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班主任何为

王老师的烦恼是目前家校共育困境的焦点,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思考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定位、职责定位等问题。一句话,在家庭教育指导这件事上,班主任何为?

曾经做过一份关于班主任工作困惑的调查,家校关系问题位于榜首,许多同行与案例中王老师的情况类似,但他们更直接地表示,家长的教育观念甚至处事观念与学校、班主任相悖,关系基础因此比较脆弱,家校沟通难以为继,挫败感时时袭击自己。这样的困境之下,班主任和家长双方很容易陷入一场互相抱怨与指责的境地,导致教育行为无效,谈何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判断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偏颇,家长抱怨班主任不作为,双方各执一词,看似合理,却已然说明家庭教育指导应该溯源一些根本问题: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在哪里?家庭教育指导中,班主任的教育对象究竟是谁?由此,可以判断案例隐含的问题所在。

角色定位不准。班主任和家长在学生的成长中从属于不同的身份,也就拥有不同的角色地位。长时间以来,学校教育只被视为传授知识,目的仅在于追求分数,班主任与家长皆是孩子学习的督促者和管教者,所以双方很容易形成“攻守同盟”,家校沟通也就变成目标和内容的简单化和一致化。这恰恰忽略了家校关系的核心——学生。家校关系因学生而发生,也应立足于学生成长。案例中,王老师虽然年轻,但有些做法透露出她很专业的一面,比如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没有视青春期问题为“洪水猛兽”,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解和包容;而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大家长”的感觉不言而喻,一味要求班主任站在家长角度,一味追求问题解决,亲子关系的紧张也在情理之中了。家长、班主任理应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帮助者,且是基于学生成长的教育合伙人。

教育场域不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场域。案例显示,亲子关系紧张,王老师没有为此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从经验出发,这些“疑难杂症”或许包括学生玩手机或游戏上瘾、不重视学习、不接受父母教育等问题。当然,不同学段的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但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不够适切,这毫无疑问。家长可以求助于班主任,但不能由此指责班主任,原因在于两种教育分属不同的场域。许多年轻班主任畏惧家校共育问题,一部分原因就是属于家庭问题被拓展到学校。同样,许多属于学校的教育行为被分派到家庭,诸如学生学业的监督抑或要求家长完成一些属于老师职责范围的事情,从而导致教育行为“无边界化”。由此,互相指责与推诿也就在所难免,也更没有了接纳与共识,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指导内容不明。家庭教育指导,指导什么?指导家长如何做家长,还是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这些问题的确不是年轻的王老师能够轻易完成的。案例虽然没有告诉我们王老师是否结婚成家,但有一个问题却不得不正视,那就是许多年轻班主任的家庭教育经验来自于父母,他们的确难以给家长建议和指导。当然,一份职业并非一定需要具备相同的经历,但却需要清楚职业所赋予的职责与精神。

王老师紧张于家校活动,惧怕于家校沟通,她隐约感到很多内容不是自己能力所为,是她没有坚持自己的教育立场和教育行为的适切性,也就很容易忘记自己教育行为指向的教育对象——学生。身边很多班主任一句话或可以道出王老师的心声:与其找家长说,还不如直接找学生说。这里没有任何歧视,因为班主任的专业性更多指向学生,所以家庭教育指导核心的定位也应是学生的成长。

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原因在于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精神之所,是孩子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开始,家庭给予他一生的养分,又影响着他们一生的发展。为此,家庭教育指导也需要教育者深思,班主任可为的究竟是什么?

一是教育场域的明确。这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区别的关键。场域不同,学生的所得就大有区别,因为维系场域内人际关系的内容不同。家庭,天伦关系,维系的是血缘亲情;学校,人伦关系,维系的是规则制度。案例中亲子关系紧张体现了家庭内部问题,但家长要求班主任帮助解决,看似合情,但不合理。班主任可以“以己渡人”,改变学生的想法或是做法,但学生面对的家庭文化却是个性化私密性的,传统、习俗因时因地不同,班主任了解这种差异,教育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班级授课制不可避免使得班主任陷入“共性”的桎梏之中;同时,班主任在班级场域采用规则制度保证群体生活的有序,因此这些用于家庭教育,就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家带给他们的温暖和理解,所以学生在家会说,你怎么和老师似的;在学校会说,你怎么和我妈似的。这看似调侃的话语真实道出学生的渴求,也明确了学生对两个场域的不同认识。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家长,要知晓家庭与学校的不同,“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二是指导内容的明晰。场域不同,教育内容必然有所差异,但教育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孩子的成长发展。大量的教育案例显示,家校问题的根源就是家长和班主任双方的诉求已经不单指向学生,而是涉及了家长与班主任的个人“利益”问题。比如,孩子是家长的,家长都无所谓,我何必为难自己?作业是你班主任布置的,为何总找我家长等等。这些问题的矛盾焦点看似是孩子,但却没有一点显示是立足于孩子。所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厘清,首先要确立根本的共识,那就是双方具有合伙育人的基础——孩子的真正成长。

由此,王老师的烦恼也就迎刃而解。她应该给出的是班主任的专业性建议,诸如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青春期教育的规律、学生心理情绪特点以及应对办法等,从年轻班主任的优势出发,给家长提供一些新锐的观点和建议,从而弥补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空白之处,帮助家长从更多角度感受孩子的成长变化,给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养料”。也就是说,班主任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在家校共育中要凭借专业自信促进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的建立与改善。

同时,班主任要通过班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设学生从家庭天伦关系过渡到社会人伦关系的平台,让他们在此体味规则制度,建立群体生活下的自律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学会群体生活的同时很好地保留自我独立性,最终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社会性角色的发展,

对于家长来说,更需要转变功利的家庭教育观念,尤其视孩子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消极看法更应摒弃,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真正立足孩子本身,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需求,唯如此,家长才会逐渐感受和获得养育孩子的快乐。为此,家庭教育重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从幼时规矩的养成,到为人品德修养,再到人际交往的法则,给予孩子言传身教的影响,从情感到理性,提供孩子一生所需力量,这才是家庭的魅力所在。

三是双方教育的互补。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家长和班主任成为孩子教育的合伙人,也就会换位共情,也会极大促进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关系的良性发展,最终反哺于学生。有思想的班主任会在了解家长需求的基础上,与学生、家长共同协商设计班级活动,使得活动既立足问题的解决,又立足关系的促进与深化,诸如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诉求,通过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与众不同,通过不同的话语平台感受亲子双方各自的魅力。当然,家长魅力展示以及家长讲坛等形式更是家长、孩子、学校共同成长、受益的重要形式。

诚然,家庭教育还需要教育部门提供更具专业的指导,因为家长为人父母的经验更多传承于家庭长辈,或是他者经验的模仿学习。长时间以来,独生子女问题又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挑战,时代快速发展又加剧了家庭问题的衍生,诸多种种使得家庭教育指导日渐迫切。为此,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各种公益讲座向家长提供帮助,也给诸如王老师一样的教育者提供帮助,促进教育合力的真正形成。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年轻班主任面临的困境让我们再次思索专业化的内涵和意义,家庭教育指导提高的不仅是家长的教育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让学生得以更舒展的成长。如此看来,班主任大有可为。

蒋凌雪,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班主任,徐汇区高中优秀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16日第10版

作者:蒋凌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