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四时代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句》等,计1000万字。
以前看八卦杂志,明星资料里通常会标注幸运数字是某某某。
我不是明星,所以没有幸运数字,只有不幸。
我的不幸数字是“三”。
我觉得我五行克三。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被克,留了一级。
高中三年级的时候,被克,复读了一年。
嫌弃原来的名字不好听,改了新名字,还被克,经常被人叫“三明治”。
今天不说三明治,那是下一个故事。
现在来说说我在高三复读的故事。
高三落榜之后,我转到了市郊的一座私立学校去复读。
那是一座新开张不到三年的学校,生源全靠捡漏,那些分数不够市、县、区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初三生,很多都来到这里,侥幸着混个三年,混个大专。
学校知道本校学生指望不上,所以急需一批重点高中的复读生为自己提升门面。
这是背景。
我进校较早,落榜当年的暑假就跟着学校的高二生开始补课。班上,认识了一个同乡。每次见面,他都不叫我名字,一直“老乡老乡”的叫,结果,弄得他们办所有人都以为我叫老乡。
于是,“老乡”被人第一次当成名字给我用。
复读的日子,无聊,也无趣。
唯一有趣的,是学校终于有了食堂。
我原来的学校,没有食堂。吃饭的地方在露天操场。
每到饭点,卖馒头卖汤面的小贩们推着车子坛子罐子锅子在操场上堆积,云里雾里影影绰绰,汤水长天共一色。
要是赶上下雨天,你也不知道喝的是汤,还是雨。
但这所学校却有一座让人骄傲的大食堂,整整三层,伙食的质量居然还不错。这是让我唯一觉得满意的地方。
我把这段吃饭的故事,都写进了《第二重门》里,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学校处于开发区,周边一片荒芜,没有网吧,没有游戏厅,倒是有个新华书店可以消遣。
在那里,我买了人生第一本正版书,是一本网络文学的集子,书名《落满蓝蜻蜓的花径》。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接触网络,等后来开始写作之后,才发现书里收集的都是当时榕树下的网络大神,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等。
安妮宝贝不说了,这个大家应该都熟悉,即使没看过她的书,应该都听过这个名字。
李寻欢就是如今鼎鼎大名的出版人路金波,他写过《迷失在网络里的爱情》。
宁财神就是神剧《武林外传》的编剧。
邢育森可不是《武林外传》的邢捕头,而是后来《家有儿女》的编剧。
但书里我最喜欢的作者,倒是恩雅和一个英文名字的作者,收录的文章名字《爱在北京的冰天雪地》,我后来模仿着其风格写过一个短篇《那年夏天》。
好像还有蒋方舟的文章。
据说蒋方舟是当时最小的网络写手,九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其母尚爱兰混迹于榕树下。
那个时候的网络文学,还没有被动辄百万字的大长篇充斥着,清韵书院、红袖添香、白鹿书院、榕树下等还是主打短篇。
这本书开启了我对网络文学的全新认知,知道了网络文学并不是写网络,只是将网络作为一个发表的平台。
复读的那一年,我写了很多东西。小说、散文、杂文,以及情书。
没错,在那一年,我喜欢上了隔壁班的一个姑娘。
我大胆地写了人生第一封情书,在信里,我对那姑娘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情书也是上文提到的那个老乡帮忙送过去的,而且,还在那姑娘勉强替我添油加醋地吹嘘了一番。
效果很明显,当天晚上我就收到了回信。
回信的内容无非一些诸如我们马上就要考试了,所有的精力应该放到学习上之类的客套话。
正如她所说,马上就要考试了。情书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才知道,那姑娘根本就不知道给她送信的人是谁。她虽然见过我,也在路上点头打过招呼,关键是不知道我名字,只知道我叫老乡,而我在信中写的是我的真实名字。
时光如梭,岁月如梭,非典终于过去了,高考也就来临了。
考完最后一门的时候,我在校门口与她相遇。
打了招呼,上去搭讪。
我们聊得很尽兴。
聊天的时候,她随手抄起我的准考证看了看,随即红着脸说,哎呀,原来是你呀。
或许,她直到这个时候才豁然明白,原来当初给她写情书的那个叫做XXX的家伙,居然就是此刻站在她面前的这个帅小伙。
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恋爱,却成为我记忆中美好的一部分。
把我这份记忆,写进了我的故事《九十九度中》。
其实,当初我之所以要追这个女生,不仅是因为当初有种特想找个伴儿的冲动。
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跟以前我曾经喜欢过的一个姑娘很像,真的很像,不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