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方解与合方应用@31则医案

☞大柴胡汤加麻黄治疗遗尿一付显神效

许某某,男,73岁,2020年11月17日因头晕、呕吐入住我科,入院经治疗后头晕已明显好转。11月22日我在给他隔壁床开中药时他说大便不通叫我顺便给他看看。经过详细问诊,他除了大便不通之外,还有个问题困扰他大半年了,就是每晚睡觉都会遗尿,已经穿纸尿裤睡觉有大半年了。目前患者症状:口干口苦,胃纳一般,胁肋胀满,大便不通,睡眠欠佳,少汗。舌质淡红,舌苔厚,微黄,舌下静脉瘀曲,脉弦,右寸脉浮,有上冲感。【思路分析】阴阳:从舌脉看考虑阳证。六经:半表半里证(少阳证):口干口苦、胁肋胀满,里证(阳明证):大便不通,表证:汗少,右寸脉浮。瘀堵:痰湿、瘀血。综合看此患者就是三阳合病兼有痰湿、瘀血。理论上三阳合病,治从少阳,代表方是小柴胡汤,但是此患者阳明证也很明显,故予大柴胡汤加少量麻黄解表、当归活血化瘀,还可以润肠通便,加桃仁也可以,具体处方如下:柴胡20克 白芍20克 当归15克 姜半夏10克 黄芩10克 枳实10克 生大黄6克 麻黄8克,喝药后当天晚上解一次大便,第二天早上查房患者诉喝药那天晚上没有出现遗尿了,口干口苦好转,继续原方治疗,观察两天无再次出现遗尿症状,予办理出院,近期电话回访遗尿症状未见复发。之前有写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胃病和黄褐斑的病例,这次用大柴胡汤加少量麻黄解表治疗遗尿,证明方子不固定治疗哪个病的,而是治疗人体大循环的,人体气机恢复正常后症状自然会消失。神奇的古中医学把重点放在人体本身,不被某个症状或者某个病毒、细菌牵着鼻子走,以人体排病反应中出现的症状为客观依据(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证,排病的证据),然后用相应的方子帮助人体排病,这才是古中医治病思维,也是很多病用经方治疗可以覆杯而愈的根本,而不是用某个中药的现代研究具有哪些功效去治疗某个症状,那样方子只会越开越大,而疗效又不好!

导读:大柴胡汤为常遇的方证,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胡希恕大师大柴胡汤用量:柴胡12~15g,黄芩10~12g,芍药10~12g,半夏6~10g,枳实10~12g,生姜6~10g,大枣4~6枚,大黄6~10(打碎后下)。水煎400mL,分二次服。方解:

1.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136)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4.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方解】

1.本方是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的加减方,为少阳阳明合病主方。用于少阳病将转属阳明病者。临床治疗汗出表不解,邪热侵入半表半里,瘀滞于上腹肋脘之间,胃气壅滞,升降失常而发生的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口苦苔腻、口中异味、尿黄便秘等症。常遭遇的病证是属于阳、实、热的胆胃综合征和肝胃综合征。更常用于目前国人多肉多酒、少动熬夜、体质肥胖而引起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高血压、性功能减退、月经失调等。

2.胡希恕讲:大柴胡汤证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热结在里,汗出而表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内实苔黄者,下之则愈。主治:郁热,瘀血,脑系精神病,肝炎,胃炎,瘀滞,呕吐,下利,小儿积食,咳喘无表证者。临床常配伍方剂:热重,口干苦,苔黄腻加生石膏一两至两半;湿热发黄合茵陈蒿汤;脑震荡,精神失常发狂合桃核承气汤;疼痛较重肠痈粘连者合大黄牡丹汤;心悸数而小便不利合桂枝茯苓丸。【应用】

大柴胡汤为常遇的方证,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老师专注腹腔诸多脏器所发生的瘀滞不通的多种病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用合方治疗,效果更佳。方中姜枣必用,切要

1.大柴胡加石膏汤

原方加生石膏30~60g。煎服方法同原方。治大柴胡汤证,外感表邪、高热不退、口舌干燥、心下胀痞,大便干、苔黄者。舌苔白厚腻结实而干者,即可加生石膏(切记打碎)。

2.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或再加生石膏:

原方加茵陈15g,栀子10g,生石膏30g。煎服法同原方。治大柴胡汤证而发黄疸者,急性传染性肝炎,多见本方证。

3.大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

原方加黄连3~6g,全瓜蒌15~30g。先煎瓜蒌,再入余药,取400mL,分两次温服。治大柴胡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合并者。常用于肝胆系统感染性疾病,心下按痛者。可加入金银花15~20g。

4.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

原方加桃仁10g(打碎),丹皮12g,桂枝10g,茯苓15g。煎服法同原方,生大黄宜后下。治大柴胡汤证与桂枝茯苓丸证合并者。本合方非活血祛瘀之峻药,但祛瘀作用相当好,副反应小,胜过血府逐瘀汤。对证用药,常有显效。服本方第1剂后,如有下腹微痛,排便有棕色黏液者显效。要提前告诉病人,以免有惊。常用于脑震荡、脑血管病、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伴有经前乳房胀痛、面部色素沉着者。

5.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原方加桃仁10g(打碎),桂枝6~10g,甘草6g,芒硝6~10g(烊化),方中除芒硝以外的11味药,水煎两次取汁,混匀后分两份,日2次服,服时将一半量芒硝加人药汁内,更上火加热似沸,空腹温服,以泻为度。治大柴胡汤证与桃核承气汤证合并者。常用于疯狂、癫痫、脑血管病、瘀血性哮喘等证属于阳、实、热或体质好无慢性病者。本合方宜服1~3剂,无效更方。

6.大柴胡汤与大黄牡丹汤合方

原方加桃仁10g(打碎),丹皮12g,冬瓜子20~30g,芒硝12g(烊化)。方中芒硝以外的11味药,水煎两次取汁,混匀后分两份,日两次服。服时将一半量芒硝加入药汁内,更上火加热似沸,空腹温服,以泻为度,中病即止。治大柴胡汤证与大黄牡丹汤证合并者。常用于痈肿、阑尾炎、胰腺炎、盆腔感染性疾患、痔疮脓肿等。可加金银花20~30g。

【医案】

1.大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治疗胆结石医案:

患者杨某,男,45岁,体胖,半年来,经常右胁胀痛,按之加重,坐卧俱痛,口干苔腻,有时恶心,晚上发热能自行消退,饮食尚好,大便干结,脉弦有力,B超诊为胆石症合并胆囊炎,外科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决定先服中药观察。予柴胡15g,黄芩12g,芍药12g,半夏10g,枳实15g,黄连6g(劈),全瓜蒌20g,鸡内金10g,金钱草20g,鲜姜3大片,小红枣4枚,生大黄10g(后下,煮1~2分钟)。3剂,水煎400mL,日2服。服药后疼痛有所加重,大便稀,日2~3次,便出许多黄色黏液。又原方大黄减为6g,服5剂,右胁胀痛消失。1个月后B超复查,结石已排出,仅为胆囊炎。(笔者1965年在西苑医院实习时,方药中老师讲:小陷胸汤有加强胆囊排空作用)。

2.大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合方治疗黄疸医案

张某,女,56岁,2005年秋因胆结石症疼痛加重住本院外科,准备手术时发现黄疸,来门诊要求中药治疗。患者身体壮实,一身面目悉黄,巩膜黄染,右胁胀满,口干口苦,恶心欲吐,食不下,见旁人吃饭就恶心,尿茶色,便干,色灰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超过600单位,予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生石膏。方用: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0g,枳实12g,白芍10g,茵陈15g,栀子10g,生大黄10g(后下),生石膏30g,生姜3大片,红枣3枚。2剂,先煮茵陈,再煎余药,生大黄打碎后煮1~2分钟。因患者恶心较重,必用鲜生姜,嘱患者当日在家中煎服。空腹服药后,大便数次,解下许多棕黄色黏液及粪便,尔后能进稀饭,又将前方大黄减为6g,两次共服药6剂,黄疸消退,1周后进行了手术。

3.大柴胡汤和桂枝茯苓丸方证治疗哮喘病医案

胡希恕老师治康某,男,36岁,3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终离不开氨茶碱。半年来多服补肺益肾之剂,症反有增无减。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属少阳阳明合病,间有夹瘀血。方用:柴胡12g,黄芩15g,生姜10g,枳实10g,炙甘草6g,白芍10g,大枣4枚,大黄6g,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0g,丹皮10g。上药服2剂,诸症减轻。3剂后大便畅通,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等。但因仍有口干,原方再进3剂遂愈。经两年半后随访未复发(《经方传真》)。

附:柴胡解

柴胡:《神农本草经》称茈胡,又名地熏。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及狭叶柴胡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南柴胡”。前者产于北方,主根坚硬,后者产于南方,主根软(又称软柴胡)。二者功效大致相同,北柴胡药力稍大于南柴胡。【性味】味苦(微苦),气辛(微辛),性微寒(偏寒凉),质地润。【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常用量3~24g。解热生用,用量要大;疏肝醋炒,宜用中量;升阳生用,宜用小量。

4.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治疗(脑震荡后遗症):

蒋某,男,25岁,病案号110354。初诊日期1964年8月23日:于1957年因床倒受伤人事不知,六日后始苏醒,但后遗头晕、头痛、心烦躁等证,在当地先经西药治疗,不效,又找中医治疗,用药多是熟地、五味子、紫河车、核桃仁、龙眼肉、桑椹、丹参、川芎等所谓补肾填精之品,也一直未见好转而来京求治。近时犯头晕、头痛,颈项拘急且有上冲感,头痛如针刺,常心烦躁,心下堵,手足冷,眠差,每晚只能睡三四小时,大便干,舌苔白根腻,舌尖红,脉弦滑数。胡老与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枳实三钱,大枣四枚,生姜三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大黄二钱,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减,心烦躁减,心下堵已,大便如常,上方减生石膏为一两,又服三剂,诸证已。按:该患者病已七年,可谓久矣,前医者囿于病久必虚,且见头晕、肢冷、眠差等,往往辨证为肾精亏损,脑髓不足,故以地黄、山萸肉、龙眼肉、五味子、紫河车、核桃仁等补之,方中虽也加入丹参、赤芍等活血之品,但证属实而用补,大法错误,故使病久迁延不愈。据患者有心下堵、颈项拘急、大便干,知病在少阳阳明;病已七年并因外伤,常有头痛如针刺、眠差等,知为久有瘀血,故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又因有心烦躁之症,故加生石膏解热除烦。因方药对证,药能直对病本,故头晕头痛、失眠皆迎刃而解。《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经方专家卷-》

☞31则大柴胡汤医案记录

1*阳明少阳合病:许叔微医案2*阳明急下证:许叔微医案:3*胁痛(慢性胆囊炎)岳美中医案:4*胃脘痛(胃溃疡)刘渡舟医案:5*腹痛(慢性胆囊炎)彭元成医案:6*胸痹(冠心病)迟炳周医案:7*心悸 彭元成医案:8*不寐(顽固性神经衰弱)王淑华医案9*黄疸(急性肝炎)林松冈医案:10*吐血   赵守真医案:11*泄泻  蓝云祥医案:12*休息痢    李佩洲医案:13*眩晕    彭元成医案:14*暑厥    彭元成医案:15*喘证(支气管哮喘)  16*低热(功能性低热)王淑华医案:17*痛经   林松岗医案:18*妊娠恶阻   郝文轩医案:19*火丹-带状疱疹   彭元成医案:20*耳聋   大仓氏医案:21*惊悸   吉益南涯医案:22*胆囊积液案-23*胆胀便干案-24*食滞胃脘案-25*闭经3月案26*子宫肌瘤案-27*更年期综合征案-28*多病焦虑案-29*脚肿高血压案-30*无汗腿胀案-31*肛周脓肿案-

☞31则大柴胡汤医案记录:

1*阳明少阳合病:许叔微医案:

羽流蒋尊病,其初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初以小柴胡汤与之,不除。予诊之曰: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汤安能除也?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二服而病除。按语:往来寒热,柴胡证俱有,惟热结在里.乃大柴胡证之独兼也。何以知有热结在里,以脉洪大而实故知也。脉洪而实,必有宿食,不用大黄,则病不能除,此用小柴胡不应而大柴胡不爽之故也。

2*阳明急下证:许叔微医案:

乡里豪子,得伤寒。身热,目疼,鼻干不眠,大便不通,尺寸俱大,已数日矣。自昨夕汗大出。予日:速以大柴胡下之。众医骇然:阳明自汗,津液已竭,当用蜜兑,何故用大柴胡药?予曰.此仲景不传妙处,诸公安知之?予力争,竞用大柴胡,两服而愈。按语:所谓仲景不传妙处,在于《伤寒论》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之云。本案虽有汗出,但未至津液枯燥,急速下之,非但不损津,且可急下存阴。蜜兑之法,虽可通便,然其力缓也'反致燥结久存而耗津,得不偿失矣。果投大柴胡而中,理同其言。

3*胁痛(慢性胆囊炎)岳美中医案:

李某某,女,患胆囊炎。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满,鼓肠嗳气,脉象弦大。投以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6克,大黄6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擘),金钱草24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连服7剂,食欲见佳,鼓肠嗳气均大减。再进原方4剂,胁痛亦轻,惟微热未退。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治之。

按语:胁痛一证,其痛位主要在肝胆。本案胁痛而见恶心纳呆,腹满嗳气,由肝胆累及脾胃,乃少阳阳明并病之候,切合大柴胡证之证机。据报道,本方治疗胆囊炎属肝胆湿热,气血不利者,效果较佳。

4*胃脘痛(胃溃疡)刘渡舟医案:

贾某某,男,60岁。患胃溃疡已多年不愈,近因气恼,又复发作。胃脘痛剧,呕吐酸苦,夹有咖啡色物,不能进食,大便已五天未解。西医诊为胃溃疡有穿孔可能,劝动手术治疗,其子不肯。脉弦滑有力,舌苔黄腻。辨证:肝火郁于胃,灼伤阴络,则吐血如咖啡色物,火自肝灼胃,则呕吐酸苦;火结气郁,则腑气不通而大便不下。疏方: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大黄6克,白芍9克,枳实6克,生姜1 2克,大枣4枚。服1剂,大便畅行三次,排出黑色物与粘液甚多,而胃脘之痛,为之大减,其呕吐停止,但觉体力疲倦。后以调养胃气之剂收功。按语:本案病起于气恼,胃脘当心而痛,责之于肝木乘土也。夫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而发胃脘痛。正如《沈氏尊生书>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其辨证眼目是:胃痛吐酸,脉弦滑有力。故用大柴胡汤疏肝和胃而愈。

5*腹痛(慢性胆囊炎)彭元成医案:

易某,男,56岁。久患右上腹痛,西医多次检查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用药只能控制症状。半月前因食肥脂,发作剧烈,用解痉、止痛、利胆等西药缓解,三日后复发如故。延余诊.辗转不安,肢冷心烦,口吐黄色苦汁,时寒时热,大便三至四日一动,小便色黄如柏汁。舌红,苔黄,脉弦紧。证属腑实闭阻横逆,治当利胆降气,通腑决闭。药用:柴胡5克,黄芩3克,白芍15克,半夏3克,生姜3克,大黄10克,枳实15克,大枣15克。药服2剂痛止,续诊3剂病愈。访四年只发作一次,服lI剂而愈。按语:肝胆气急,窜犯阳明胃肠,气机阻滞而疼痛,木横二故用大柴胡汤疏木达土。

6*胸痹(冠心病)迟炳周医案:

刘某某,男,49岁,1990年2月1 6日初诊。1年来时常胸前闷痛,2个月前曾在某医院检查诊为冠心病,潘生丁、冠心苏合丸等药收效甚微,遂邀余诊治。症见胸前闷及胁肋,伴心烦易怒,晨起恶心,口苦,心下痞满,得嗳则舒,苔黄腻,脉弦滑。心电图示下壁心肌供血不足,B超检查肝胆未见异常。证属肝郁化火,胃逆痰阻。治宜解郁泻火,和胃降逆,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郁金、杭芍药、延胡索、川楝子、炒枳实各1 2克,法半夏、黄芩、生姜各1O克,大黄6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1剂。3剂后,自觉胸痛著减,心烦口苦诸症亦明显减轻。以上事增损服至1 5剂,诸症悉除,心电图恢复正常,病告痊愈。按语:活血化瘀、宣痹通阳、芳香开窍为治胸痹之常法。然本案病情,胸痛连胁,心烦易怒,口苦,一派气郁化火之候;而暖气,乃胃逆浊阻之凿据。证涉肝胃,囿正常法恐难奏功,法宜并治,用大柴胡汤疏肝和胃,正与本证相切,故收捷效。

7*心悸 彭元成医案:

刘某,女,56岁。因恼怒致发心悸四年余,服中西药,效甚微,心情稍有不遂即复发。近日心中郁郁不乐,心悸失眠,梦多易醒,烦躁不安,口苦恶心,咽干口燥,饮则试唇,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如羊矢,溺涩痛。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欠润,脉虚弦。证属阴阳失调,本虚标实,治当阴阳并调,补虚泻实。药用:柴胡3克,黄芩5克,白芍20克,半夏5克,生姜3克,大枣30克,枳实5克,大黄5克。服2剂大便通畅,再诊续服2剂悸安,三诊处天王补心丹丸料一服善后,访三年未发。按语:本案心悸因恼怒而发作,更因腑实而持续。盖恼怒伤肝,肝气不舒,母病及子,诱发心悸,并见情绪失常之证;又因腑热上攻,扰于心宫,而令心悸不已,烦躁不得卧寐,《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惟宜大柴胡汤疏利肝胆,通下腑实,待心君气机和利,不被邪扰,则自得安宁矣。

8*不寐(顽固性神经衰弱)王淑华医案:孙某某,女,38岁。患神经衰弱1O余年,常服镇静安神药,每晚能睡3~5小时,近1周因精神刺激,夜不能寐,于1O月14日诊以“不寐”收入院。证见不思饮食,形瘦神疲,周身无力,舌淡苔薄黄,脉沉弦,每晚服3片安定仍不能入睡,头晕,嗜睡,大便不畅。诊为“不寐’’证,系由虚热忧心所致。投以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养心汤、殊砂安神丸治疗近月均罔效。曾试用血府逐瘀汤效亦不佳。诊余思忖,症有胸闷、心烦、便秘乃由气机不畅升降失利所致。治当疏肝泻热。予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O克,白芍15克,枳实1O克,黄芩1O克,大黄5克(后下),法夏1O克,柏子仁15克,夜交藤30克。

服3剂后,胸闷、心烦大减,每晚能睡2~3小时,守方续进5剂,大便每日畅行1次,余症缓解,停药观察3天,睡眠正常,痊愈出院。按语:患神经衰弱达1 O年之久,并屡服镇静安神之品不见好转,实属顽固性失眠证。初据久病多虚,而用补益之剂适得其反。及详察舌脉,乃知少阳气机不利,阳明通降失常使然。《素问·逆调论》有训:''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故用大柴胡和肝胆而通肠胃,药中病机,斯疾得愈。

9*黄疸(急性肝炎)林松冈医案:

陈某某,女,13岁,1988年1月30日诊。两日来面目肌肤皆黄,尿短赤,寒热往来,脘胁胀闷,纳呆,倦怠。脉弦数,舌红苔黄厚。肝于右肋下2.5cm触及,压痛。肝功能试验,黄疸指致20u,谷一丙转氨酶300u、麝浊18u、麝絮 ,诊为急性肝炎,中医辨证拟为肝经湿热,邪涉少阳的黄疸。治以泄热利湿,和解少阳。大柴胡汤加减:柴胡、生大黄(后下)、枳实、黄芩、白芍、茵陈各1 O克,制半夏6克,生姜3片,大枣2枚。2剂'大便通畅,寒热除,胀减;再进1剂,胀消纳增黄减;继服五藤合剂(茵陈、夜交藤,忍冬藤,白毛藤,葡萄藤)3剂。不再进药,豆油腻之食,两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已正常。按语:湿热内生脾胃,熏蒸于肝胆,用大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泄下脾胃湿热,临床常合茵陈蒿汤使用。

10*吐血   赵守真医案:

黄相群,性急躁,年虽知命,犹有少年豪气。先年患吐血,经三十年未发。1946年因境遇不佳,心胸不舒,肝气郁滞,面鲜喜容。昨晨忽大吐,多紫黑瘀块,半日后尚不时零星而出,自煅发炭钱许,用童便冲服,血寻止。但觉胸膈胀满,中有腥气,午后发潮热,迁延半月未治,迄至恶化,始延族兄某诊之,多日未效,病转增,乃来诊治。按脉弦数,舌苔黄厚,胸胁痞满,频有呕意,口苦不欲食,大便数日一行。……处以大柴胡汤开郁清热,加花蕊石(煅研冲服)清瘀,降香调气。首服2剂无异状,3剂便血数次,间有瘀块,潮热始退,胸膈舒,口中腥气减。此宜解郁和肝,清理余热,改投丹栀逍遥散加茜草、丹参,再5剂诸证渐平。后用滋血开胃药调养康复。按语:少年性急而肝火旺盛,境遇不遂而气血凝滞,郁久而溃,故吐血而胸胁满闷。夫气为血帅,血依气行,故《证治汇补》云“治血必先调气,气顺则血行’’。而气郁多责之于肝,又患者血虽不吐,但胸满气腥,午后潮热,系血分瘀热,故治以大柴胡汤清热调肝。以其调肝则气顺,清热而瘀行,瘀行则病已。

11*泄泻  蓝云祥医案:

霍某,女,38岁,1976年秋就诊。患慢性腹泄月余,经常每晨五至八时大便4~5次,便下稀溏,夹有不消化物和风沫。曾服抗菌素、中药四神丸及补脾固涩止泻剂,屡治无验。现腹泻同前,肢体倦怠乏力,口苦,舌质略红,苔薄黄,脉弦稍数。此乃肝木克脾,肠中湿热,治以通因通用。处方:柴胡9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大黄9克(后下),炒枳实9克,白芍18克,炒卜子9克,神曲15克,鸡内金9克,葛根15克。6剂泻止。按语:泄泻病因繁多,病情复杂,治法各异。蓝老中医每遇便次增多,或大便不爽,或有风沫,或有粘液,或臭秽异常,舌苔白腻或黄腻,属于湿热或食积滞留胃肠,常用大柴胡汤治疗,收效甚捷。若兼发热,大便如水,其气臭秽,乃协热下利,方合葛根芩连汤。

12*休息痢    李佩洲医案:

陈某某,女,42岁,1986年9月4日初诊。患者下痢时发时止已2年余,曾经多方医治未效,近3个月来发作更为频繁。大便每日达3~5次,便下脓血,伴腹痛下坠,脘腹满闷,恶心不思饮食,口苦干,舌红、苔白厚根黄腻,脉弦数。证属湿热蕴伏大肠,治拟清泄大肠湿热,方用大柴胡汤去生姜,加川连、木香。服后即便下较多白色粘液,待3剂尽,大便次数减少,已无脓血,腹痛口苦除,纳食增,苔薄白,原方再进3剂以资巩固。按语:世人每以休息痢为虚,多用补脾气法,佐以行气。其实,就临床所见,实者亦复不少。《赤水玄珠》云:休息痢者“因始得之时,不曾推下,就以调理之剂,因循而致也;又或用兜涩药太早,以致邪不尽去,绵延于肠胃之间而作者”。此时若用补益之剂,无异助邪养奸,凭其脉证,当用大柴胡汤加减通里攻下,使邪去正安,顽疾尽拔。

13*眩晕    彭元成医案:

张某,女,42岁。罹患头昏眼花年余。曾服六味地黄汤、归脾汤等百余剂,效果一般。自发病以来,大便三至四天一次,色暗质硬,小便微黄。患者时寒时热,手足欠温。目张则景物倒置,呕恶清涎,动则如坐舟车,卧则畏光面里。舌淡,苔白厚,脉弦。证属痰热积腑,清阳不升,治当升清降浊,内泄痰热。药用:柴胡5克,黄芩6克,白芍5克,半夏15克,生姜5克,大枣15克,枳实1O克,大黄1O克。服方1剂,眩晕减轻,呕恶已止,大便下结粪半盂。再诊一剂病除。三诊处定振丸一料缓缓调治,访三年未发。按语:寒热交作,大便秘结,少阳不和兼阳明腑实也。肝胆郁滞,气机不展,腑气不降,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治用大柴胡和肝胆,通肠腑。肝胆气和,肠胃浊降,使清阳升展则头晕自止。

14*暑厥    彭元成医案:

戴某,女,28岁。中暑高热41'C,入院治疗四日,热未退,于第五日来诊。体温41.5'C,惊厥手颤间作,呕吐肢凉,头痛如劈,腹热可扪及结块,口渴饮冷,呼吸气粗,四日未食,大便六日未解,溲赤短少。面色红,舌质红,苔黑有芒刺,脉洪大。证属热盛暑厥,腑实闭结,治当息暑厥,通腑结。药用:柴胡1O克,黄芩15克,赤芍1O克,半夏5克,生姜3克,枳实12克,大黄12克。1剂腑通,再剂热退,厥颤皆止,3剂诸症悉除。四诊处竹叶石膏汤加味3剂,清余热而病愈。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本案中暑而又有麝实闭结,故单以清暑,则力不及也,必以通腑泻热之法,假肠胃以彻热邪。又须和利肝胆气机,使阴阳顺接以令厥复,大柴胡汤正与此合,果三投而收功。

15*喘证(支气管哮喘)  林松岗医案:

林某某,男,48岁,1987年12月25日诊。患喘证(支气管哮喘)十多年,今又发作,喘甚而伴恶寒发热,胸闷,痰多稠黄,大便秘结,脉弦滑,舌红苔厚黄。每用青、链霉素,地塞米松,氮茶硷,效果慢且易复发。拟邪在少阳,枢机不利兼腑气不通,热浊上逆与痰搏结于肺,施以和解通腑降浊之法,给大柴胡汤加减:柴胡、枳实、生大黄(后下)、黄芩、白芍、芒硝(冲)各1O克,半夏8克,生姜3片,大枣2枚。2剂,大便畅通,诸症大减,惟微喘,痰少许。发作时再用此方仍效。按语:邪在少阳,枢机不利兼腑气不通,浊热上逆与痰搏结于肺,而致咳喘。其辨证要点是:咳喘而伴见大便秘结、胸闷、脉弦。故施以大柴胡汤以和解通腑降浊。

16*低热(功能性低热)王淑华医案:何某某,男,32岁。持续性低热4月余,经屡服解热抗炎之中西药均未效。为此曾到省、市医院检查,确诊为功能性低热。于1 989年8月8日来我院就诊,要求中医治疗。以“发热’’收入病房。证见形瘦神疲,少气懒言,心烦喜呕,四肢不温,溺赤便秘,自汗时作,舌微红,脉沉迟。检查:体温37.9℃,其他常规检查及胸透均无异常。诊为“内伤发热’’,拟东垣甘温除热之法予治,3剂,药后诸症有增无减,体温波动在37.9~38.1℃之间,细审其证乃外邪未解,邪正交争于表里之间,入里化热成实,为少阳阳明合病所致。改投表里兼顾之大柴胡汤:柴胡1O克,黄芩15克,白芍1O克,法夏1O克,枳实1O克,川军10克(后下),姜、枣各3克为引。2剂后,溲便自调,热减(体温37.6℃),改川军5克(后下),再3剂,体温正常,尔后予补气和营之剂调治1周,诸证悉除,痊愈出院。按语:少阳为邪气转入之枢纽,如治疗得当可引邪从太阳而解,若失治则入里传入阳明化热成实。单解表则实热不去,纯清里而外邪不解,故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腑实收功。

17*痛经   林松岗医案:

郑某某,17岁,学生,1985年3月7日诊。每逢经期即腹痛,经量多,色暗红,挟带块状,伴口苦,胸胁胀痛,脉弦,舌红苔黄。曾用凉血之品,不效。拟热郁少阳,治以和解少阳兼通腑泄热。给大柴胡汤加减:柴胡、大黄、枳实、黄芩各1O克,制半夏6克,白芍12克,大枣2个,三剂。服药期间大便畅而不泻,腹不痛,口苦减,胸胁舒。选用大黄不仅通腑泄热且具有去郁去瘀之功。每月经期再三服,连用三个月经周期,自此不再痛经,其伴随症状也消失。按语:痛经以寒为多,然本案痛经伴胸胁胀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则为肝胆湿热,阻塞气机,胞脉不通所致。治用大柴胡汤和少阳,通阳明,令肝胆湿热假肠胃而下,气机一畅,则痛经自愈。

18*妊娠恶阻   郝文轩医案:

殷氏,25岁。1979年中秋,病妊娠呕吐月余不瘳。食减身瘦,头汗时出,手心发热,心下如烙,舌苔干黄'脉沉而数,重按乃得,所呕皆酸粘液,大便时硬时溏,色黑质粘气臭。余日:“此大实而有赢状也。虽身瘦双身,不可以虚证视之。”《灵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素问》:“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治之者当降胃伏胆以制元阳。但得胃和火谧,则呕止酸收。于是施大柴胡汤原方投之。多煎频服,每日三次。三剂而呕止酸伏'饮食大进,但黄苔仍未退净。改用《金匮》麦门冬汤,服至四剂而愈。按语:冲为血海,隶属阳明。孕而冲脉气盛,挟阳明胃气上逆则呕。用药之道,以治胃降冲为要。大柴胡汤于疏达肝胆气机之中通降胃气,用于妊娠恶阻,每有卓效。或云大黄坠胎,但只要辨证精当,配伍妥善,用之不妨,《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19*火丹-带状疱疹   彭元成医案:

苏某,男,66岁。患带状疱疹并高热住院治疗二十余日。出院四日之后,颈、胸及腰部又现红色块疹,扪之碍手,焦痛火辣。患者时烦热,口干苦,腹觉热,大便干结如羊矢,小便色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略数。证属火毒炽盛,腑实热腾'治当泻腑实,解热毒。药用:柴胡3克,黄芩1O克,赤芍9克,半夏3克,生姜3克,大枣15克,枳实1O克,大黄1O克。服药2剂,腑通热退,再诊处五味消毒饮加味,6剂收功。按语:肝胆实火腑实热毒,结聚于内,攻冲于肌肤,而发疱疹。烦热、口苦、溲赤、便结、苔黄、脉弦,大柴胡证俱备,用之果效。

20*耳聋   大仓氏医案:

一女子17岁,疹后患耳聋,用药数十日不知,乞余诊治。按其胸胁满闷,小腹坚块,大便4~5日一次,经信不来者两三月矣。因与大柴胡汤及承气丸。约30日许,大便日2~3行,经利倍常,时或下黑血块数枚,至是耳复聪 按语:耳聋当辨虚实,虚者多因肾精亏损,实者多责肝胆火盛。本案伴见胸胁满闷,大便秘结,乃属胆胃热实,气机受阻,疏泄不利所致,故用大柴胡汤获愈。

21*惊悸   吉益南涯医案:一男子恒怵惕怯悸,凡所触目虽书画器物悉如枭首,或如鬼怪,故不欲见物;然有客访之,则一见如亲故,其人归去,则恋恋悲哀,瞻望不止。如是数月,百事咸废,于是求治于先生。先生诊之,胸腹有动,心下硬满,大便不通,剧则胸间如怒涛,其势延及胸肋,筑筑现于皮外,乃与大柴胡汤加茯苓、牡蛎。服数剂后,秽物屡下,病减十之七八。既而头眩频起,更与苓桂术甘汤,不日而旧疴如洗。按语:心下硬满,延及胁肋,大便秘结,大柴胡证也。良由胆胃之热,上扰神明,神失潜藏,故怵惕惊悸,起卧不安。服用本方则使胆胃热除,魂藏神安而愈。

22*胆囊积液案---李某 ,男,48岁,某单位副职,08。5。12初诊。

反复脘胀不适数年,再发一周二便平。脘胀尤以进油腻食物后明显。二便平。

形体壮实偏胖;腹园饱满,腹肌稍紧。心下按之不适。舌质红苔黄腻润。有右肾结石及绞痛史、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史。B超示:胆囊积液。考虑慢性胆囊炎、胆囊积液。与大柴胡汤。

处方:柴胡15g 姜半夏9g 炒枳实9g 黄芩9g 赤芍18g 酒大黄9g 生姜3片大枣3枚。X6剂。之后两次电话复诊,共6剂+6剂+7剂=19剂。其中酒大黄因大便性状变动剂量9g-6g-9g.)复查B超示:胆囊积液消退,胆囊壁稍毛糙;肝脾胰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大肝功能、血糖、血脂四项均在正常范围。脘胀不适消失。腹诊:腹肌较初诊松、心下按之无不适、左胁下按住吸气时有不适感。舌淡红苔中略厚白腻;脉左弦稍滑有小弦。与小剂量大柴胡汤8剂。

23*胆胀便干案---钱某、男、46岁、工人。09年9月1日初诊。脘胀2周,无嗳气,矢气少,大便干结2-3天一次、成形不畅。形体胖壮、皮粗肤黯。脉弦有力。舌黯胖、苔薄润。腹诊:上腹肌紧,无明显压痛,右胸胁苦满征阳性。

处方: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木香、佛手、郁金。9月6日二诊:脘松胀减约十分之四,大便畅日行一次。脉沉弦略涩、苔黄腻略厚而润。腹部饱满充实、上腹肌紧。上方去佛手、郁金加虎杖、槟榔。6剂。随访:药后病去十之七八,不愿煎服中药,嘱服维生素B1片。

24*食滞胃脘案---李某,女,84岁。08年6月14日诊。

食冷糯米粽子后胃脘胀痛4天。服吗丁啉、健胃消食片及维生素等2天无效而来求治。纳呆、饱胀甚,嗳气少,大便2日未行。眠差乏力、神倦忧愁。上腹饱满、拒按拘紧。高龄体弱、形体中等。舌淡红、苔薄润,脉涩不调。思及04年底因心悸怔忡、眠差乏力经我用炙甘草汤后续用归脾汤缓解,为老年房颤所致。此证实体虚,急者治其标。与小剂量大柴胡汤3剂,后大便畅痛缓胀消。处方:柴胡12g 姜半夏9g 炒枳实9g 黄芩9g 白芍18g 酒大黄3g 生姜3片大枣3枚。

25*闭经3月案---沈某、女、40岁、厂质监员兼出纳。09年8月13日初诊。常闭经、平时工作压力大,腰酸、易紧张、抽筋频。月经周期不定、行经3-5天,经前乳胀、经期腰酸重。末次自然月经为09年5月17日,7月5日经肌注黄体酮后量多、血块多,下腹胀感明显伴疼痛。刻下纳眠好、二便平。形体壮实、肤色黄黯、颧泛淡红,皮肤干燥,有抽筋。舌淡苔薄、脉左尺弱右弦滑。腹肌紧硬。与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川牛膝30克,7剂。8月19日二诊:药后大便日行2-3次、成形。腰酸减、为抽筋。守方6剂。8月21日来电:20号下午月经来潮,嘱经期一剂药分两天服。

8月23日三诊:行经6天,无血块,一般情况好,偶有抽筋,诉腰酸明显,腹肌紧硬。改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加淮牛膝。6剂。

26*子宫肌瘤案---刘某,女,43岁,闽籍农民。09.4.20.初诊。月经不调,经期延长。LMP:09.4.13。今日未净,色黑有血块,腰酸放IUD10多年-B超:1:子宫肌瘤,后壁3.3X3CM;2:IUD下移。温经汤加当归芍药散,原白带多,纳稍差,眠可,二便平,脉细略弦,舌暗淡边瘀点苔淡黄偏干。附子薏苡败合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X6剂。

5月13日复诊:脉左沉细弦,脉来势缓而涩感,右弦细有力;舌淡苔白。无特殊不适。从此开始服用真武汤加桂枝茯苓丸与真武汤加桂枝茯苓丸至6月底。复查B超子宫肌瘤无变化,考虑患者形体壮实、颜面泛红。改方为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服至9月中旬(经期停服),期间月经正,复查B超子宫肌瘤已经消失,嘱换家医疗机构复查B超:未见肌瘤。

27*更年期综合征案---周某、女、44岁。09年8月10日初诊。停经2月余,烦躁、眠差乏力、后背汗出、咽部不爽、腰痛腿麻等周身不适,胸闷心悸不明显。性格急躁、语快声亮。有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史。形中肤黄黯,眼圈发暗。咽部淡红、咽壁淋巴增生。舌正买弦,腹肌偏紧,右胁下按之疼痛。与解郁汤合栀子厚朴汤加桔梗。7剂。

8月17日二诊:诸症药后无改善,其夫补充有精神病医院诊为焦虑症并服抗焦虑药片(具体不详)一年多。细询之,药后口干而排气增加。纳可,尿频且有尿不出感。腹诊同前。换大柴胡汤合除烦汤加桔梗。7剂。8月24日三诊:诸症大为好转,守方7剂。9月3日来电:服药后仅咽部不爽,余症已解。嘱喝白开水、忌受凉、慎食上火食物。

28*多病焦虑案---庄某、男、64岁、退休工人。09年9月20日诊。

伤风后双侧头部胀痛伴鼻塞、欲咳不爽4天,在市医院住院挂水两天,要求中药治疗。有鼻窦炎、胃炎、失眠、脚气病史。住院查鼻窦CT无异常、胃镜示返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刻诊:诉言繁杂、烦躁多语、昨夜未眠、大便干结、脘胀嗳气、纳差而口气重。体征:形中结实、肤黯面红、脉弦有力、唇舌黯紫、舌苔略厚、黄腻而干。腹诊:心下痞硬、按痛而拒。处方:

大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6剂。(酒大黄6克)药效:服第三贴药的头煎两小时后出现脘腹阵痛,患者及家属较恐惧,询知服第二贴药后大便畅行日达2次、诸症大减。嘱热敷脘腹部、药量减半服用。系偶然因素导致胃肠痉挛。后随访得知减半量服用完6剂后病症不适基本缓解、现自购胃复春在服。

29*脚肿高血压案---张某、女、46岁,09年9月14日初诊。

双下肢水肿、血压高一月余,伴腰痛,双小腿时抽筋,纳可、眠差多梦。

脉沉弦实有力,舌淡红边印苔薄。血压:170/100mmHg.形胖体壮、大眼睛双眼皮,肤黯。胸胁下连及心下肌紧而拒按明显。小腿见较多扩张小血管呈丝状、类网状。与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淮牛膝30克,7剂。建议同时看西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9月21日二诊:脚松,浮肿见减,血压:138/96mmHg.睡眠转踏实,但仍梦多,腰痛同前,仍有抽筋,二便平。脉右沉细数而有力、左弦细滑而有力。舌淡红边印苔薄润。胸胁苦满征明显减轻。患者为去医院检查!守方续进7剂。按:患者目前未再复诊。

30*无汗腿胀案---杨某、女、45岁,09年8月15日初诊。

23岁生育一男后无汗至今,双腿脚胀实感逐渐明显。夏季天热因无汗而闷热难耐,平素大便秘结、性情急躁。有环形痔出血手术史。月经周期20天,行经4-5天,量少无血块。脉弦紧,唇舌黯、舌体紧小暗紫有瘀点,边有齿痕。

皮肤黯,腹肌紧,胸胁及心下拒按。小腿壮实饱胀,无水肿。先与大柴胡合牛膝桂枝茯苓丸加6克生麻黄,6剂。8月20日二诊:服上方后主症无明显变化,矢气增、大便畅行而成形。右脉紧略松、左脉仍弦紧。守方去麻黄。7剂。

9月2日三诊:药后大便日行2-3次,小腿感觉已轻松,人也感觉轻松、但仍无汗。8月22日月经来潮,量增,行经4天,经前无预兆。左脉紧已去。腹诊:上腹肌紧同前,胸胁及心下拒按稍减轻。大柴胡合牛膝桂枝茯苓丸继进,后守方服至今。(其中小腿壮实胀感渐减。9月14日复诊时诉颈以上头面部出少许汗。嘱注意该体质易患小叶增生和子宫肌瘤,建议体检,于9月20日彩超查出子宫偏大、子宫肌瘤4、0×3、1CM)。

31*肛周脓肿案---杨某,

男,44岁,肛门边肿痛反复近2周,加重并流出脓水3天。经西医门诊治疗未减轻,到肛肠专科谓需手术治疗,惧怕手术而求诊。近因过食酒肉辛辣加重,坐卧不宁,大便尚畅。形体壮实、面红有油光。膝胸位见3点外周2处疮疡并列,近肛门者已破溃留出淡黄色稀脓水,远肛门者凸顶肿起,按之有波动感。与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黄连黄柏。X6剂。

处方1:柴胡12 g 黄芩9 g 法半夏9 g 炒枳壳12 g 白芍12 g 酒大黄6 g 黄柏 12 g 黄连2 g 肉桂9 g 茯苓12 g 丹皮12 g 桃仁9 g 干姜3 g 大枣3枚。

处方2:外洗3包。煎水坐浴。

八角莲10 g 黄柏15 g 黄芩15 g 生大黄20 g 赤芍15 g 乳香10 g 制没药10 g 红藤20 g 败酱草20 g 鱼腥草20 g。

6月10日电话二诊:肿痛大减,脓水已少。大便日行2次略稀。守方续用6天而愈。

☞经方辨治肝胆胰疾病合方思路,可以从寒、热、郁、瘀、病变夹杂五个方面,随证而合。

正文:张仲景辨治肝胆胰杂病的思路与方法已经经过2000年的临床检验,他所创造的经方理法方药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肝脏、胆囊、胰腺疾病的主要病变有炎症病变,如肝炎、胆囊炎、胰腺炎,以及肿瘤病变、增生病变、硬化病变、结石病变、癌性病变。肝脏疾病主要有慢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性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病毒性肝炎等。胆囊疾病主要有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胆管肿瘤等。胰腺疾病主要有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等。疾病虽然,但可从五大方面考虑治疗。

第一个方面,从'寒'辨治肝胆胰疾病

1、吴茱萸汤:吴茱萸10~15g、人参10~15g、生姜20~30g、大枣12~20枚。

2、桂枝人参汤:桂枝6~15g、炙甘草6~10g、白术l0~15g、人参10~15g、干姜6~10g。

3、小建中汤: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

4、四逆汤:炙甘草6g,生附子10g,干姜6g。

吴茱萸汤作为治疗肝寒证的基础方。在应用吴茱萸汤的时候,可以和桂枝人参汤合在一起,可以和小建中汤合在一起,可以和四逆汤合在一起。在临床中根据病变的情况也可以把三个方合在一起,三个方合在一起,也不一定超过十味药。用方有两个思路,一个思路是基础方,第二个思路是在基础方的基础之上应该重视合方。

第二个方面,从'热'辨治肝胆胰疾病

1、茵陈蒿汤 :茵陈10~80g栀子10~15g大黄6~10g

2、茵陈五苓散:茵陈160g,白术9g,赤茯苓9g,猪苓9g,桂枝6g,泽泻30g。

3、栀子柏皮汤:栀子10克(劈)甘草3克(炙)黄柏6克。

4、栀子大黄汤:栀子8克,大黄3克,枳实15克,淡豆豉25克。

这四个方作为治疗肝热证的基础方。

第三个方面,从'郁'辨治肝胆胰疾病
1、四逆散: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

2、橘枳姜汤:橘皮20克 枳实9克 生姜15克。

3、枳术汤:枳实15~60g、白术20~30g。

中医所说的肝郁,在某种程度上,包括胆的病证,也包括胰的病证。精神因素,情志不畅,中医把它辨为肝郁。

第四个方面,从'瘀'辨治肝胆胰疾病
这个是瘀是瘀血的瘀,瘀血在临床实际中,也是非常多的。

1、桂枝茯苓丸:桂枝6~10g、茯苓10~15g、丹皮6~10g、芍药10~15g、桃仁6~10g。

2、抵当汤:大黄10~15g、桃仁10~20g、水蛭6~12g、虻虫6~12g。

3、当归四逆汤:当归10~20g、桂枝10~20g、白芍10~30g、细辛3~10g、炙甘草6~10g、通草3~6g、红枣10~30g。

4、桃核承气汤:桂枝6~10g、桃仁10~25g、大黄10~15g、甘草3~6g、芒硝6~10g。

5、大黄蛰虫丸:制大黄8g、黄芩6g、甘草6~10g、桃仁10g、杏仁10g、芍药12g、生地30g、干漆3g、虻虫10g、蛴螬10g、廑虫6g、水蛭10g。

把这五个方作为从瘀辨治肝胆胰疾病的基础方。桂枝茯苓丸作为治疗的最基本的方。

第五个方面,从'病变夹杂'中辨治肝胆胰疾病
1、小柴胡汤: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2、大柴胡汤: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g。

3、柴胡桂枝汤:柴胡10~15g、桂枝5~10g、芍药5~10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0g、大枣10g、生姜6g。

4、半夏泻心汤 :半夏10~15g、黄连3~5g、黄芩5~10g、干姜5~10g、甘草5~10g,人参5~10g、大枣12枚。

5、黄连汤:黄连9克,半夏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大枣4枚。

当然,需要合方,也就是说病变的夹杂之中往往是病变既有寒又有热,既有虚又有实,既有气郁又有血瘀,病变的复杂性就告诉我们,单用一个方在治病的过程中都有局限性。
治病为了提高疗效,为了克服一个方治病的局限性,就要选用合方。也就是说从病变夹杂中辨治肝胆胰疾病要选用小柴胡汤合方、大柴胡汤合方、柴胡桂枝汤合方、半夏泻心汤合方、黄连汤合方。
很多病人有病都是先看西医,西医效果不好再找中医,这样很多疾病就形成了虚实夹杂病、寒热夹杂病,刚有病就找中医的人不多,往往很多是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这些慢性病,由于治疗的过程、用药的过程,本来是一个实证用过西药之后出现了虚实夹杂,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疾病的发展与变化都是错综复杂的,所以我们从病变夹杂中辨治肝胆胰疾病,虽然仅仅举了五个方,但如果合方、变化,就会有无数种组合。同样是一个肝炎,或者是一个胆囊炎,或者胰腺炎,有可能寒夹瘀。如果病人是寒夹瘀,选吴茱萸汤和桂枝茯苓丸。当然,也有寒夹虚,既有寒又有虚,病人是单一的寒证没有虚,不经治疗机体的自我调节会恢复正常的。只有在病人很难自我恢复正常的情况下,才既有寒又有虚。 很多疾病应该起码有两个方的合方才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有没有寒热夹瘀呢,既有寒又有热,还有瘀血,根据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应该选几个方?寒的选吴茱萸汤,热的选茵陈蒿汤,瘀血选 桂枝茯苓丸。
寒可以夹瘀,寒可以夹虚,寒可以夹气郁,寒可以夹湿,寒可以夹热,这是从寒的角度;同时,寒热可以夹瘀,那寒热能不能夹虚呢,寒热能不能夹气郁呢,寒热能不能夹湿呢?比如说,病人既有气虚,又有郁热,怎样选方。
气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偏于寒证还是偏于热证;气虚大部分情况下向寒证靠拢,因为中医在认识问题的时候,把气归于阳这一类。气虚可以夹郁热,气虚也能夹湿热,气虚也能夹寒湿,气虚也能夹寒瘀,气虚也能夹瘀热,气虛也能夹气逆,气虚也能夹郁瘀。
在临床中辨治疾病的过程中,第一步是辨病变的基本证型,辨清病变的基本证型要抓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基本的证型,要选基础方;一个病症有可能两个证型同时出现,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我们学习经方防治肝胆胰疾病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