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今天来讲一首与之相似的作品,沉郁顿挫的杜甫杜子美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这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啊。诗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是首七言绝句,当然了要读懂这首诗,其实不能只读它,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也就是由七首绝句组成的一组组诗。当然最有名是第六首,也就是“黄四娘家花满蹊”,但是要读懂这最有名的第六首,其实还要从第一首看起。学者考证,杜甫的这一组诗应该作于他定居于成都的草堂之后,也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或者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或者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也就是要么是761年要么是762年春天。因为在上元元年也就是公元760年的时候,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来到四川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建成了杜甫草堂,第二年也有一说是第三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其实这一组诗在排列上还是非常有讲究的,第一首说“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第一首竟然是恼花,说的是我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堪啊,无处讲述这种心情只好到处乱走啊。来到南邻想寻找酷爱喝酒的伙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去了。“经旬出饮独空床”,这个爱喝酒的酒伴早已经离家出游去饮酒了。这也其实暗点出来江畔独步寻花的原因所在。当然最独特的、最出人意料的是寻花,寻花的原因竟因为是恼花。“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情趣,实难想象是老杜所作,明人李沂评论说,“漫兴寻花,颠狂潦倒,大有别致奇趣,想见此老胸中天地。”,所以即使杜甫并不是我们一贯想象的,只是那种悲切穷愁的面孔,但凡可与岁月不朽者,其实他们的人生往往一定是别有生趣、别有情趣的。
一般人在春天赏花一定是惜花、爱花,惜春、爱春,可杜甫开篇却写“恼花”,接下来第二首就说“怕春”了,诗云:“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这是说你看那繁花乱蕊啊,像锦绣一样裹住江边,而我脚步歪斜地走入其间心里其实是怕春天的。不过眼下的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第一首说“江上被花恼不彻”,第二首立刻说“行步欹危实怕春”,然后就说我有诗与酒自可趁年华。交代繁花未需料理白头人,这已是对花作语,更见癫狂之态。明代钟惺、谭元春的《唐诗归》就说,““恼不彻”,莫作“恼”字看;“实怕春”,莫作“怕”字看,皆喜极无奈何之辞,各下二句,正是消遣发付此两字妙处。”意思是说杜甫对花作语、癫狂之态,其实是凸显了“恼不彻”的恼和“实怕春”的怕,但恼和怕,其实又是喜极无奈何的反语,一恼一怕倒见出老杜的小儿女的情趣来。
第三首说“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这是说“深江岸边静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浆可以送走我的年华。”哎呀,老杜哪是独步寻花,明明是醉步寻花,手手不离酒啊,而红花映白花本来出于习俗但加两字“多事”,“多事红花映白花”立刻平添无限生趣,所以后人又评说“红花、白花,人所不屑道,而添上“多事”,便奇。”真的是够奇特,“多事红花映白花”,读来顿觉热闹非常、情趣非常。
第四首说,“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这里的少城指的是成都的小城,成都原来就有大城和小城之分,小城就在大城的西面。所以“东望少城花满烟”则是从近处的花开始写向远处的花了。诗人从眼前花写到成都少城之花。说“百花高楼更可怜”这一句实在容易让人想起他的名句“花近高楼伤客心” 呀(出自杜甫《登楼》)。当然可怜是可爱之意,所以百花高楼里更多的是生机和生趣。“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这说的是想喝酒却没有人,徒留想象,余韵无穷。东望少城那里鲜花如烟啊,高高的百花酒楼更是让人眼馋,谁能携酒召我前往畅饮啊,唤来美人欢歌笑语于盛席华筵?
你看,前四首句句不离花,也句句不离酒。诗人更用恼花怕春之名、癫狂欲诉之态,说明眼中、心里还是有着几分醉意的。春光固然醉人,但老杜心中的醉意却不是眼前的春光能够比拟的。联系到他此前离乱漂流的生活,大志难伸,又被政事牵连、沉于下僚的人生,况且国破山河、城春草深,他又时时心忧黎庶,胸怀天下,所以长于诗酒堪驱使,竟是如此白头人啊。
.前四首句句不离花、不离酒,到了第五首开始了转变,第五首说“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黄师塔是和尚所葬之塔,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说,“予在成都,偶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盖谓僧所葬之塔。于是乃悟杜诗“黄师塔前江水东”之句。”这是陆游记载说,后来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问驾车的人,而当地人回答说,这是师塔,陆游闻之才恍然大悟。因为四川人叫和尚称之为师,所以和尚死后所葬之塔就叫师塔,因此陆游才明白杜甫所说“黄师塔前江水东”。这一首是说,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从“稠花乱蕊”到“花满烟”,前四首极写了花之繁盛,第五首却突然笔锋一转,只写“桃花一处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陆放翁曾说,“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原来除了“寂寞开无主”,也可以“欢喜开无主” 啊。“可爱深红爱浅红”,爱深红、爱浅红,爱的应接不暇,但又紧接着“开无主”而来啊,真是自由自在、绚烂绮丽,诗句也因之如锦似绣。
终于,接下来到了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对于最有名的这一首,历来其实在声律上还是有争议的,因为对于律诗的用律而言杜诗简直就是千古的法则,所谓杜诗“晚节渐于诗律细”,在诗律技巧上所公认千古而佳,唯杜诗可为最高范文,可是“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老杜,竟然在最有名《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中写出“千朵万朵压枝低”,这其实是一个拗句啊,“千朵万朵”两个仄声韵,千朵这个地方应该用平声,但是老杜说“千朵万朵”,就必须连用两个仄声,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拗句,所以连向来仰慕老杜的东坡居士都说,“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这样可以说,自己非常喜欢这首诗,而且经常书写这首诗,但他开始也说“此诗虽不甚佳”,也就是认为在诗律上未至老杜完美之态,所以为之感觉遗憾,这就让人为之感慨了。连素来旷达包容的东坡居士,有时也也特别拘泥于所谓技巧上完美的追求,更何况诗人等而下之之辈了。
这首诗写杜甫寻花寻到黄四娘家,黄四娘其实就是杜甫的一个邻居。而千朵万朵,就是黄四娘家的花花满溪的真实状态。你看,“黄四娘家花儿茂盛的把小路遮蔽了,万千的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花枝上彩蝶翩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正是一幅唯美的蝶恋花。而树丛中,娇莺自在因忘情而恰恰啼。这两句里,除了“时时舞”的“舞”和“娇莺”的“莺”两个字,其他的字都是舌齿音。你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连串的舌齿音,一来就像一个人在默默自语,所以只从声韵上就可以感觉到最陶醉的其实不是彩蝶,不是蝶恋花,不是娇莺恰恰啼,而是那个沉醉花丛中,郁郁私语、郁郁独语的那个忘情的诗人啊。你看他有多么忘情啊,他连酒都忘了,连心中的醉意全然忘却,他已融入花丛融入黄四娘家花满溪的这条小径,融入蝶恋花的舞姿,融入娇莺恰恰啼的莺歌之中,所以到此哪还有那个“艰难苦恨繁霜鬓”、那个“百年多病独登台”,那个沉郁顿挫的老杜呢,所以这正是这首诗最吸引人之处,虽然诗律上、技巧上不是那样的精细,但杜甫写来,他写“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那就是好,而别人写来那就是不好。因为因为别人家隔壁没有黄四娘,也没有千朵万朵的花,你再模仿、你再推敲、你再各种技巧也不过徒然东施效颦。杜甫之后,再无杜甫,因为旧体诗的世界里世上本没有路,而杜甫走到哪,哪就有路。诗律再细的老杜,也不如一个既能忧国忧民又能心中有无限生机与生趣的杜甫、既能心忧黎庶令人悲又能江畔独步寻花的杜甫、既能写下三吏三别贴近人的心灵之情怀,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所以杜子美在他的诗酒世界里,“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诗的王国里,他拥有着无限的时空与自由自在,所以第五、第六首其实是这组诗的高潮,当然,要使之完整还有第七首。
第七首云:“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老杜以此坦露心迹说,“并不是说爱花爱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尽时迁老境逼来。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开。”到此终于明了开篇的“恼花”、“怕春”其实是无限地爱花、惜春啊。这样从“恼花”、“怕春”到爱花、惜春,这样从醉酒癫狂到独步追寻、到无限沉醉。甚至将自我与春天融二为一的杜甫,才是走向教科书的杜甫,才是脱去了政治符号意义的杜甫,才是真实的、充满了人性,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充满了对生命无限真爱的、鲜活的杜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