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哪个更好,在需要的时候能用得上并产生效果的就是好的

本人并非医生,也不懂中西医,仅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对中西医做一个初步的思考,试图抛砖引玉。

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我们只关心是否有效。

观察身边中西医的事例,我们发现两者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1.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

中西医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从完全不同的两个角度进行医疗活动。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是这一观念的人体实践。

中医从天和人这一整体出发,认为个人患病是和天体运行的时间、大地的方位,人身体内部的变化分不开的。中医认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所患疾病不能独立于自然之外,应该从整体下手,调理人体。

西医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局部入手,诊疗过程中不考虑天时、方位等因素,应该说西医的整体观小于中医对整体的定义。

2.理论体系不同。

因为上述观念、切入点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中西医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西医采用网格体系,每个网格就是一个专业科室,由此,西医也将人分为不同的功能部位。当一个病人走进医院,就被分诊台分流到不同的科室,眼科看眼睛,耳科看耳朵,牙科看牙齿,不同的科室专业诊疗一个部位。

中医没有网格体系,将人作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一个医生就是一座医院,通过望闻问切开药方完成所有的检查和诊疗。

3.组织结构不同。

西医在同一个标准体系下,以专业分工实现模块化,建设相应的科室对病人进行诊疗。专业分工越细,就有条件研究得越深入,而标准化为大规模研究创造条件,同时定量化检验增强了确定性。

中医同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基于中医的整体观,诊疗活动都由一位医生完成,最多分出一些专科,比如有专门看小儿的,有专门看皮肤病的。

中医的这种结构无法实现大规模分工协作,这也是制约中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对医生的要求不同。

基于中医的整体观,要求每个合格的大夫都是诸葛亮,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悉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相克、人体经络等等的运行规律,熟记药方,总之一个人包打天下,从接诊到开药方都必须熟练掌握。这也是中医难以继承的原因之一。

西医不用这样,由于专业分工细致,每个科室的医生熟悉自己科室的诊疗流程,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就可以开展诊疗活动。

5.见效速度不同。

基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由此带来的组织结构,中医从整体下手进行调理,往往见效慢。当然,也有少数立竿见影的中医诊疗实例。而西医定点清除,直接打击,见效快,尤其是西医的手术,目前看来是中医无法比拟的。

6.标准化诊疗。

西医的检验可以实现定量化,这就为西医的确定性提供了基础,也为西医的标准化创造了前提。

而中医考虑的因素更多,缺乏定量化的检验基础,难以实现标准化,所以中医只能是千人千方,提供个性化的处方。

7.就医渠道不同。

中医靠缘分,找到中医很容易,但能碰到好医生不容易,好中医靠口口相传。

也许在一个小乡村,也许在一个胡同深处,也许就在一间普通的诊所,隐藏着世代相传的中医高手。找到这些好中医往往靠身边人提供的信息,也有一些是坚持不懈求医问药的结果。

受益者充满感激,自然对中医赞不绝口,五体投地,而没有受益甚至受害者,对中医自然是不屑一顾,甚至充满敌意。这就是社会上对中医两种态度的根源。

在商品经济社会,西医成为商品的一部分,普通人很容易接受西医治疗。西医靠广告,医院成为西医的阵地,只要有钱,就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换一个角度来说,在时代进入商品经济社会,西医和普通人更有缘分,而中医在这个时代和普通人的缘分更浅。

无论中西医,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施治对象相同,必然有相同的地方。

1.随着变化而变化。

中西医的相同之处,都认为人在变化,病情也在变化,而随着病情的发展,需要调整对策。环境影响一个人不是一天两天的结果,因而这种调理也很难一天两天见效,所以中医一般开三副到7副中药,用完再开。

西医认为人是变化的主体,而中医在人这个主体以外,还增加了环境这一因素,所以中医要根据两者的变化调整对策。

2.都有毒副作用。

凡药三分毒,无论中药西药在治病的同时,都会有毒副作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最近发现一些中药含有马兜铃酸,会损伤肾脏,造成严重后果。

东西方文明在这个时代不可避免地冲突,实际上冲突的结果只可能是融合,因为这两个文明实际上同源,都来源于人类的思维,其服务对象也是同一个人类。

因为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所以实现中西医结合非常困难,但是,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在所难免,中医借鉴西医的定量化手段,西医借鉴中医的整体观,发现对方的长处为我所用,才可能快速提高,共同为人类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