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胶东:蓬莱男人做事脚踏实地
蓬莱是仙境,蓬莱人沾了地缘之光,有几分仙风道骨,过得潇洒自在。
蓬莱先人敢于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最初从这里启锚,后来成为枢纽港。
对这里的地域文化定位,人皆称"仙道文化”。蓬莱游子中多杰出学者,近代名人阎丰年和朱德发都大讲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朱德发,这位山东省第一个“终身教授”,因为鼓吹这一观点而屡获殊荣。蓬莱乡贤戚继光以不朽的抗倭业绩,证实了蓬莱具有光辉的爱国主义传统。
天南地北的蓬莱男人,真的非常能干,不仅干练,有本事,而且机灵,有头脑。还任劳任怨,能扑下身子干实事,要干,就成为佼佼者。
做官为宦的,如吴佩孚,是有名的"蓬莱秀才”,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全国政局,“直系即中央”,而世人皆知直系的灵魂不是卖布出身的"贿选"大总统曹辊,而是曹锟一手提拔的子玉(吴佩孚的字),因为曹锟的兄弟们太贪玩,众人玩得酒色过度,昏天黑地,而蓬莱子玉却在洛阳练兵,到洛阳去朝圣之人如过江之鲫,到保定去见曹锟者寥若晨星,因为只有吴大帅有忧患意识,所以事无巨细,都得靠吴大帅“拿章程”,吴子玉是实干派。
还有一个高恩洪。当时派系斗争风云变幻,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内阁总理竟似“走马灯”一样,1922年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就换了颜惠庆、唐绍仪、王宠惠、汪大燮四位。但是无论哪一位组阁都少不了让高恩洪担任交通总长。
原因就在于要干活的就得找能干活的人,大家都"耍嘴皮子"不行,总得有人干活才行,高恩洪是吴佩孚的人,两人都是蓬莱籍,要说唇枪舌剑,那着实了得,只消看看直奉之间互相攻讦的电报,就知道蓬莱人绝不打怵"打嘴仗"了,然而,火车不是凭嘴巴开的,四任总理都觉得离开高恩洪不行,就在于他是实干家。能干,肯干,还会干!
当然,绝大多数的蓬莱人是平民百姓,名不见经传,事不为人知,他们受仙道文化影响不似掖县人那样吃苦耐劳,而是过得潇洒自在,轻松愉快。凭着上天的恩赐,五谷丰登,温饱有余。凭借智谋,让日子锦上添花。俗话说黄县房,栖霞粮,蓬莱穿着好衣裳,蓬莱人不会像黄县那样,有几千口深井流大汗夺取金色的粮食,也不会像栖霞人那样,赶着毛驴为几万亩梯田送粪,他们是倩男俊女,追求生活的美丽,靠着天公作美,过着甜甜美美的小日子。小富即安,只求和谐。
得风气之先,经商者也不乏其人,不少人走京闯卫,去商铺工厂打工,历来的东家都喜欢蓬莱伙计,因为他机灵,有眼色,还肯干,从未见伙计偷奸耍滑。其中佼佼者莫过于丛良弼了。
丛良弼是著名影星丛珊的祖父,旧时驰名中外的"火柴大王”。他也靠实干精神起家,为了"挽回利权”、“实业救国”,他硬是埋头苦干,创造了数种国产名牌,终于把一度垄断中国市场的瑞典火柴“挤”下了“独步天下”的地位,真的为中国百姓造了福。
他是蓬莱人,有着仙风道骨。抗战之初,日本人占领了青岛,聘他担任青岛市市长,如果拒绝,就没收他在青岛的财产,然而,仙道之人看淡名利,视市长宝座如敝履,毅然返回故乡,在仙境过自己散淡的岁月。
蓬莱人确实聪明,太出“尖子”了,一个县竟出了葛庭燧等三个院士,传为科技界的佳话,文科也是英才辈出,杨振声是北大中文系的首任主任,朱德发是山东第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