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上篇(桂二麻一)
·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用桂枝汤后,没有病汗,脉变洪大,这就是桂枝汤药力没到,继续再给桂枝汤。如果出现了忽冷忽热的现象,每天发一次,汗出必解,这时候就需要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汤与前面提到的桂麻各半汤较为雷同,都是用桂枝汤与麻黄汤组合而成,说明患者有风也有寒,条文中的“如疟”,是有发热也有恶寒,发热侧重中风(中风表现:发热恶风,没有恶寒),恶寒由于伤寒,所以治疗太阳病中风伤寒兼见,需要两个处方同时使用。
桂麻各半汤与桂二麻一汤
相同点:都是针对体虚患者,中风与伤寒兼见。(处方剂量不大;桂枝汤与麻黄汤组合)
不同点:
比例: 桂麻各半汤比例 桂枝:白芍:麻黄=3:2:2,即一份桂枝汤(桂:芍=2:2),一份麻黄汤(麻:桂=2:1,麻>桂)
桂二麻一汤比例 桂枝:白芍:麻黄=3:2:1,即一份桂枝汤(桂:芍=2:2),一份已经不是麻黄汤了(麻:桂=1:1,麻=桂)
症状: 桂麻各半汤与桂二麻一汤共同的症状是“如疟状”的发热与恶寒并见。不同在于,桂麻各半汤有很明显的身痒,而桂二麻一汤只是“如疟状”。
怎么去感觉这种不同?桂二麻一汤只是身体感觉到有发热有恶寒,这种症状的发生只是停留在神经传导、能量传导或者说“气”的层面,由于受到风与寒,气的敷布出现了问题。而各半汤除了气的传导有问题外,已经有一些水液停留在腠理皮肤之间,所以导致身痒。那治疗上就不能是麻桂1:1的比例去调气(神经传导)层面的问题,而是需要麻黄稍微多点,把那部分停水发出来,呼应前文“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两个处方的条文中都说了“汗出必解” ,但这样感觉下来,两个处方发的汗不太一样,各半汤的汗似乎是皮下停水(这是麻黄所擅长的,麻黄加术、麻黄连翘赤小豆、越婢汤等),处方针对寒偏盛一些;桂二麻一的汗,有点像桂枝汤证得解的病汗,侧重风邪多一点(不是用汗法,是桂枝汤证得解的病汗,当然也可以说是发汗,感觉下)。
★再扩展一下,针对上述两个处方中的麻桂比例,麻黄2:桂枝1,腠理皮下的停汗可以发出来;而麻黄1:桂枝1,这只是作用在神经层面,气的层面,使气的敷布正常,解除发热恶寒的体感。
总结:麻黄多于桂枝才能有发汗的效果(葛根汤、大青龙汤)。如果麻黄比例等于桂枝,或者小于桂枝,感觉都不是为了发汗而用(小青龙汤、桂二越婢一汤、桂芍知母汤)。
太阳上篇讲了很多误治的条文,基本对应现代医学的休克、脱水、循环衰竭(心衰,肾损伤)等等,都是比较严重的情况。根本原因就是治疗中滥用汗吐下,汗法使用不当就会很快影响循环,产生危急重症,这也是以前一些医生惧用麻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