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生剑桥,哈佛生耶鲁,追溯世界名校的血缘,原来都是一家人?

宁静的大学校园

剑桥、牛津,哈佛、耶鲁,都是世界大学中的翘楚,你可能会疑问,为什么顶尖大学都出自欧美?这难道是个巧合吗?其实这几所大学历史上源出一家,它们继承了共同的学术声望、研究风气和教育气质,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会有不相上下的的名气了!

一、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欧洲大学之母

中世纪欧洲最早的两所大学是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这两所学校一所出现在意大利,另一所出现在法国,都是当时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由于两地政治气氛各异,两所学校的组织形式也大不相同。在国王约束能力较强的巴黎,巴黎大学形成了管理严密、规制完备的学术共同体。而意大利当时的政治四分五裂,博洛尼亚大学的组织就相当松散,基本相当于学生和老师共治的自由团体。

巴黎大学是体制最完备的中世纪大学,同时也是标准的教师型大学。其前身是巴黎的圣母学院,传说在查理大帝时期就已建立。8世纪末,查理大帝招徕了欧洲最知名的学者在此传道讲学,这所神学院开始成为“加罗林文艺复兴”的基地。西欧教士在12世纪之前一直沿用的拉丁文《圣经》,就是由这些教师们翻译的。

中世纪巴黎大学的神学课程

圣母学院在11世纪时成为培育法王宫廷参赞的基地,也越来越有了独立于宗教的世俗学院味道。当时,学院已开始由教师和“校董”管理学校,学校开始面对贵族子弟、巨富后辈等有身份、有背景的孩子们招生。13世纪初期,这所学校先后获得了法王腓力二世和教宗英诺森三世的认可,成为正式的独立机构。

有人认为,博洛尼亚大学最早的起源时间,应肇始于432年狄奥多西的一纸敕令。但其有证可循的真实起源,应算是1088年的一份师生誓约文献。博洛尼亚大学的办学模式与巴黎大学不同,并且显著地影响了英国大学。英国随后创办的剑桥和牛津都沿用了“学生型大学”的构建模式。在当时的博城,聚集着一大批擅长法律、神学和金融等知识的大学者,他们有的已经是社会名流,但还是无私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博洛尼亚大学

和巴黎大学的情况类似,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也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他们非富即贵,与老师们有着或多或少的社会联系。很多人的父亲可能是老师的雇主或朋友,这些学生也可能是老师的亲戚。所以,当时的学校虽然有“大学”之名,却无严格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之余,学生和老师常常勾肩搭背,一同饮酒作乐。由此还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剑桥和牛津的诞生就与此相关。

教师和学生在公开辩论

二、牛津大学:国王怒了,我诞生了

牛津大学作为英国最高学府之一,自然也会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美好传说。在希格顿编纂的《大事记》中就记载了阿尔弗雷德大帝在牛津创办学院的故事,但此说法先后遭遇了各种质疑。人们并不满足于虚构的历史故事,因为就连牛津城最早的建城时间(912年),也比阿尔弗雷德的离世日期要晚个10来年。

牛津大学的校址坐落在泰晤士河和查维尔河之间,这座城市建立起来的目的是防御丹麦人连续不断的进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牛津当地出现了一批迁居者建立的修道院。这批修道院先后在12世纪中叶被城外奥森尼的大修道院吞并,并同久负盛名的阿宾修道院和恩塞姆修道院联合起来。修士们“热爱智慧”的传统涵养了牛津城,也为她那座即将诞生的学院做下了铺垫。

近代早期的牛津城

亨利一世十分喜爱狩猎,他在牛津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猎舍和一个野生动物园。国王频繁地来到牛津,随他而来的宫廷学者同当地知识分子相互接触,遂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有时,国王甚至亲自参与学术讨论,他不惜下重金保护学术研究,并以王室权威庇护一些得宠的知识分子。由此,牛津的教学研究活动逐渐起势。

1167年,英王亨利二世与法王腓力二世产生矛盾,英法关系降至冰点。亨利遂开始从巴黎撤回一大批重要的学者和官员,国王发布命令,严禁英国人再次前往法国留学。这些归国的名流学士们被王室安置在牛津,以他们为基础,牛津城正式变为了学者们的聚集地,之后迅速发展成英国国内首屈一指的哲学、神学和法学研究中心。

屹立百年的牛津大学

三、剑桥大学:对不起,我不愿做坏孩子

牛津人常说,剑桥与牛津的关系,就像夏娃和亚当的关系一样(夏娃是用亚当的肋骨创造的),这话一点不假。

一定有人好奇,牛津大学办得好好的,为什么没过多久就在附近的剑桥又出现了一所新的大学呢?牛津大学的确蒸蒸日上,但仍旧遇到了一些困难。牛津城的发展太过迅速,吸引到了潮水一般的外来户。俗话说得好,人多嘴杂,人心也复杂。牛津城本身就不大,再加上“割席贩履、屠猪宰狗”的贩子一多,城市的气氛不免变得浮躁。

中世纪的城市没有那么多规矩,也没形成负责任的管理大学的机构。在城市的小酒馆里,随处可见大学生饮酒作乐的身影。在幽暗的小巷和小河边,火气正旺的学生们也常将恋爱作为一种惯常的消遣。总之,古人也和我们一样,没人管的孩子还是缺乏些自觉性。久而久之,爱玩的人多了,惹事的人也不会少。

中世纪城市:维持秩序的治安官无处不在

进入13世纪之后,牛津城的大学生斗殴事件频发,以至于扰动了城市治安官。1207年,该城就明文立法,“斗殴致人受伤者要接受审判,并面临被永久驱逐的惩罚。”1209年,牛津的一位学生在练习射箭时误杀了镇上的一名妇女。由于审判时治安官明显偏向市民,最终竟导致了一场恶性斗殴事件,有两位学者竟被当众活活吊死。

就这样,牛津城的一些人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学习环境。他们选择逃离牛津,来到更加幽静的剑桥创建了自己的大学。在和当地教会与市政机构的合作下,剑桥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了另一颗耀眼的“学界新星”。

今日剑桥

四、哈佛耶鲁:美国高教双子星

哈佛和耶鲁这两颗美国大学教育的双子星渊源很深,正所谓“先有哈佛、后有美国”、“没有哈佛、哪有耶鲁”,这两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印证了哈佛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独尊”地位。哈佛与耶鲁的关系可谓是相爱相杀,英雄相惜,却丝毫不愿相让。

哈佛大学

创办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的确比美国的建国时间还早,而耶鲁大学是在1701年从哈佛分离出来的。哈佛最初由一群从欧洲远渡重洋赴美的清教徒们建立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曾在牛津和剑桥受过高等教育。与欧洲的精神联系使这批人同样以“宣扬神学”为己任,哈佛的最初几个系中,神学系是最受人关注的。

耶鲁的创始人是哈佛的校友。他们离开哈佛、创办耶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哈佛逐渐开始向社会上的所有人开放,而且还允许新教徒担任高等教职。这批“信仰纯洁者”立刻召集同道拂袖而去,他们希望建立一所能恪守传统、遗世独立的新学院,耶鲁大学便由此诞生了。

古色古香的“耶鲁风格”

文史君说

关于耶鲁和哈佛,还有个感人的故事。学界一直对耶鲁的办学精神评价甚佳,这与其坚持己见的勇气和毅力有关。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战期间,美国政府下令禁止“宣誓反战者”领取联邦政府发给的奖学金。一时间,美国的各所名校均未提出异议,但耶鲁独独不予理睬,仍旧按单纯的学术指标评定奖金。耶鲁虽然赢得了名声,但却受到政府的打压,此后连续失去两届政府基金的资助,一时间就连办学都陷入了困境。或许这就是名校气质,欧美大学之所以强大,与其敢于坚持传统的过人气节和气质传承不无关系啊。

参考文献

吕埃格:《欧洲大学史(第一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雁:《耶鲁大学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