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中国绘画的点和线
中国绘画用线,相传很古,而线又是由点而来,这是有历史和科学根据的。如古代名画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及形态,莫不讲究线的表现。几何学里,更肯定“积点成线”的说法。但点从何来呢?人类生活史上,火的发明很早,因此就以火为比喻。如:
图一:第一点,说明火之来源,火是地火,地火产生时受到风的吹动形成斜形;第二点,说明火出土受到风的吹动而动摇之势;第三点,说明窑火冲出之势。这其间未免有些意会,而说明火之动则一,火之初形为一点则一。
图二:乃真正古文字的“火”字,说明火由地生,所以成一平形从多数孔口中竞聘。如今这种现象,在中国四川煮盐区尚能看到。也因此成为中国的象形文字之一。
图三:上面两种说法,已说明点是由人类生活史中而来。现在更说明人身上点的来源。“五点”,如人之手指尖,手为工作万物之象征,因此,作为点来说,它的用处和变化很多、很大。但在作者来说,不能为画火而画火,为画手指而画手指。如果画火画手,那么直接画火画手好了,何必如此多一番曲曲折折呢?这是要学者认识生活之质朴造型,和后来与画起互相作用的关系。中国文人画兴盛时代,看画的好坏,甚至从点苔上看作者的功力和有法无法。现在我们固可不必这样做,但练习中国画的人不可不知。
图四:云纹在中国玉器和铜器上常能见到。一方面说明阴阳雷声,而且目力所能常见。此亦象形文字。雷声之发出,是从云端中出现,这个形式的简化,就成为两个半圈的象形文字,同时又成为装饰上之好图案。
图五甲:即积点成线之说法。譬如下雨,初雨时只看见点,下久或下大了,便看不见点,只看见丝和线了。所以中国诗词里形容它叫雨丝、雨线,同时也成为中国绘画的画法。
图五乙:亦积点成线之譬喻。星球大家都知道是圆的,夏夜常见之“天星换位”,其实是小星球被大星球吸去。但是它的行程很快,人的目力只能见到一道光亮,而不能见到星球之本体。诸如此类的材料当然不少,学者可以从此去体会、发掘、推想。
图六:为水之象形文字,中间一条长线代表江海,两面四条短线,两条与江海交汇的代表河湖,两条代表塘港,但均为水,均为线的表现。
图七:均为偏旁之“水”字,如此写法,谓之连绵书。王献之写偏旁“水”字是如此。此亦积点成线之说法。
图八:即中国书法里所谓一波三折。这已经说到用线。而线的运用必须多变化,不可呆板,逆锋下笔,回锋起,蚕尾收笔。如此画法,树石及人物衣褶统统都用得着。中间变化,重在作者体会,否则不合适。
图九:上勾下勒,此从云雷纹及玉器中悟得。写字作画都是一理,所谓法就是这样。此亦中国民族形式绘画之特点,与各国绘画不同之处。如花中勾花点叶,或完全双勾的,即用此种方法。但学者必须活用。
图十:此锯齿纹之练习,横直一样,必须一面光一面毛。此从刻石中悟得,所谓“一刀刻”,即是如此。齐白石先生即善此。这也是积点成线之一种。学者初步懂得中国画画线方法是从这些上来,努力练习,积及腕力自足,不生浮薄之病。
图十一甲:即如锥画沙法。作此练习,须逆锋而上,再很慢地转笔下行,到了画的长短合适时,再回锋向上,所谓无垂不缩,就是这个意思。此亦由刻玉中悟得。如用树枝在沙盘中画,很难看到逆锋回锋,解释亦失真了。
图十一乙:为屋漏痕画法。书画一理,目的是要作者练习中锋悬腕的平、留、圆、重、变,书法重此,画法也重此,其他画法也重此。
学者初习线描,从这些方法入手,线的问题已解决大半,往后再习画游丝、铁线、兰叶种种画法,都能触类旁通,出外写生即可无大问题了。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