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飞行员为何丢了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空战形势,美国亟须招收大量空军飞行员。空军飞行员危险系数要比其他军种高,关键是培养一个出来不容易,所以需要严格选拔,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入选者都足够优秀,这样方能应对一切情况,保证自身安全。
当时,美国空军有一本《教战守则》,来应征的人都必须精读这本守则,考试拿到高分才可以进入下一关选拔。时任美国空军上将阿诺德与其他空军军官对每一位应征者都按照这个流程考核,挑选出一批相当优秀的飞行员后备军,精心培养后,将他们送上战场。
不幸的是,这批优秀的飞行员在后来的应战中几乎全部牺牲。参战的飞行员中只有两人生还。这两名飞行员不是阿诺德按照正规流程招收进来的,而是由一位退休军官推荐而来。令人意外的是,这两名飞行员连《教战守则》的考核都没有及格。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阿诺德去请教那位退休军官。退休军官说:“我也正是通过看应征者回答《教战守则》中的问题来挑选他们的。”阿诺德更加不解:“难道你的测试比我们的更完备?”退休军官摇摇头:“恰恰相反,如果应征者回答《教战守则》中的问题完全正确,我反而不会选他。”阿诺德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原来,《教战守则》是美国一本非常完备的作战应对守则,战场上可能出现的一切状况,守则中基本上都有明确的应对方法。例如:“当德国人发现你的飞机,你应当如何去做”的标准答案是“将飞机的高度拉高”。可是这么有名的《教战守则》,德国人也一定想方设法拿到了。既然德国人知道了标准答案,只要略使小诈便可成功打击目标。这样,能完全背出《教戰守则》标准答案的飞行员反而更容易被击中。
退休军官挑选的这两个飞行员并没有什么特别优势,他们只不过是面对可能出现的状况时给出答案最多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照搬标准答案,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在任何领域,过度强调规则、死板执行命令和推崇教条主义,不但不能获得成功,反而会绊住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