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和爷爷,谁对谁错?||朱爱民
作者:朱爱民
我一同事去年做了祖父,于是乎,生活多一乐,精神长三成,整天乐呵呵 。近日,却遇到了一个两难问题:儿媳是徐州以北的人,生活在典型的北方语言区的人,她在来淮阴,发现淮阴人将祖父叫爹爹,而标准的北方语言是叫爷爷,判断是淮阴人错了。因此规定孙子要喊“爷爷”,同事想想人家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同意儿媳的观点,教孙子喊“爷爷”。谁知教了几天“爷爷”,却被小区的几个爷爷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改成了“爹爹”。同事在酒桌上说了出来,各人大笑不已。
为什么淮阴人对这两个称呼喊颠倒了呢?民间说当年孔夫子修订天下礼仪,分传四方,以正纲常。那时候还没有发明印刷技术,文字是刻在竹简上。哪知道传到淮阴的竹简上,把爹与爷两个字刻颠倒了,造成了至今的误读。这是个传说也是个笑话,既美丽也合理,但不是史实。
到底是喊爷爷对,还是叫爹爹正确?蛮急煞人的。
中国传统文学中有一名篇《木兰辞》,文中有对父母称呼的用法:“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从中看出爷是对父亲的称呼。《木兰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在明清的小说、戏曲中,处于弱势的百姓常对当兵的称呼为“军爷”,也是高抬一辈的意思。如《苏三起解》中的称呼。同样,父亲的姐妹称之姑姑,“姑爷”亦是长一辈。因此,对祖父的称呼肯定是非爷爷二字了。如此,苏北地区的叫法是对的了。最接近或保留了古汉语的语义。到是其他地区不知在哪个朝代弄错,上面的那个竹简刻字的笑话要改版了。
还是教孩子喊“爹爹”为好,因为有了方言,汉语才丰富多彩。等到孩子长大了,读书了,再告诉他方言与标准称呼的差异,我想不但不会影响思维发育,还增加其对家乡的认同感。
爹爹与爷爷的错位,学者说是错在明清时期。那时候北京是文化中心,北音南渐,影响到南方。既然北方都叫父亲为爹,错照错办,淮阴话对爹的叫法是什么呢?是“大”。为什么会发这个音?可能有人口迁移的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朝南迁,唐宋末,人口还是往南走。直到明初,政权稳定,洪泽湖现滩,有了生产力的需要,南方人口才又北上。而苏南浙江向南的地方,把爹发音是“嗲”,你听越剧里面的道白,就知道了,是“嗲嗲”。把南方的发音带向北方,注意,我们苏北是南北交汇,南船北马,爹的发音终于在这个地带,变成了既不是完全吴越软语腔调的“嗲”,又不是正宗北方发音“爹”,带有开口呼的“大”了。这是一个华丽的蝉变,形成了北方很大一块地区的称呼。
有人说“大大”是北方语言中的叔叔的称呼,胡说八道。所以,年轻人称这两个字,可以。而我们这样年龄的人是不要这样为好。
作者简介
朱爱民,男,1958年生,少年时曾住水门桥南,在人民小学,淮阴中学读书。后迁居王营,曾下放,当兵。后在淮阴区工作。研究地方党史、军史、文化史。
▼▼▼
姑娘一词,几个意思?
护短、滚蛋与急逗
韵味悠长的淮阴话
你会说淮阴话中的这几个字吗?
淮阴县与清江市及清江浦
我在海南参加过“南繁”
我的小学和老师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