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名方”右归丸,不仅治疗肾阳虚,还有5大妙用,附禁忌人群
小钱(化名),在药店门口徘徊了很久,面露难色。明明才二十四、五的年纪,怎么就肾虚了呢?
前段时间,小钱总感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后来在网上问诊后,说是肾虚了,所以就想着买点肾虚的中药调理调理,但是小钱一进药店,就遭到了药店员工的强烈追问,问他是什么症状,肾阳虚还是肾阴虚,怎么吃?
弄得小钱脸红脖子粗,抓了一盒右归丸,落荒而逃。但是小钱拿到药又犯了难,右归丸治疗什么类型的肾虚呢?
右归丸来源于《景岳全书》,主要由熟地黄、肉桂、当归、菟丝子、鹿角胶、山药、炒杜仲、山茱萸、枸杞子、制附子,10味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温补肾阳、养血填精的功效,对肾阳不足、阳痿遗精、大便不实、腰膝酸软等多种病症都有一定治疗效果,其中右归丸最常被用来治疗肾阳虚。
肾阳虚就是阳气不足导致的虚寒证候,而右归丸当中的附子、肉桂、鹿角胶有补元气、温暖脏腑、去除寒症的功效;而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山药的功效主要就是补肾,为辅助治疗;再加上一些菟丝子、杜仲等敷料,加强功效。这些药材加到一起,还是以温肾阳为主,妙在阴中求阳,使阳得以归源,所以右归丸对肾阳虚有明显治疗效果。
我们常常听说肾虚有肾阳虚和肾阴虚,两者的治疗方法却完全不同,那我们应该如何区分肾阳虚和肾阴虚呢?
其实肾阳虚和肾阴虚是比较好区分的。首先,肾阳虚主要症状体现在“寒”上面,病人会出现阳痿早泄、小便清长、畏寒肢冷等症状,这些症状尤其是在冬天会更加明显。
而肾阴虚主要症状体现在“热”上面,病人会出现五心烦热、手足心汗出、腰酸头晕、口干等症状。
三、右归丸还能治疗这5种病
肾阳虚病人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右归丸,但右归丸的功效还不止这些,它还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我们接着往下看。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在中医中又叫“消渴目病”,其基本病机转变就是因为阴虚燥热,长时间不愈合,导致气阴损耗、阴损及阳、阳气亏虚;所以临床上治疗此病的方法主要就是以温阳法或阴中求阳为主。而右归丸作为阴中求阳的经典复方,所以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的人群常有精神不振、失眠、腰痛腿软等症状,治疗宜温补肾阳。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在右归丸上进行加减,以此来治疗神经衰弱。甘肃省中医医院曾用右归丸治疗神经衰弱29例,最少服药6剂,最多服药20剂,都达到了治愈的目的。
● 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数据显示,肾阳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此病当中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类型,主要是因为精气内夺导致积虚成损,积损成劳,和肾关系非常密切,而先天不足可导致机体精血化生无源,最终诱发该病。而右归丸中的熟地黄、附子、肉桂等有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效果,鹿角胶可增加周围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 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采用了右归丸加减联合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此病,一共纳集了25例(治疗组),对照组23例单用西药,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发现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0%。由此可见,右归丸对此病也是有明显效果的。
● 阳痿:此药对于由肾气虚弱、肾精不足引起的阳痿、遗精有一定效果。因为此药有很好的温补肾阳、填精的功效。
右归丸还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遵从医嘱服用。这里提醒大家一下,千万不可自己盲目使用,此药是有一定禁忌的,并不适合每个人,有的人用了不仅没效果,还会加重病症,带来其它副作用。
右归丸虽然有很多的功效,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服用,盲目使用,不但没有效果,可能还会加重病症。
例如脾阳虚衰的人服用此药,可能引起脾胃功能失常,导致腹泻、腹胀、食欲下降等症状;其次,对右归丸药方中的任何一种药材过敏,也不宜食用。另外,有实热、湿热的人,服用此种温补药效的方剂,可能加重病症。
所以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建议先咨询专业医师,再根据其指导服用,别自己凭感觉瞎用。
右归丸和金匮肾气丸都有温补肾阳的功效,但是其适应的病症还是有差别,比如右归丸多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等病症,诊治要点主要以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迟为主;
而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治疗补肾助阳方面,诊治要点为尿多、脉弱、腰痛、腿软。所以不管是使用哪一种药物,都要先了解清楚自己的病症,再对症治疗。
右归丸功效很多,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有很多的温阳补肾功效,所以,符合病症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记,不可自己擅自服用,以免带来其它麻烦。#39健康超能团##清风计划#
参考资料:
[1]李欢;罗向霞.右归丸阴中求阳治疗肾阳虚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概述[J].时珍国医国药.2015-07-1723-03
[2]高锋;官菊梅;安雪梅.右归丸抑制肾阳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h17细胞活化的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4(22):4-510-522
[3]张晋锋;贺晓晴;胡黎明.右归丸加味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J].内蒙古中医药.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