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道的精神就是清静无为,道的无为是对万物不加干涉,让万物各按自己的活动规律进行活动。这就是道对万物的作用。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这个意思。道与万物的关系是如此,帝王与人民的关系是否也能如此呢?从老子到唐玄宗,都相信这一点。所以他们提倡帝王的清静无为,为人民的自行活动,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人民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所以帝王无为,而人民无不为。人民无不为,社会与国家就会自然地生存下来,这就是淳朴的自然无为式的统治。这种政治理想,还要配合老子的其他思想,如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等等,才能真正实现。

帝王以道统治天下,他本身不做什么事,而让天下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活动,这就是万物自化。因为道在万物的本性之中,实际上就是让道在冥冥中支配万物。所以帝王的无为,就是让道来为,让万物按照道的本性来为。

明太祖注:道治天下,专其志而守之,所守在心,所为居衷,无形无影,乃道常存,即是无为无不为。大仁大德,常行而不改,久则天下顺从,守常而行之。自化,言民必从是也。道要专志才能守住它,让道长在心中,久之而能自然合乎道,一举一动,都不违背道。这样的帝王,必能实行无为的统治。这种无为,就是大仁大德,不是一般的仁与德。通过长期的实行,人民就会顺化,不用帝王再来教化。

统一以兼忘,就是对为与不为,都不加计较。这是更高的无为。这种无为之中,可以有为,但有为不是出于为之之意,所以还是无为。这是清世祖替他的有为找根据。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帝王虽然实行无为之治,民众也能顺从这种统治,但总有人会出来捣乱,这是当帝王者必须牢记在心的。不能过分陶醉于安平泰的理想之中,而要时刻注意现实中的反对者。老子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一个“镇”字,用得非常妙。镇之,是无为吗?虽然无名之朴是无为的,但运用无名之朴的人,却是用镇的方式,这已不是无为,而是有为。唐玄宗解释镇字,为镇静之意。但镇总有以上压下的意味。镇静,就是用某种手段使之安静下来。这种手段是什么,就不好说了。唐玄宗不想让看出这种手段的真相,所以他强调不要有迹。他希望天下泊然清静,最好是不烦教令,天下的人就自动正平。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不相信中国的民众能自治,非要贤明的君主来治理他们不可。这种治理,包括教化,即由统治者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才是对的,好的;哪些事是恶的,错的,不可妄动的。这也是中国一直实行家天下的原因之一。家天下,就是把天下看作一个大家庭,君主是这个家庭的家长,民众是家长的子孙儿女,一切的行动与是非标准,都要由家长来告诉子孙儿女,告诉了之后,子孙儿女就要无条件地去执行。这里没有讨论的余地,只要上对下的教诲,下对上的执行。如此治理,天下就保持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秩序,保持了大家的安平泰。

明太祖注:王道布宇内,民从而国风淳。久之民富,人将奢侈,是以镇之。谓为王者,身先俭之,以使上行下效,不致纵欲是也。王者身行之余者,不待化而自化必然。国家富足之后,就容易产生奢侈的风气。如何引导民众保持俭朴之风,是统治者的一大任务。明太祖认为,要由帝王自身做起,才能收到上行下效的效果。帝王是奢是侈,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风俗。帝王能以身作则,则全国人民不待教导而自化,这是完全可能的。

圣人的镇之,还要讲究时机。清世祖认为,最好是在有人刚刚想有所作为的时候运用镇的手段。他还进一步分析,人们所以不安于无为,而想有所作为,是由于他们心中的欲望,镇之以无名之朴,最重要的还不是制止人们的行动,而是从心中消除人们非法的欲望。

(0)

相关推荐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七章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

  • 篆刻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欢迎光临篆刻学堂 闲坐窗前,赏一枚印 读一本书,解一个字 无为而无不为 01 作品简介 印文:无为而无不为 作者:早飞 材料:寿山石 尺寸:30×30毫米 02 诵读经典 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 ...

  • 道经之三六、无为自化,欲生朴镇

    帛书校订本: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白话通译本: 道总是无形无名的.侯王如果能循道而行,万物就会自然生化.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庄子称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在宥天下就成了无为而治的代名词.道家为什么极力反对有为?他所指的有为具体而言是什么内容?这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节点.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若一个人从生下来,就不出户不窥牖,那么,他到老死,也不会知天下和见天道的.所以这是有条件的.这个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智者知人而不自知,所以不如明者的无所不照.知人所以能胜人,而自知的明者,则能自胜,这比胜人者更强.自胜,就是自我控制,这比控制别人更难.对付别人,只需用勇气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人各有其志,有的人爱好道德典坟,进德修业,要做一个君子或圣人.唐玄宗大概就是这种人.但有的人却不爱好这些,而喜好兵谋韬略,愿从事攻战杀伐,立功疆场之上,如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明太祖注:大道若愚,似乎真愚,若言我真大道,吾道久矣.又云其细,务要守道坚,造化精. 道超乎万物,故为最大者.最大者无形无象,不能用自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是唯一的,所以又称之为一.得一就是得道.天地神谷万物之类,它们如何得道?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人可以通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以大道治天下,从老子的思想看,是因为天下万物的本性都在道的主宰之下,都统一于道的精神之下,所以执大道治天下,就能获得天下往的效果.天下万物都顺从于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道在万物之中,这就是它的广泛性.这种在不是物质形态的在,而是理念性的在.万物不论有如何的差异,都不能超出道的原则,这就是道对万物的在.所以说万物恃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者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万物是极端多样化的,而道则不管物有多少变化,都能一以贯之,使多样性的物不脱离道的根本原则.这就是道的应物.得道之人,也能自如地应物,因为他能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