和喜好在民众之中会形成强有力的作用和影响。为此,执政者必须得具备君子的风度和教养,以教育、影响,感化人民群众,以实现平治天下的目的和效果。

最后,任何级别的公务员和执政者都应该向唐尧、虞舜、大禹学习如何执政,以他们为榜样以提升自己成为君子的教养和品性。

《论语》的最后章节是《尧曰》,这是执政者必须“学而习”的楷模,也是执政者必须弄懂的如何施政的具体展示。《尧曰》开篇就是:“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穷困,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咨!尔舜!”就说明唐尧在向虞舜征意见时用的辞汇是“咨”,这就是唐尧的谦恭,平等与教养的直接体现。“天之历数在尔躬”的意思就是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权位是天命所在,不是个人妄想、妄求、妄为所能得到的。这也就是《尧曰》最后一句所讲的,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也就是说作为君子的品格必须懂得天命所在。 “允执其中”告诉我们,正确的施政方针是“中庸之道”,即把握权力以掌控社会的平衡,公允地执行中正的平衡策略。“四海穷困,天禄永终。”告诉我们,当民众的生活处于贫穷和困苦的时候,天子之位也就该结束了,上天所赋予天子丰厚的俸禄就永远地终结了。

《论语·尧曰》最后的话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不仅是对《论语·学而》篇的呼应,也是对《论语·学而》篇的概括和总结。《学而》篇核心是什么呢?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如何学着做一个君子,并且时常在实践中感悟和练习,在品德和境界的提升中,自然就非常的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告诉我们,君子交友以人品和志向为则,故而孔子说:“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4)由此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交友,如何待友。有朋友自遥远的地方前来看望,这是你君子人品的见证。自虞舜创立五伦的教育之后“男女有别,夫妇有恩,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就成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故而朋友交往必须讲信用。孔子的志向之一就是“朋友信之”。故而,“信”君子品格的证明书,是权力人心的凝聚力,是执政权威的执行力,是人心相背的分水岭,是人格品性的试金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交友,必讲诚信,君子交友必以品格为准。故而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而来,真是难得的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任何执政者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教养。教养的体现就是面对别人的无知,内心既无烦恼,也无轻蔑,更无愠怒。一个人的教养达如此程度,不就是君子品格的体现吗?

由此而知,《学而》的中心思想就是教导执政者如何将自己培养为君子。这是执政者所具备的基本资格。

《尧曰》的最后一句,也是《论语》全篇的最后一句,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告诉我们,要成为君子必须理解的核心问题是“知命”“知礼”“知言”“知人”。这“四知”,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之”。当一个君子能够“知命”“知礼”“知言”“知人”,就不会困惑,也不会失误,故而不亦悦乎?

——注释:

(1)《论语·子罕》

(2)黑格尔·《历史哲学·东方世间·中国》·168页·三联书店·1956年12月版。

(3)同上。

(4)《礼记·表记》

(0)

相关推荐

  • 论语日课150:尽己所能,遇见最好的自己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中开出的治世"药方",其理想目标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制度规范是礼,而正确地把握和实施仁与礼的方法和途 ...

  • 桑老师说论语之——序言

    按:普通人有众多烦恼,就连天神也想得利益,请求如何得幸福,什么是吉祥(见附,吉祥经全文).世尊回答的第一句话很深刻,说: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本人看来比较吉祥了.因为有缘认识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二)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貌.礼仪.礼节的使用,必以达到和谐.和睦.和平相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四)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为饱,居住的屋室不要求安逸.敏捷地处理各种事情,谨慎自己的言行.这样做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五)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六)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忧患别人不知道你自己,应该忧患你并不真正知道别人." --述评:<论语·尧曰>在最后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七)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见到贤德之人,马上就具有了贤德之心,并改变了自己的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八)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君子若不能自重,就不能自尊,就不会有威信:学过做人的道理和方法也不能巩固:做人最主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九)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要谨慎思考最终的结果,要追思遥远的原因.这样民众的品德就会逐渐归于纯朴和厚道了." --述评:古人言:&q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于子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