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精英却对家中青春期孩子束手无策,当心孩子出现这四个变化

“孩子,你是怎么会选我做妈妈的呢?”

“我在天上选妈妈,看到你很伤心,我就想选你做妈妈,好让你不再那么伤心”。

发帖人惊奇地说道:“这是我与4岁儿子的对话。在怀上他之前,也坏过一次,但是流产了。那段日子我的确很伤心”。

小孩子的联想能力强,但由于岁数太小,表述的内容往往很简略。但如果家长将孩子的只字片语展开联想,那就成了一片奇幻的海洋。

有老人说:“孩子在还没有用过马桶之前,是有天眼的。能够看到成年人看不见的东西”。

有一组家庭,由于爸爸工作调动到新城市,夫妻俩带着幼龄孩子举家搬迁,租了一间房先住下来。

这间房夫妻两人白天看过,对于房型、层高与家居配套也还算满意,立马就跟房东签了一年的租赁合同。

新工作、新生活圈子,夫妻两人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干劲,但唯一让两人感到有些不解的是:儿子在第一天入住出租屋就跟父母说,空调上有两人。

妈妈一开始认为孩子年纪小,眼花看错了:“宝宝,哪里有?”

儿子手指着空调方向:“空调上”。

妈妈心里一紧,再次看了看空调,没有任何异常。于是妈妈试探地问:“有什么人?”

儿子天真地回答到:“有两个小哥哥”。

妈妈害怕地连忙把孩子抱在怀里,不敢再朝空调的方向看过去。等老公回来,妈妈就担心地跟老公说了这件事。


爸爸也问了孩子,孩子又重复说:“空调上有两个小哥哥在笑”。当晚,夫妻两个躺床上睡不着了,老家那些风俗说法开始充斥在夫妻两人的脑海中。

第二天,爸爸当机立断,租房定金不要了,搬家。

若干年后,妈妈再提起这个事,儿子想起来说:“妈妈,我说的两个小哥哥是海尔兄弟呀”。

所以,孩子天真无邪地趣语,加上父母主观化地想象,很有可能将一件普通日常事物,夸大成为玄幻事件。

但有一种情况,当父母的还是要引起重视。那就是当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之后,开始说些明显脱离事实的话语,并且孩子变得易怒、难以交流。

因为这有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当抑郁达到严重程度时,将有可能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容易患上抑郁呢?精神病学专家杰尔姆.弗兰克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个人在发现自己无法满足应该达到的要求,无法摆脱自己所处的环境时,就会感受到挫败消沉”。

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正好会受到多重压力:1. 学业压力 2.父母期望 3.自我能力期待。一旦少年感到自己在任何一个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则会产生挫败消沉的感觉。

此时,他就会出现焦虑情绪,睡眠障碍,难以自我控制冲动行为等现象。


我曾接到过一个心理热线来电,求助人:小花,今年20岁。

在初二时,由于学业压力过大,产生了厌学情绪。但是小花父母家教很严,小花不敢逃课,所以只有呆坐在教室中神游。

被任课老师发现小花的听课思想不集中,电话里交代小花的父母不能只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孩子不是送进学校就能学好课的,还需要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小花父母一听,这心里憋屈的很。平时自己工作再忙,小花只要提要求,当父母的肯定给予满足。

于是,小花一回家,父母两人就轮番给小花洗脑子,训诫小花不要把心思花在其他事情上。小花的妈妈甚至还暗示小花不要早恋。


小花学习困难没有得到帮助,家中父母又再次给压力,课堂上老师也不喜欢表现不好的学生,小花的成绩一降再降,小花开始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平时她变得不爱说话,更厌恶上课、做作业,父母和老师也无计可施。再到后来,小花开始听到声音,听到身边所有人都在嘲笑她。

小花哭着跑回家跟妈妈告状,说学校里有人欺负她。小花妈妈怒发冲冠,直接闯去学校要个说法。哪知道任课老师却这么说:“小花今天表现很异常,先是在座位上自言自语。后来突然拍桌子站了起来,大声吼叫。还没等我走过去问什么事,小花就冲出教室。后来被我们送到卫生室,平静了之后小花提出要回家。我们就让班长送她回去了。”

在老师的建议下,小花妈妈带着小花去就医,被诊断为精神类疾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青春期孩子有以下几个变化需要留意:

一、心境突然的变化

原本性格开朗、爱聊天、爱唱歌,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对以往喜爱的事物不再感兴趣。

二、出现破坏性行为

这也是一种行为突变。原本在你眼里乖巧可爱的孩子,突然变得爱砸东西。尤其注意孩子是否有自残自伤或虐待小动物的行为。

三、精神状态萎靡

晚上睡不着,白天总显得萎靡不振。不再爱跟家里人说话,显得有些“离群寡居”。对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不是个有能力或有出息的人。

四、喜欢关注与“自杀”相关的信息

孩子的房间总是拉上窗帘,昏暗无比。逐渐喜欢浏览与生命的意义、自杀游戏等内容。包括选择的装饰物或服饰,倾向于黑暗题材。

如果孩子主要找你讨论与生命相关的话题,父母要有个意识,尊重孩子的意见表达。这时父母应该立马放下手中的事物,专心听孩子的诉说,并耐心探寻孩子想要讨论这个话题的出发点或触发事件。

千万不要嘲笑孩子或教条式的说话,因为这有可能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你求助。


这些对于每日要为生活奔波,应付工作压力的父母来说,的确是件劳心劳力的事情。再加上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内心敏感、“带刺”,不再像以前那个乖宝宝那样听话。所以对于当父母的来说,适当了解下心理学知识,抓大放小,既能给到孩子想要的心理空间,又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有力的支持,这将会给孩子很大的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