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看山西之长治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积淀生成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从血脉相承的华夏之根

到感天动地的黄河之魂

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

到无与伦比的古建宝库

从忠义仁勇的关公故里

到汇通天下的晋商家园

从金戈铁马的边塞风情

到血火浇铸的抗战风骨

……

山西

现存古代建筑四万余处

古代彩塑近一万三千尊

古代壁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

数量居全国之首

另有多处石窟摩崖、文化遗址等地上、地下文物

以及全省各文博机构收藏的50多万件文物

世间罕有

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

为了便于文物爱好者探寻,这里按地区分布,整理了山西省11地市主要文保名录,借以启发诸君,以飨读者,让我们共同领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魂魄所在!

本篇介绍长治。

长治市

山西省地级市

古称上党、潞州、潞安等

“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

得名于明嘉靖八年

取“长治久安”之意

长治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

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

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

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

南部与晋城市毗邻

北部与晋中市交界

长治市辖4区,潞州区(长治)、上党区(长治县)、屯留区、潞城区。8县,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

从板山、黄崖山、广志山、四方山、仙堂山、百谷山、到天脊山、紫团山、天台山、老爷山、羊头山、发鸠山,一座座秀美挺拔的大山,犹如一串串珍珠镶嵌在太行山巅,成为八百里太行最壮美的风景和浓缩的景观;

从神龙峡、通天峡到红豆峡、八泉峡,一道道深不可测的峡谷,伴着一条条河流九曲盘旋,奔涌直下,构成了太行山刀削斧劈、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

从曹操、李隆基到苏东坡、王安石等一批批政治大家、文人墨客,在寄情山水的同时,也赋予了长治市更多的文化色彩和文化遗存,使“上党从来天下脊”“太行天下脊,黄河出昆仑”“太行深似海,波涛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等一首首吟诵太行的诗句成为对长治市人间美景的精彩描述和生动诠释。

这里有

太行山大峡谷

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

生长在虹霓大峡谷悬崖上的古村落

天脊山

板山

仙堂山

灵空山

……

文物古迹包括

上党门

潞安府城隍庙

观音堂

天台庵

南涅水石刻

法兴寺

崇庆寺

龙门寺

原起寺

大云院

金灯寺石窟

……

长治市(潞州区)

长治市博物馆

地址:长治市潞州区太行西街259号

博物馆坐北朝南,分为办公楼、文物陈列楼、古墓陈列厅等。馆藏文物60000余件,包括青铜器、陶瓷器、玉器、书画、石刻、金银器等类别,珍贵文物1200余件,馆藏文物以上党地区出土的明、清琉璃器,长治分水岭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北方磁州窑系出土的宋、金瓷器富地方特色。

潞安府衙(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长治市潞州区府上街15号

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元泰定二年(1325年)毁于兵火。泰定3年(1326年)重建公廨厅堂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上党门门庭。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增建右侧钟楼。成化七年(1471年)增建左侧鼓楼。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

潞安府城隍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长治市东街庙道巷13号

潞安府城隍庙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明弘治五年(1492年)、嘉靖、万历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均有扩建和重修。现存建筑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

城隍庙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5.03平方米。前有神道,南北向中轴线长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城隍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寝宫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开间明三暗五,是城隍神与夫人休息之所,为明代遗构。后殿正脊上黑釉行龙亦为明代原物。中大殿为元代原构,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内采用减柱法,仅用内柱四根。梁架简略,用材硕大。前檐斗六铺作重计心造。各殿屋顶上皆施以黄、蓝、绿三色琉璃装饰。

观音堂(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长治市郊区小常乡梁家庄村

创建于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年),清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创建时原构,余皆清代所建。寺院坐东朝西,中轴线上自西向东有天王殿(山门)、献亭、正殿,两侧为钟、鼓楼及东西配殿。殿内密布明代圆塑、悬塑500余件,儒、释、道三教内容汇集一堂。

主殿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出卷棚抱厦,廊下与柱头斗均为三踩单下昂。梁架为四架梁对后单步梁通檐用三柱。门楣上挂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郜钦立的“观音堂”鎏金匾。殿内密布明代圆塑、悬塑500余件,儒、释、道三教内容汇集一堂,其塑造技法、圆塑、悬塑、凸塑、组塑、贴塑、浮塑等手法齐全,山石、树木、建筑、人物贯穿其间,在不大的殿堂之中,反映出佛国极乐世界,艺术价值极高。主殿前为献亭,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卷棚顶。南、北为两列配殿,均为三间,西为天王殿兼山门,钟、鼓二楼立其两侧。院中有一株四百余年古槐,整体建筑布局精致小巧,保存完好。

关村炎帝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清至民国

地址:长治市郊区老顶山镇关村

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石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进行了维修。寺庙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现存大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东耳殿为明代建筑,东耳殿、香亭则为清代建筑,其余建筑均为近现代。

正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檐柱 12根,两角柱方形石质混棱造,两平柱为后人更换,内柱 4根,前槽方形,后槽圆形。前檐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昂做琴面式,蚂蚱头。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形制同柱头铺作,里转挑斡。梁架为殿内厅堂做法,六架椽屋前乳栿对后搭牵用四柱。三椽栿上两端蜀柱承平梁,平梁上施蜀柱、叉手,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承托脊槫。各槫下襻间均为实拍捧节令栱。东、西耳殿面宽三间,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柱头用三踩斗栱,平身科逐间施一攒,形制同柱头科。

马厂崇教寺(第七批国保)(第二批省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长治市郊区马厂镇故驿村西北

寺院坐北朝南,原为二进院落,现存一进院落,据寺内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碑碣记载,崇教寺原名山朝漳禅院,是年赐额崇教禅院。寺内现存有过殿、正殿、东西耳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寺院历经明清时期多次修葺,其中正殿为元代建筑,过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则为清代所建。

八路军总部办事处故县旧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1937-1946年

地址:长治市郊区黄碾镇故县村

1937年11月8日,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八路军总司令部挺进上党后,办事处就驻扎在故县村二仙庙内。先后有电话局、抗大一分校等机关在此进行办公和抗日活动。1946年,八路军前方总部在此创建了太行根据地第一个军工铁厂-刘伯承铁厂(现长治钢铁厂前身),当时日出铁200吨,造炮弹100多发,为解放战争作出过较大贡献。铁厂迁走后,中国人民解放军7016厂又将二仙庙作为建厂筹备场地多年使用。

壁头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长治市西北10公里小常乡壁头村西漳河东岸

遗址地表上散布着大量的陶片,其面积约3万平方米。1956年调查发现,壁头村村西断壁上暴露有灰色泥质夹砂绳纹和蓝纹陶片,采集到鬲口沿、鼎足、石斧、石镰、石刀等人类生活用品和石制生产工具。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

长治县(上党区)

八义窑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长治县八义镇八义村

窑址分布在村北,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瓷窑已毁,地表可见残存大量白釉褐花瓷片,在一些暴露的遗址断面上可以看出瓷片、烧料等堆积十分丰富。50年代进行过调查发掘,共发现了18座瓷窑遗址。

从遗址上采集到的瓷片和出土器物来看,窑址烧造以碗、盘、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以玩具、佣、尊为辅。瓷器的釉色有红釉、白釉、黑釉、绿釉等。瓷器的花纹有划花、印花和剔花。尤其是该窑独特的釉上红和绿彩装饰堪称一绝。窑址生产的瓷器,品种多,釉色纯正,属北方磁州窑系。

琚寨村玉皇观

时代:明、清

地址:长治县荫城镇琚寨村

玉皇观依地形而建,座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前低后高。观前有一琉璃九龙一凤影壁,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7),正面四龙,背面四龙,顶部正面一龙,顶部背面一凤,合称“九龙一凤壁”,全国罕见。

相传,琚寨村人贾桂当了上党梆子《法门寺》中的九千岁刘瑾的贴身太监后,依仗权势,从宫里偷出九龙壁图纸,经重新绘制,于明正德年间出资在琚寨村修建此壁。

长治玉皇观(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长治县南宋乡南宋村

创建年代无考。据大殿正脊大吻、正门门扇题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五凤楼和东配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所建。

南宋村秦氏民宅(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长治县南宋乡南宋村

大院建于明代中叶,为当地一商人住宅。现尚存4处院子、六进院落,其中东、西院较为完好。大院平面布局紧凑合理,院与院既分隔又相通,且在建造中刻意注重防火、防盗等功能的设计。大院所有门窗装修、柱础、博风、悬鱼、惹草等木石砖雕十分精美,别具一格。

正觉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至明

地址:长治县城北10公里司马乡看寺村

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年),金代重建,元、明时期均予重葺。现存建筑后殿为金代遗构,东西配殿为元代重建,过殿为明代建筑。

长治县都城隍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长治县西火镇南大章村

创建东汉,后历代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坐北朝南,一进院,现存山门、戏台、献亭、正殿、夹殿、钟楼、鼓楼、厢房、廊坊、耳房等古建筑50余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

东泰山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长治县苏店镇原家庄村

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重修,后历代屡有修葺。庙坐东朝西,三进院落,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重楼、戏楼、献亭、正殿、后殿等七座建筑,两侧建有钟、鼓楼、厢房、南北阁楼(梳妆楼)、南北垂花门、配殿、廊房、耳殿等建筑,均为明代遗构。

丈八寺塔(第二批省保)

时代:唐

地址:长治县荫城镇桑梓村

因寺内大殿原有石佛立像,高一丈八尺,故寺称丈八寺,塔亦称丈八寺塔。现存建筑有山门、大殿、垛殿及东西配殿,皆为清代所筑,唯寺内西南隅的丈八寺塔,为唐代原物。

塔平面方形,九层,高约16米。塔不做基座,只砌一高0.30米的台基,台基之上为第一层塔身,为四层石块砌筑,南向开券门一道,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均俱高三砖,每层塔檐叠涩收分出檐,平面逐渐缩小。塔内为一方形空筒,上下直通。塔身一层西侧镶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丈八寺重修塔记》碣一块。从碑中所载及塔的形制来看,塔除基部为清人补修外,余皆唐代原物。

北和炎帝庙(第七批国保)(第三批省保)

时代:元、清

地址:长治县北呈乡北和村西隅

相传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据庙内现存碑碣记载,清乾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炎帝庙现存正殿、东西耳殿、东西配殿及东厢房。其中正殿为元代建筑,东西耳殿、东西配殿及厢房均为清代所建。

屯留县(区)

先师和尚舍利塔(第七批国保)

时代:唐

地址:屯留县城西北 25千米三萯山金禅寺内

据《屯留县志》记载,金禅寺始建于唐代。先师和尚舍利塔为方形平面,中空,边长约 2.5米,高 9层,塔刹已毁,残高11.1米。塔身底部为红砂岩包砌的方形基座,边长约 3.3米,高 0.98米。塔身第 1层壁面仅高1.52米,其四面辟门,南侧为方形门洞,其余三面为仿木构斜方格子门,塔门左右各设一仿木构破子棂窗。塔身自第 2层以上逐级收分,各层塔檐均为叠涩屋檐,檐下不再设窗,除第 1层塔身上设仿木构门窗外,塔身再无其他仿木构装饰。塔体内部为砖砌穹窿顶,内有北宋乾德四年(966年)题记,“见此塔陒残,大宋乾德四年修毕”,根据题记和塔体建筑形制判断,此塔应属唐代遗物。现塔身上保留有 1945年上党战役所留下的弹痕,因此也成为上党战役的历史见证物。

石室蓬莱宫(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屯留县路村乡石室村东

创建年代不详,明、清皆有修葺。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及两侧依次建有戏楼及两侧耳楼、东西廊房、献厅及左右圣母殿、祖师殿,正殿玉皇殿。院存明、清碑 4通。戏楼梁架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题记。正殿、圣母殿与祖师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正殿东西山墙残存明代壁画约 4平方米。栱眼壁描金双龙戏珠。

宝峰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明

地址:屯留县路村乡姬村

始建年代无考。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中轴线依次有戏台、水陆殿、五方佛殿,殿前左右各有廊房七间。

五方佛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梁枋用材较大,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后乳通檐用三柱,元代特征显著。殿内两山及后墙保留有壁画。水陆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后门下有题记“成化五年造……”。

潞城市(区)

李庄文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金至民国

地址: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

坐北朝南,一进院落,现存有大成门、大成殿、东西耳殿和东西厢房。据志书与庙内金石题刻记载,文庙始建于金泰和至大安三年(1201-1211年),元至治元年(1321年) 重修。其中大成殿为金代建筑,山门建于明代,其余皆为清、民国时期建筑。

大成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脊饰琉璃制品,脊刹上有元至元元年(1365年)烧制题记。檐下设有斗栱,为四铺作出单杪,补间铺作隐刻,当心间柱头铺作施斜栱,琴面昂状耍头和蚂蚱头共存。殿内梁架六架椽屋通檐用两柱,蜀柱承平梁,梁上置侏儒柱,两侧施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脊槫下用两材襻间,隔间不闪,平槫下用捧节令栱,其中下平槫为实拍捧节令栱。殿身梁架、斗栱结构简洁,部分为金代构件,叉手做法接近元代风格。庙内还保留有元、明、清时期碑碣。

李庄武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清

地址: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

李庄武庙又名关帝庙,庙宇坐东朝西,现存中轴线建筑为山门、鼓楼、香亭、大殿;北侧依次为妆楼、戏台北配房、一进院北厢房、一进院北廊房、二进院北廊房、香亭北配房、大殿北耳房;南侧紧邻峭壁,建筑依次为一进院南廊房、二进院南廊房、香亭南配房。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碑记及维修大殿时见元至大二年(1309年) 修造题记,清道光和光绪年间曾有修葺和增建。现存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遗物。

原起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宋

地址:潞城市东北22公里下黄乡辛安村

据寺内经幢记载,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 ( 747年),北宋元二年(1087年)建青龙宝塔,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大雄宝殿、青龙宝塔均为宋代原构,余皆明、清建筑。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享亭、大雄宝殿,东侧有配殿,西侧有大圣宝塔。

大雄宝殿座落在0.63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前后檐明间设板门,前檐次间设直棂窗。檐柱有明显的侧角生起。檐下斗四铺作,单出跳,补间无铺作,耍头呈短昂批竹式。栌斗直接坐柱头之上,阑额不出头。梁架结构为三椽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殿内后檐墙及两山面设有佛台,原塑像已毁。

东邑龙王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潞城市东南5公里处的成家川办事处东邑村

庙创建年代不详,金、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正殿为金代遗构,戏台为清代建筑。

潞河古城及墓地(第二批省保)

时代:春秋战国

地址:潞城市东北18公里辛安泉镇潞河及古城村

历史上西周潞子国,春秋潞子婴儿国建都于古城村。古城址现残存有西城墙和北城墙的一部分。古墓地分布在古城址北、潞河村背山面水的向阳坡上。墓区中部一条沟将墓地分为东西两部分。1983年、1991年对该墓地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颇丰,达上千余件。

合室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潞城市北5公里合室乡合室村东北的台地上

遗址范围东西400米、南北各150米,面积约6平方米。1996年调查发现断崖暴露有灰坑和文化层,并采集到石斧、石铲、石镰等多种生活用具。同时发现地面断崖暴露有泥质夹砂、绳纹、素面纹、灰陶、红陶陶片和石器。可辨器形有仰韶文化钵的口沿,龙山文化罐的口沿等。

长子县

(点击图片查看)

法兴寺(第三批国保)

时代:唐、宋

地址:长子县东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始建于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760年)改名广德寺,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始称法兴寺,宋、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圆觉殿内现存彩塑19尊,其中十二圆觉菩萨像,造型俊美,工艺极精,为宋代彩塑佳品。寺内现存石塔6座,均为唐代遗构,其中舍利塔、燃灯塔形制特殊,雕镌细致,反映了唐代石雕艺术的发展水平。

寺坐北朝南,现存平面布局为唐代特征,经楼、佛塔在殿之前部,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菩萨殿,两厢为关公殿、伽兰殿和碑廊。

舍利塔,又称石殿,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安拱形石板门,重檐楼阁式,塔檐叠出三层,内部构成四方藻井,上面四坡施檩椽,斗支檐,脊吻皆备,四角攒尖宝珠顶。下层内槽可绕行一周,四壁壁画,人物形象端庄,服装色彩深沉。整个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是我国现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

燃灯塔通高2.26米,平面呈八角形,基座两层,下层基座叠涩束腰式,底盘周围雕跑兽,门内雕伎乐天八个。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

圆觉殿为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台基高0.9米,石质檐柱,方形抹楞,柱面阴刻缠枝花纹。柱头置普柏枋,斗仅施柱头铺作,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批竹式。殿内梁架结构为六椽通达前后檐。殿前檐明间辟板门,石质门上槛刻建造题记,次间为直棂窗。

法兴寺现存自唐迄清碑刻17通,记载了寺史沿革和建制情况。寺内唐塔、宋代建筑和彩塑荟萃。

(点击图片查看)

崇庆寺(第四批国保)

时代:宋

地址:长子县城东南22公里的紫云山腰

崇庆寺分前、后寺,前为护国灵贶王庙,后为崇庆寺,前、后寺相距200米。崇庆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塑像宋元丰二年(1079年)完成,明清均有扩建和修葺。据清嘉庆三年碑载:“千佛殿居其北,卧佛殿居其东,大士殿居其西,天王殿居其南”现存建筑总体布局基本与之相符。

千佛殿为寺内主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塑一佛二菩萨,背后为倒座观音,塑像具有宋塑风格。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威武有力。三大士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部为宋制。殿内神台低矮,上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地藏殿内塑地藏菩萨与十王像,技艺极佳,据佛坛题记,为宋元丰二年(1079年)作品。

中漳伏羲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明

地址:长子县南漳镇中漳村西南

据庙内碑文记载,明崇祯、清乾隆、同治年间均有重修。庙内仅存献殿和大殿,大殿为元代建筑,献殿为明代建筑。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大殿前檐斗栱布局疏朗,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单杪,补间铺作隐刻,后檐无斗栱。梁架结构为四架椽屋搭牵对三椽用三柱。献殿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紧临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椽,悬山卷棚顶,筒板瓦屋面。方形抹角石柱,前后檐斗栱对称,每间平身科施一攒,柱头科斗栱为五踩双昂,栱面雕花,蚂蚱头雕成龙头,平身科除逐翘出斜栱外,其余皆与柱头科相同。

前万户汤王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长子县丹朱镇前万户村

坐北朝南,现仅存大殿及朵殿。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朵殿为清代建筑。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金、清

地址:长子县丹朱镇下霍村南

庙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大殿和献殿。大殿檐柱上有金大定甲辰(1184年) 施柱题记,门枕石上有金明昌五年(1194年) 题记。另外,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重修碑记》 记载了庙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砖砌正殿、创立香亭、栽培树木、修筑墙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移舞楼、重修庙房等。现存大殿为金代遗构,献殿为清代建筑。

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设有斗栱,形式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琴面假昂头,重栱计心造。前檐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其中次间补间铺作为双杪单下昂,用斜栱,当心间补间铺作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不出斜栱,第三跳用真昂,昂身下用双瓣华头子,横栱抹斜,龙形耍头,里转双杪计心单栱,挑斡后尾插入垂莲柱后承下平。后檐设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杪单下昂,琴面假昂头,里转双杪,偷心造。补间铺作隐刻。殿内梁架为厅堂造,六架椽屋乳 对四椽 用三柱。叉手抵脊槫两侧,与丁华抹颏栱相交。下霍护国灵贶王庙大殿结构具有较明显金代建筑的特征,其斗栱、梁架等构件应为金代遗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义合三教堂(第七批国保)

时代:金至民国

地址:长子县大堡头镇义合村学校院内东侧

庙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始建年代不详,三教堂中轴线保存有:献殿、大殿。大殿两侧设朵殿,殿前仅存东厢房。庙内现存清道光三年(1823年)重修碑记和大殿中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题记。现存大殿为金代建筑,献殿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清、民国时期建筑。

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设有斗栱,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琴面插昂,蚂蚱头,重栱计心造,扶壁泥道单栱,内转双杪,偷心。补间铺作隐刻。后檐斗栱为四铺作单昂,内转单杪,偷心造。殿内梁架形式为厅堂造,六架椽屋四椽压乳 用三柱。叉手抵襻间,不施丁华抹颏栱。脊槫下施单材襻间,隔间不闪,顺脊串隔间相闪。上平槫下施捧节令栱,下平槫下施襻间。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檐下用大通额,上置五铺作斗栱,当心间柱头铺作用斜栱计心造,琴面假昂头,昂嘴高厚,令栱、替木抹斜,足材蚂蚱头和龙形耍头并存,里转双杪,偷心造,扶壁泥道单栱。补间铺作隐刻。脊槫下施单材襻间,隔间不闪,平梁上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直抵脊槫。

长子崔府君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长子县丹朱镇东大街长子一中校内

据 《潞安府志》、《长子县志》及庙内重修题刻记载,庙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 前后,元、明、清时期重修。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增建舞楼。寺内原有山门、舞楼、献亭、大殿、寝宫等,现仅存大殿为金代建筑。

大殿坐落于高大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殿檐下斗栱分布不对称,前檐逐间施补间铺作一朵,两山及后檐无补间铺作。斗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蚂蚱头,前檐柱头铺作出双层琴面假昂,补间铺作第二跳为真昂,斗栱里转双杪,偷心。扶壁泥道重栱。山面及后檐柱头铺作华栱、令栱等构件被后期扰动,形制较杂乱。殿内梁架形式为厅堂造,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前后乳栿均衬于四椽栿之下,丁栿斜搭于乳栿、四椽栿之上。阑额、普拍枋至角柱出头。各平槫下用两材襻间,隔间不闪,脊槫下两材襻间,隔间相闪。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后直抵襻间枋。殿内四椽栿下保留有明嘉靖 二十五年(1546年) 重修题记。

韩坊尧王庙大殿(第七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长子县大堡头镇韩坊村西路边台地之上

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有大殿、山门、东西厢房等。现存大殿为金代建筑,附属建筑均已坍塌,仅存基址。

布村玉皇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长子县慈林镇布村村北

始建年代不详,史料与碑刻均无相关记载。通过对庙内殿宇与晋东南地区相同建筑对比,该庙中殿为北宋晚期,后殿为金代,后殿东朵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清代。

玉皇庙前后分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门楼、前殿遗址、献殿、中殿、后殿,山门和后殿两侧分别设耳房、朵殿,西侧辟跨院。献殿为清代建筑,建于中殿月台之上。中殿建于须弥座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内单槽柱网。中殿檐下斗栱为五铺作出双杪,偷心造;补间铺作隐刻,斗栱细部注重变化,前后檐柱头铺作、山面南北柱头铺作及前后檐转角铺作均有差异。后殿亦建于须弥座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杪单下昂,厅堂结构,六架椽屋,四椽栿压乳栿用三柱。

小张碧云寺大殿(第七批国保)

时代:宋

地址:长子县丹朱镇小张村西北

始建年代不详,清代称为三教堂。庙院长59.4米,宽 23.3米,占地面积约1180平米,布局随三层台地而建,坐北朝南,大殿位于最上层,建于北宋时期。

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檐下设斗栱,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均为四铺作出单昂,补间铺作隐刻一斗三升。殿内梁架为四架椽屋,三椽对 牵用三柱。平梁上大叉手与襻间枋相交承脊槫,无丁华抹颏栱。脊槫下用单材襻间,平槫下用两材襻间,均隔间相闪。殿内局部设平 ,平 上保留着晚期彩画。大殿脊槫上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三教堂题记。

天王寺(第六批国保)

年代:金

地址:长子县城南大街

据光绪八年《长子县志》及碑载,元、明、清共九次修葺和增建。现存建筑有中殿和后殿,占地面积1140.8平方米。

大中汉三嵕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清

地址:长子县常张乡大中汉村西

一进院落,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建筑。三嵕庙大殿位于庙院北端,紧邻大殿两侧为东西朵殿,大殿前分列东西厢房,南端为二层山门,一层辟门道,二层为倒座戏台。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原应为悬山顶,现为单檐硬山顶,筒板瓦屋面,花琉璃脊饰。前檐柱头施五铺作双杪,重栱计心造,栱弯卷杀平直,华栱均作琴面昂状,当心间两朵出斜栱。不施补间铺作。梁架为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前檐角柱为方形抹角石柱,金柱呈圆形,粗大,有拼接痕迹。除大殿外,其他建筑规模较小,形式也较简单。

文庙(第三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长子县城东大街北侧

始建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除大成殿保留元代特征外,余皆明清遗构。

西旺墓群(第一批省保)

时代:殷周

地址:长子县南漳镇西旺村东北方向

墓地北高南低,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由于砖厂取土,墓群破坏严重。1995年文物普查时在断崖上发现四座长方形土坑墓,土为五花土,据专家勘察,为殷周时期古墓群。

长子古城址及墓地 (第二批省保)

时代:战国

地址:长子县城西南3公里城关镇孟家庄

位于雍河、岗水河支流的南岸。墓地座落在孟家庄村北的一块东西开阔又较周围地区高出3-4米的台地上。1977年、1988年在此地发掘24座墓。出土了战国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平顺县

平顺大云院(第三批国保)

时代:五代至清

地址: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石会村北龙耳山中

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原名仙岩院,亦称大云寺,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云禅院。后逐渐荒废。现存建筑除大佛殿与七宝塔为五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大佛殿内保存五代壁画20余平方米,壁画施以蓝、绿、赭三色,墨线勾勒,与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画同出一格。斗、眼壁上彩画隐约可见,风格古朴,为寺观壁画与早期彩绘之珍品。殿内还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下刻铭记“仙岩禅院广顺二年岁次壬子八月十五日”。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石经幢以及石雕罗汉一尊,均为艺术珍品。寺外南侧耸立七宝塔一座,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塔为石制,双层重檐八角形,高约6米。由双层须弥塔座、双层塔身和三重塔刹组成,塔身造型优美,雕饰丰富生动,尚具唐风。

寺址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中殿(弥陀殿,亦称大佛殿)、后殿及两庑。弥陀殿是大云院的正殿,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是中国仅存的三座五代木构建筑之一。大殿台基正面高1.3米,青石垒砌,其余三面台基随地势渐高而筑。殿之前檐辟门和窗,后檐亦有门道通行。殿身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柱头卷杀圆和,柱础为覆盆宝装覆莲式,檐柱以上阑额普柏枋叠交成丁字形,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普柏枋斜向搭交。檐下斗疏朗,柱头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耍头为昂形。殿内前槽无金柱,后槽明间设金柱两根。梁架为四椽对后乳用三柱,梁前端刻成月梁式,上两个大驼峰承托平梁及平,平梁上叉手颇大,瓜柱颇窄。所用驼峰种类达8种,尺度不一,形制有别。

天台庵(第三批国保)

时代:唐

地址:平顺县城北25公里实会乡王曲村

寺创建年代不详,仅存正殿及唐碑1通。大殿依其形制、结构和手法,为唐代遗构。

正殿平面正方形,面阔三间,通面阔7.05米,进深三间四椽,总进深7.03米,单檐歇山顶。当心间较大,次间仅及当心间之半,为我国现存早期建筑平面中所罕见。基座片石砌,无月台。柱础覆盆式,柱头卷杀和缓。柱间施阑额,无普柏枋,阑额不出头,栌斗直接安放在柱头上。柱上斗简练,自栌斗口外出华一跳,跳头上横施替木承撩檐,无令与耍头之设。宋《营造法式》谓之“斗口跳”,是国内较罕见的实例。华后尾为四椽伸至檐外制成,斗梁架构为一体。柱头枋两层,上置压槽枋一道。补间斗仅设于四面当心间,斗口内承柱头枋,枋上隐刻横,无华,出麻叶形耍头一材。转角处出角华一跳,压在大角梁之下。身较长,斗幽颇深,枋用材规格不一,与中唐时期的南禅寺大殿略同。殿顶圆椽铺钉,椽头另加飞椽,椽头和飞头均有明显卷杀,圆和适度。屋顶举折平缓。屋面筒板瓦覆盖,花边瓦滴水,勾头上饰以花瓣,仍是宋金规制。脊兽黄绿色琉璃制成,鸱吻为元代作品。

淳化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平顺县阳高乡阳高村

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平顺县志》记载: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初名龙门禅院,既龙门寺下院。北宋开宝年间(969-976年)因寺院侵塌而重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改今名。现寺院已毁,全貌不得而知,仅存正殿,为金代遗构。寺内有宋代石经幢两通,高3米余,幢身1.8米,平面八角形 ,楷书阴刻“尊胜陀罗尼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

龙门寺(第四批国保)

时代:五代至清

地址:平顺县城东北54公里石城镇源头村龙门山麓

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五代后唐及宋金时期曾予大规模扩建,北宋建隆元年(950年),规模达到极盛,“殿堂寮舍数百盈”。后历代皆有修葺。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是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寺的建筑群。

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70平方米。布局为东、中、西三路轴线,各条轴线又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建筑依地形而建,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中线建筑主要有前院的山门(天王殿)、东西廊房、东西配殿、佛幢、中殿、钟楼。后院有东西僧舍、后殿(燃灯佛殿);东线有圣僧堂五间、水陆殿七间及禅堂、僧舍、马厩等附属建筑;西线有前后两组四合院僧舍及库房等附属建筑。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线上。

西配殿位于中轴线前院西侧,为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间。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构造简洁,具有唐代建筑的遗风,是我国现存已知唯一的五代时期悬山式建筑。

中殿即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的正中。创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山门,即天王殿,位居中轴线前端,金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山门两侧的廊房,其柱额斗及梁枋制作手法,与山门类同,皆具金代建筑风格。

后殿,即燃灯佛殿,位于中轴线最后,元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

东配殿位居前院东厢,与西配殿相对而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重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478-1504年)。

东线建筑有水陆殿、天宫殿等;西线为两进院落,多为僧舍、厩库等,大多为清代晚期或民国年间所建。

北甘泉圣母庙(第七批国保)(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清

地址:平顺县北甘泉村西北

创建年代不详,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戏楼、献殿、正殿,两侧分布有东西夹屋、东西配殿、东西厢房。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他建筑建于清代。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昂,耍头呈下昂式,后尾挑至下平槫,出 45°斜拱,无补间铺作。梁架六架椽屋四椽 对前乳 用三柱。四椽 、前乳 上用驼峰、栌斗承搭牵,梁架间用八角形蜀柱、栌斗隔承,平梁上用蜀柱、大叉手承脊槫,蜀柱底部用合沓稳固。梁断面呈圆形,自然弯材稍加砍凿即用。门窗装修均已不存。山门为二层式构架,下为山门过道,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卷棚顶,柱头科一斗二升交麻叶。戏楼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其余为清代小式建筑。

北社大禹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清

地址:长治市平顺县北社村西北

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戏楼、献殿、正殿,两侧分布夹楼、东西厢房。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建于清代。

正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灰筒板瓦屋面。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昂,无补间斗栱。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四椽栿和乳栿上用驼峰、铺作承搭牵和下平槫,梁栿间用蜀柱、栌斗隔承,平梁上用蜀柱、栌斗、大叉手承脊槫,蜀柱用合沓稳固,梁栿断面呈圆形,自然弯材稍加砍凿即用。门窗装修均已不存,梁架斗栱彩画保存较好。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卷棚顶,灰筒板瓦屋面。一斗二升交麻叶,平身科每间一攒。殿内两山墙保存有壁画。戏楼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前插翼角,柱头科五踩单翘单昂,平身科每间一攒,二层式构架,下为山门过道。东西廊房各五间,东西耳殿、夹楼均为两间,均为清代小式建筑。

北社三嵕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清

地址: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北社村

坐北朝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元、清。中轴线上自南依次分布有戏楼、献殿、正殿,两侧建有东西夹屋、东西廊房、东西耳殿。

正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栱单抄单昂,抄呈昂形,补间斗栱同柱头斗栱,每间一朵,梁架为四架椽屋三椽符合对前搭牵用三柱,前檐柱侧角显著。戏楼为二层式构架,下为山门过道,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前插翼角,柱头斗栱五踩单翘单昂,平身科每间一攒。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卷棚顶,柱头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平身科每间一攒。其余建筑皆为建于清代的小式建筑。

九天圣母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北宋至清

地址:平顺县城西北15公里北社乡河东村

据庙内元中统二年(1621年)石碑记载:庙创建于隋,唐、宋、元、明、清皆有修葺。现存建筑大殿为宋代遗构,献殿为元代形制,余皆为明清建筑。庙内保存有宋、元、明、清各代碑碣32通。

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中轴线上有山门(倒座戏台),门上为戏楼,献殿、圣母殿,东西有配殿、角殿、梳妆楼、十帅殿、广生殿、十殿闫君殿等建筑。山门为宋元符三年(1100年)创建,清代重修,现存已为清代形制,向前为庙之山门,向后为倒座戏台。主体建筑圣母殿为宋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檐下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四椽对前乳用三柱,前檐设廊。在建筑形制、结构、梁架上都保留了宋代建筑特征。

西青北大禹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西青北村

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其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建筑为明、清遗构。大禹庙沿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戏楼、献殿、正殿,两侧有夹屋、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配房、东西耳殿。

正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柱头科五踩单翘单昂,平身科五踩双昂。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卷棚顶,柱斗科一斗二升交麻叶。戏楼为二层建 筑,下为山门过道,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灰板瓦屋面,柱头科三踩单翘。钟鼓楼、廊房、配房、耳殿均为清代小式建筑。

明惠大师塔(第五批国保)

时代:五代

地址:平顺县城东25.5公里不兰岩乡虹霓村

原为“海惠院”中建筑,寺院早毁,唯塔独存。塔为方形石塔,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一座五代时期石塔。据该塔背面墙上嵌有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石碣记载,唐乾符四年(877年)明惠大师主持海惠院,正月十八日突然被杀,事后由北子崇诏奉潞州节度使命,捧舍利为大师建塔。现存石塔为唐代原构。

塔高约6米,平面方形,塔基用青石垒砌,高约1.5米。塔身单檐四柱式,南面劈门,中空。塔顶四坡,瓦陇皆备,中置叠涩刻山花蕉叶,塔刹束腰,基座上刻有露盘、仰莲、宝珠等。塔身门两侧雕金刚像,门上托起塔檐部分,雕伎乐人,有弹有舞,神态活泼。两边线刻缠枝花纹,刀法流畅。塔背面墙嵌有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纪事石碣一块,为塔的雕造年代提供了佐证。

金灯寺石窟(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平顺县杏城镇背泉村东的林虑山巅

原名宝岩寺。石窟开凿于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内。开凿年代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止,历时60余年。石窟和建筑坐北朝南,依崖布列,现存七进院,洞窟14个,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余尊。木构建筑有延寿殿、关公殿、丈八佛殿等34间,寺内保存历代碑、碣20余通。

夏禹神祠(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

俗称禹王庙,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皆有修葺。一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上为倒座戏台)、正殿,东西两侧为配殿。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前乳袱用三柱。

回龙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

创建年代、历代修葺情况不详。现存金代佛殿一座,坐北朝南,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形。斗四铺作,出平昂。梁架结构为三椽袱对搭牵通檐用三柱。佛殿柱头不施普拍枋,直接坐栌斗;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柱头铺作用蝉肚实柏;昂介于真昂与假昂的独特做法。殿内存清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

佛头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宋

地址:平顺县阳高乡车当村

创建年代、历代修葺情况不详。因背靠佛爷垴而得名,原有两进院,现仅存宋代佛殿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斗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三椽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柱侧角、升起显著。外檐斗、内部梁架较完整地保存了宋式做法,是一处建筑形制较为独特的宋代建筑。殿内壁画绘有二十四诸天。

虹梯关铭(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平顺县城东约25公里处的虹梯关乡碑滩村中

虹梯关铭为一通石刻大碑,碑滩村因碑而得名。明嘉靖八年(1529年)雕造。是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兵科给事夏言镌刻碑铭。“虹梯”原名“洪梯”,因夏言“望之若虹霓然”,遂改名虹梯关。明嘉靖八年(1529年)置平顺县,设虹梯关、玉峡关,夏言亲撰《虹梯关铭》,并镌石立碑。虹梯关铭,碑体通高4.6米,宽2.7米,厚0.36米。碑文共刻字199个,每字半尺见方,楷书刚劲有力,刻工精美。

壶关县

庄头天仙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壶关县晋庄镇庄头村

坐北朝南,现存二进院。据庙内碑文记载,该庙始建于宋建隆元年(960年),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时期建筑。庙院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正殿,两侧有钟、鼓楼及东西耳殿。

正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殿内使用减柱和移柱做法,平面减后金柱,前金柱内移。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檐柱上施大通额,用材粗犷。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不施补间铺作,檐柱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山门时代较晚,结构也比较简单。

真泽二仙宫(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壶关县城东南45公里的树掌镇神郊村

真泽宫俗称二仙庙、奶奶庙,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进院建筑格局。二仙宫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有牌坊、山门、当央殿、真泽寝宫、圣公母大殿。

当央殿为真泽宫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五铺作,单抄双下昂,计心造。殿内梁架粗犷,为典型元代建筑。殿内东、西、北绘有壁画,面积约76.2平方米。寝宫为二仙宫主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为明代遗物。殿内塑二仙真人卧像,四壁绘神态各异的百子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寝宫两侧分别有插花楼,并有楼式廊房各九间分布东西。殿内木质构件均为明代遗物。真泽宫现存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碑碣38通。

三嵕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壶关县城南12公里黄家川南阳护村

始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5年),明代曾予增建,清代又进行过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金代原构,香亭与钟、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以山门为界,分上、下两院。

天仙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明、清

地址:壶关县晋庄镇庄头村

宋建隆元年(960年)创建,明清屡有修葺,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山门、钟鼓楼、过亭、香亭、正殿等。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建筑。

秦庄东岳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壶关县龙泉镇秦庄村

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重修。庙坐北朝南,二进院,中轴线上有过亭、正殿。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正殿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内采用减柱造。

沙窟遗址(第三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壶关县黄山乡沙窟村西

遗址位于沙窟村西北土丘地段,依地势分布梯田间,东西长150米,南北长10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断崖处暴露灰坑,文化堆积层达1.5米厚,遗址内发现大量陶片,以绳纹、网纹、弦纹俱多,可辩器型有鬲足、豆柄、口沿等,质地均属泥质夹砂陶。并发现完整的陶鬲、陶釜、骨锥、石铲、石锤、石斧。

沁县

南涅水石刻(第七批国保) (第一批省保)

时代:南北朝至宋

地址:沁县南涅水石刻馆

是近代发现的重要佛教石刻大型窖藏,因其出土地南涅水村命名。石刻中纪年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包括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时期的佛教石刻精美作品,主要有造像塔、单体造像、造像碑、碑碣等四种形式。

造像塔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为国内稀有。现存造像塔共53座,由 389块刻石组成,每块刻石四面开龛,以佛、菩萨为主像。佛龛周边雕饰有建筑、帷幔、飞天、杂技、鸟兽、百卉、树木等图像,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逼真。单体造像有 1161尊,多为佛、菩萨罗汉和弟子。其中一部分残缺,但整体造型仍然很完美。造像碑在南涅水石刻中数量较少、风格独特。碑碣较少,多记载有关史实,但由于时间久远,大多字迹已模糊,出现风化、脱落现象。

南涅水洪教院(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沁县东北 15千米的南涅水村

洪教院原名弘教寺,始建年代不详,金大定九年(1169年)赐额,元至元八年(1271年)重建,明清两代均有修葺。现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有:天王殿、二佛殿、大雄宝殿及其两侧的伽蓝殿、关帝殿。现存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天王殿、伽蓝殿和关帝殿为明代,二佛殿为清代。

大雄宝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斗栱为五铺作出双杪,重栱计心造,第二跳华栱做假琴面昂,跳头出斜栱,琴面昂耍头及云状耍头共存,补间铺作隐刻。后檐斗栱不出跳。殿内厅堂构架,六架椽屋前后搭牵用四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直抵脊槫。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柱头科三踩单昂,五檩中柱式构架,脊檩下单材襻间,连身对隐,金檩下用捧节令栱。二佛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檐下设斗栱,为一斗三升交麻叶,脊檩处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建题记。伽蓝殿、关帝殿面宽均为一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檐下设三踩斗栱。院内现存有金代牌匾,元代《洪教院记》 碑碣和清碑碣各 1方,清代重修碑 2通,民国十年重修碑 1通。

观音阁

时代:清

地址:洪教院西北200米处

观音阁,又称水阁凉亭,建筑为清代遗留,现代曾修,凉阁单檐歇山顶,平面方形,原有小桥与潭岸相连,供香客入阁供奉,后拆除小桥使阁孤立于潭中。

南涅水,古为皋狼之地。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迁商之遗民于此,繁衍生息。在"百里为王 "、"天下万国"时代,在此地置甲氏国。汉高帝七年(前200),刘邦坐镇阏与聚大破韩王信主力后,析铜鞮,建涅氏县。北魏时改为阳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8),阳城县改称甲水县,县城仍设南涅水。唐武德九年(626)省甲水入铜鞮、乡县,甲水则废城为村,历史遗留下的是千年古邑遗址、古建和文物。

沁县大云院(第五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沁县郭村乡郭村

始创年代不详,现存山门、正殿。正殿为宋代遗构,山门为清代所建。

普照寺大殿(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沁县城西7.4公里的开村

据县志记载,普照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唐元和年间修,金大定年间重修,清顺治、雍正年间屡有修葺。现仅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

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项。殿内采用减柱造,后金柱呈八角形,柱头卷杀,柱脚升起显著。柱头斗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造,明间、补间、斗五铺作双抄重造,琴面昂。各部斗里转采用四铺作计心造法。梁架结构为六椽对前乳通檐用三柱,为典型的金代建筑。

阏舆古城及墓地(第二批省保)

时代:东周

地址:沁县册村乡乌苏村西南方

阏舆古城战国时属韩,后属赵。是古代一处十分重要的聚落遗址,为兵家必争之地。1973年在村北发现了多处战国墓群。1979年在村东的古城遗址内发现大量的东周陶片和古城墙遗迹。

武乡县

武乡真如寺(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武乡县韩北乡土河村

武乡真如寺原名真如院,清代改为现名,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据有关文献记载,元至治三年(1323年)、至顺四年(1333年) 在宋代祭祀真如场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筑规模,增建大殿和南殿。明、清两代均有增补。现存大殿为元代建筑,南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则为清代所建。寺院由南至北依次为:南殿、大殿,西侧廊房,东侧仅存廊房遗址。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前檐柱头施五铺作双下昂斗栱,耍头斜杀内凹,令栱抹斜。当心间斗栱斜出耍头。不设补间铺作。殿内厅堂造,仅施内柱两根,当心间梁架为四椽对搭牵,次间则施五椽 直通前后檐。梁栿为自然材。南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檐下柱头斗栱为三踩单下昂。明间和次间各施平身科一攒,明间出斜栱,次间形制同柱头科。殿内梁架上彩绘清晰可见。正殿保存完好,南殿的屋脊残毁。

良侯店石窟

时代:北魏-唐

地址:武乡县良侯店村

石窟位于公路旁,早年间修公路被挖掉一部分,现零散分布着几个石窟洞龛,大多风化,题记无法辨认。

北良侯村造像(第一批省保)

时代:北齐

地址:武乡县城西北70公里东良乡北良侯村中

造像无题记,从现存造像的雕造风格看,当属北齐作品。造像为一尊菩萨像,总高3.45米、宽0.8米,跣足立于一莲台之上,像头戴花冠,颈佩项圈,身披天衣缨珞,内着长裙,细颈溜肩,身材修长,面相丰满,略显清瘦,手结无畏与愿印。造像手法为圆雕技法。风化较严重。

洪济院(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武乡县东良乡东良候村

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金代风格。余皆明、清重建。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主要建筑正院有戏楼、钟鼓楼、南殿、正殿、东西配殿;偏院内主要建筑为关公殿。正殿和南殿内存有壁画九十二幅,内容为人物、山水、建筑风景等,共约120平方米,为清代绘制。千佛塔,平面方形,高约2米,每边宽0.8米,各面浮雕坐佛一千余尊。寺院山墙外有千佛塔一座。

南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东西两侧廊庑各七间,均为硬山式建筑。正殿为寺院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明间辟板门,两次间均为直棂窗。檐下柱头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用材规整,梁枋断面之比基本符合宋《营造法式》,金代建筑特点明显。

会仙观(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武乡县城东25公里监漳镇监漳村

始建于金正大六年(1229年)(即南宋韶定二年),后历代曾数次修葺,现存主体建筑三清殿为金代遗构,玉皇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观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关公殿、玉皇殿、三清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钟、鼓楼、厢房、廊房、耳殿。

玉皇殿,座落在1.1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檐下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无补间铺作。砂石覆盆式柱础。梁架为自然材锛砍。三清殿,座落在1.2米的石砌台阶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顶筒板布瓦覆盖,前檐插廊。檐下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四椽对前乳,通檐用三柱。柱为石质,仰覆莲花柱础。梁架结构简洁,形制手法古朴,为典型的金代建筑。

武乡大云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宋

地址:武乡县城西25公里故城镇故城村

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重修碑记载,寺曾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初名岩静寺。北齐河清四年(565年)重修。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称今名。金大定年间重建三佛殿。元、明、清时期均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为明清所建。寺内各殿共保存有壁画200余平方米。

襄垣县

襄垣城隍庙

时代:明

地址:襄垣县城内府前路西侧

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城隍庙是长治地区府、县奉召创立城隍庙的唯一遗存,城隍庙现存建筑为元、明风格。

襄垣昭泽王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明

地址:襄垣县城南街

寺庙坐北朝南,创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年),唐至明清皆有修葺,现仅存大殿、献殿,其中大殿为元代建筑。献殿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建筑。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筑。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前乳 ,通檐用三柱。檐柱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昂嘴呈琴面式,明间耍头做昂形,补间无斗栱。檐柱柱身粗壮,柱头卷刹明显。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椽,卷棚顶,筒板瓦屋面。后檐连接大殿,通檐用二柱,无斗栱。梁架简约,明代地方风格显著。

襄垣永惠桥(第七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襄垣县城北门与北廓门之间甘水河两岸

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南北长33.6米,东西宽8.34米。据县志记载,桥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明成化七年(1471年)、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 和清代曾有修葺,至今仍是出入北门的唯一路径。

永惠桥为单孔实腹尖拱石桥,桥体采用纵联式砌筑法拱券技术,桥孔跨度长 20米,券口距河中心底部高度 15米。券石均以长短不一的条石砌筑,整个建筑用长方形、梯形、微弧形石灰岩条石横置砌成,拱券两侧正中龙门石上采用深、浅浮雕手法各雕“四爪升龙”三条。桥面两侧有望柱、栏杆、石栏板装饰。栏板雕刻春秋花卉、人物故事等,背面刻花纹。桥北现残存一块夯土台墩遗址。

襄垣五龙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襄垣县古韩镇城北关

创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明清时期均有修葺。据《襄垣县志》 和庙内碑碣载,五龙庙大殿重修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庙宇内现存建筑有大殿、山门、东西厢房以及戏台遗址。大殿为元代遗构,山门和西厢房为明代遗构,东厢房为近代改建。

襄垣文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襄垣县城内新建街245号

始建于金天会年间。元元贞二年至大德四年(1296-1300年)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有大成殿、东庑殿、藏书楼。大成殿始建于金天会年间,元代元贞二年将三间改建为五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为六铺作单抄三下昂,梁架结构为五椽对后乳通檐用三柱。前檐装修已被后人改制。

襄垣崇福寺

时代:明

地址:襄垣县城内东街6号

上寺楼原为崇福寺,崇福寺原名“靖福寺”,当地俗称上寺。创建年代不详。据清乾隆《襄垣县志》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坐北向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占地168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上寺楼、东西配殿等。

郭庄昭泽王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襄垣县王桥镇郭庄村

昭泽王是唐懿宗咸通年间襄垣民间一位姓焦侠士,因精通阴阳地理之术,为民惩恶扬善、除魔降雨,历代受封昭泽王,深受民众崇拜并筑庙祭之。庙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清乾隆、民国年间屡有修葺。

灵泽王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明清

地址:襄垣县夏店镇太平村

创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明清均有增修。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大殿、角殿、耳楼、东西配殿、东西廊房、山门、戏楼、钟鼓楼等,是一座保存完整,集金、明、清各代建筑为一体的建筑群。

仙堂山古建筑群(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襄垣县城东北25公里仙堂山腰

又名九龙寺。据寺内碑文记载,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六年(1856年)及民国年间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

寺院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中轴线由低向高,层层向上,错落有致。三迸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关圣殿、中殿、三佛殿等。寺前有126阶踏道。三佛殿位居后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斗三踩单翘,建筑风格仍保留宋代遗风。寺内还保存有宋代碑刻、经幢3通,明、清、民国年间重修碑数通。

石勒城遗址(第三批省保)

时代:晋

地址:襄垣县城西营镇城底村北

遗址坐北朝南,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四周城墙夯土基础大多可辩,现存城墙呈东西走向。墙残长27米,残高6米,底宽6米。城墙为夯土筑成,夯窝直径8至9厘米,夯土层9至11厘米。遗址内保存有天子庙、古井、洞穴遗址及各类陶器残片、建筑构件及三菱形箭镞兵器等遗物,文化层堆积最厚处达4米之多。遗址保护完好,是研究东晋十六国时期羯族进居中原建都兴国的重要实物遗存。

据清乾隆四十七年《襄垣县志》载:“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进据襄国,称赵王,后攻上党,筑城于城底村北,以积刍米,基址犹存。”遗址西面的西营镇为石勒屯兵之所,遗址东北面的护驾脑村为石勒的护兵驻地;遗址东面的花果园村为石勒的花园,周边各村均因与石勒皇城相关联而得名。

沁源县

灵空山古建筑群(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沁源县城西灵空山

灵空山属太岳山脉,境内峰峦叠起,沟壑纵横,风光十分秀丽。据寺内碑文载,唐初灵空山就有寺庙,规模较小。唐景福年间(892―893年)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

灵空山圣寿寺(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沁源县灵空山镇灵空山

坐北向南,五路院落一字排开,各有山门而又互相贯通。据寺内碑文记载,始建于唐代,北宋端拱二年(989年) 始名圣寿寺,现存建筑基本为明清遗构。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第七批国保)

时代:1940-1942年

地址:沁源县沁河镇阎寨村

1940-1942年,中共太岳区党委、决死一纵队司令部、太岳军区司令部等重要领导机关驻在这里,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

黎城县

长宁大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黎城县东阳关镇长宁村村中

坐北朝南,一进院落。长宁大庙平面布局采用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由南而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献厅、大殿,两侧为东西妆献厅楼、东西厢房、东西耳房。

黎城城隍庙(第七批国保)(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黎城县黎侯镇河下东街 95号

坐北朝南,据《黎城县志》载,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元至正年间焚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嘉靖十六年(1537年)及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宣统三年(1911年) 均有重修。城隍庙原为三进,现仅存一进院落,建筑为明、清风格。新建碑廊一座,长26米,廊内镶嵌、陈列有北魏造像碑,隋龙首浮图碑,隋、唐、五代墓志铭,明、清衙署各类行政明文碑20余通。

黎城城隍庙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有东西掖门,厢房等。山门为明代建筑,建于高 2.35米的台基之上,楼高三层,面宽三间,进深二间,重檐三滴水歇山顶,檐下施五踩双昂斗栱,横拱看面抹斜,下檐、中檐柱间均设平身科一攒。正殿为清代遗构,面宽五间,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斗栱五踩双下昂,横拱看面抹斜,各间施平身科一攒,出 45°斜拱,后檐皆三踩单昂。掖门位于山门两侧,单檐歇山顶,青砖砌筑,有垂花柱、斗栱、花卉图案等砖雕装饰,雕工精美。

辛村天齐王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明至清

地址:黎城县东阳关镇辛村东部

辛村天齐王庙又称东岳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 1340平方米。据庙内碑碣载,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现存有山门(倒座戏楼,戏楼正中下部南向辟门)、大殿;东西两侧由南向北有倒座夹房、廊房、耳殿等建筑。庙内还有元、明、清创修、重修碑记5通。

西周黎侯墓群(第七批国保)

时代:西周至春秋

地址:黎城县县城

东邻县城500米,西为北桂花村,南北为大小塔坡水库,紧靠黎侯镇西关村和下桂花村。西北部峰岭高耸,东南、西南为缓坡,南部为山间盆地。2005-2006年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墓葬属于诸侯级别的规模,探明的墓葬有 92座,其中带墓道的大型墓 3座、中型墓 15座,其余为小型墓。共发掘墓葬 10座,其中大型墓葬 2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 3座。出土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两千余件。出土带铭青铜器 4件。其中 M10出土的青铜柄上保存了铁质锋刃的残迹,该墓的时代被定为西周晚期。M8墓葬出土的青铜圆壶、鼎和匜铸有铭文,其中圆壶上的 9个铭文 “黎侯宰□作宝壶永用”。

以上部分照片来自同路人、感悟山西、来福居,若愚、热热、唐晋、宜宾客等,特此感谢!

长治推荐线路

良侯店石窟-武乡大云寺-洪济院-南涅水石刻-灵空山-原起寺-佛头寺-平顺大云院-金灯寺石窟-龙门寺-宝峰寺-石室蓬莱宫-观音堂-法兴寺-崇庆寺-琚寨村玉皇观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区

文物看山西之大同地区

文物看山西之朔州地区

文物看山西之晋中地区

文物看山西之运城地区

文物看山西之阳泉地区

文物看山西之太原地区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

即将开售

(0)

相关推荐

  •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

    本篇目录: **************************************** 211.原平普济桥 金                           山西省原平市 212.平定马齿 ...

  • 在武乡和榆社发现了两处金代“文殊殿型”减柱造实例

    大家都知道五台佛光寺的文殊殿为金天会15年(1137)重建,是金代目前体量最大的悬山顶建筑,它面阔七间.进深八椽.有阑额与普拍枋,檐下斗拱柱头为五铺作,各补间为出斜拱五铺作.内部梁架应该是四椽栿接前后 ...

  • 潞泽“二仙”庙群---湖娌二仙庙

    [泽州第一站] --- 湖娌二仙庙 --- 潞泽是"二仙"故里,自然也就是"二仙庙"的老巢,这里留存着还没有调查清楚数量的二仙庙.到这里来看庙,二仙庙是不用专程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5)

    本篇要目: *************************************** 841.北甘泉圣母庙 元.清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 842.李庄武庙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1)

    本篇要目: ********************************* 801.苇则寿圣寺 元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 802.寺坪普照寺大殿 元    ...

  • 山西长治:马厂崇教寺,一根巨树劈开两半成为双梁

    随北京古迹群海淀三人组在山西长治访古,来到马厂崇教寺,第七批国保,位于长治市郊区马厂镇故驿村,也叫故驿崇教寺,或者长治崇教寺.原来没有计划开篇记录,因为村里拿钥匙主管的一句话"我们村在搞旅游 ...

  • 晋中之--- 牛村文殊寺

    [牛村文殊寺]     第一次寻访文殊寺是2011年1月,至今的六年多当中,先后4次来到文殊寺参访,所见景象是一次比一次破败.历经七百年的风雨摧残和人为破坏,文殊寺的历程不见于史料的详细记载,但这短短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0)

    本篇要目: ************************************* 791.高平嘉祥寺 金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 792.尹西东岳庙 金 ...

  • 河汾形胜之--- 北焦彭东岳庙

    [北焦彭东岳庙] --- 一座精致的元代木结构 ---     今天的"襄汾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而来,这一小段风云历史曾涉及全国诸多县市,也包括我的家乡祁县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

    本篇要目: **************************************** 811.长宁大庙 元至清                   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 812.南涅水洪教院 元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3)

    本篇要目: ************************************** 821.董峰万寿宫 元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 822.建南济渎庙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4)

    本篇要目: ************************************* 831.上冯圣母庙 元.明至清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832.南阳法王庙 元.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4)

    本篇要目: ***************************************** 131襄垣文庙 元至清           山西省襄垣县 132光化寺 元至清           山西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5)

    本篇要目: *************************************** 141左权文庙大成殿 元            山西省左权县 142寨里关帝庙献殿 元            ...

  • 福建华林寺(元妙观、陈太尉宫),江南最早大木构建筑

    2020年10月16-19日,分别参观了福建地面上最古老的三位元老级木构古建筑遗存,也是三座公认的江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宋代大木构建筑,这也是我福建之行的重中之重,也可以说专门为长江以南三位元老级建筑 ...

  • “发现晋中”之---宣梵寺

    [宣梵寺] --- (乳栿)梁头伸出作第二跳 --- 宣梵寺,一个既直白又悦耳的名字,位于现晋中太谷县侯城乡大佛山脚下的惠安村北,寺院座北向南,大部分院址已被民居蚕食,现仅存大殿一座及东西配殿各三间. ...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祁县(王乔菩萨庙)

    [王乔菩萨庙] 王乔村位于祁县东观镇南5km处,208国道西侧.村子分为东西两部分,俗称东王乔村.西王乔村.两村之间,以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水渠区别.我找到的这座关帝庙,就位于大水渠东侧,属于东王乔一边.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0)

    本篇要目: ***************************************** 91真圣寺 金至清        山西省太谷县 92清源文庙 金至清        山西省清徐县 93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