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济水注》卷八(一)
A1
○济水二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传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菏泽。
乘氏县,张新斌认为有关地望并不一致,一在曹县东北,一在巨野龙锢集甘泉寺一带[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乘氏县治所在今山东巨野县西南五十里[2]。结合下文“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考量则乘氏县治所位于今山东巨野县西南说是相对正确的,故此本文认为乘氏县故城应在山东巨野龙锢集甘泉寺一带。
△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
钜野泽,又称大野泽。故址在山东省巨野县北的古湖沼名。五代后南部涸为平地;北部成为梁山泊的一部分,现亦已涸为平地[3]。
南为菏水。北为济渎,迳乘氏县,与济渠、濮渠合。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迳煮枣城南。《郡国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为侯国。北济又东北,迳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吕都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
菏水,古水名。又称荷水。分东西二段:东段自今山东省定陶县北分古济水东出潴成菏泽,又东流为菏水,经今成武、金乡两县北,东注古泗水。西段自今定陶县西济水南岸分出,东北流至县北还入济水[4]。
济渎,古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与黄河平行东流到山东入海。春秋时经曹、卫、齐、鲁之地。后下游被黄河淹没,故今黄河以南不再有济水,仅有黄河以北发源处[5]。
煮枣城,战国时魏地。在今山东东明县南。《史记· 苏秦列传》: 苏秦说魏襄王曰: “大王之地,……东有淮、颍、煮枣、无胥。” 《续汉书 ·郡国志》 济阴郡冤句: “有煮枣城[6]。”
冤朐县故城,句读qú。古县名。亦作宛朐或宛句。秦置,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7]。
吕都县故城,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菏泽市牧丹区西吕陵镇。吕后封吕产为王,置吕国,都此。东汉初废入冤句县[8]。
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北。汉景帝以济水出其北,东注,中六年,分梁,於定陶置济阴国,指北济而定名也。
定陶县故城,在今山东定陶县城西北,定陶镇塔坡刘庄与李线庄之间[9]。
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於封邱县,即《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骃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东迳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於酸枣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竹书纪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之。故班固云,文湮枣野也。今无水。
濮水,流经春秋卫地,即所谓“桑间濮上”之濮。一称濮渠水。上下游各有二支:上游一支首受济水于今河南封丘县西,东北流;一支首受河水于今原阳县北,东流经延津县南;二支合流于长垣县西[10]。
封邱县,在河南开封北。古封父国[11]。
高梁陂, 杨守敬认为约在长垣县西南。(守敬按:陂当在今长垣县西南[12])
匡城,大致位置在今天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13]。
酸枣县,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南十五里。《元和志》卷8: “以地多酸枣,其仁入药用,故名。” 汉属陈留郡。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 属东郡,移治今延津县北十五里[14]。
其故渎东北迳南北二棣城间。《左传.襄公五年》,楚子襄伐陈,公会于城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东北,迳酸枣县故城南,韩国矣。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
南北二棣城(城棣),春秋郑邑。在今河南原阳县北。《左传》:襄公五年 (前568) 十一月,楚伐陈,诸侯 “会于城棣以救之”。杜注: “郑地。陈留酸枣县西南有棣城[15]”
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故台赋叙》曰:酸枣县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故老云,韩王听讼观台,高十五仞,虽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召公大贤,犹舍某棠,区区小国,而台观隆崇,骄盈于世,以鉴来今。故作赋曰,蔑邱陵之逦迤,亚五岳之嵯峨,言壮观也。
韩王望气台,战国韩国台名。在今河南延津西南[16]。
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披面而死,其姊哭之于此。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
《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又名《刘熊残碑》,该碑为传世著名汉碑之一。刘熊,字孟阳,广陵(今江苏扬州)海西人;系东汉光武帝刘秀之玄孙,做过酸枣县令。《水经注》里《刘熊残碑》被称为《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集古录》称《俞乡侯季子碑》。碑无年月,有碑阴,石久佚。文共25行,满行32字。1915年顾燮光于河南重新访得碑阴残石—块,计8行62字,碑侧有宋人题记.此碑文无书者署名,但此碑书法古逸秀劲,流美整练,典雅端庄,结体精巧秀劲,笔法纯熟婉丽,风格与《史晨碑》、《曹全碑》相近[17]。
[13]《“临危不惧”由来:孔子在匡城被困5天 风雅弹琴》,2015-04-16,来源: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