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发现两封密信,揭开大明灭亡原因,崇祯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君王死社稷”让崇祯皇帝爱国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因此觉得明朝之亡乃大势所趋与他无关,一些正史也对他多有夸赞,然而事实上他是绝对脱不开关系的,他也属于明朝灭亡的原因里一个“罪魁祸首”,这一点,则要说到葡萄牙里斯本阿儒达图书馆里保存的,当年葡萄牙和明朝往来的两封信。

由于朱元璋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还有朱棣在海禁期坚持让郑和下西洋的行为,使得明朝早早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景象只是明朝的一个常态,明朝甚至完善了朝贡制度来维持这样一种常态,其中薄来厚往的习惯令不少国家垂青,于是公元1513年葡萄牙国王乐颠颠地派出使团来与明朝进行建交。

到崇祯皇帝时期,葡萄牙人已经可以在明朝澳门、广州等地区获得半永久性居住权,尤其是他上位之前,也就是1625年葡萄牙帝国首屈一指的铸造世家——博卡罗家族,其重要成员曼努埃尔·博卡罗也到达了澳门,澳门在他的影响下很快成为远东最重要的火炮铸造中心,甚至在全世界火炮铸造行业中也是前列。

1627年崇祯皇帝上位于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环境之中,但一切不是没有补救的可能,尤其是在他把魏忠贤给铲除之后,明朝出现了一种崭新的面貌,不少人拍手称庆,觉得他是个明主,恰逢后金的军队过来,内阁大臣徐光启就献计给他:明朝的军队虽无力,但葡萄牙炮手可以用啊!

崇祯皇帝也听取了他的意见,1628年在澳门下诏征兵葡人,葡人当时正希望通过给明朝输送统铳师与火器,缓解和广州官员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虽对明朝有觊觎,但这毕竟不是他们的地盘,手下的工人也大部分是明朝的,所以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就积极回信:因澳门是大皇帝的领地,故在此情急之下应该效力,以谢皇恩。

这一次的征兵因而格外顺利,葡萄牙带着32名炮兵,还有不少西洋武器进京,马不停蹄参加了跟后金的数次战役,仅仅用32人就打出了3200人的效果,让明朝看见了葡萄牙的厉害,也让原本势如破竹的后金看到了明朝依然存在的威胁,总而言之这绝对是一次十分正确的决定,也是一次十分正确的选择。

既然效果这么好,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完全可以发展一支葡萄牙强队来应付清兵呢?之前给出方案的徐光启又继续上书,提出了他的新构想,恰逢陈若汉、公沙在公文中提出从广东买兵器,于是就形成了在广东买兵器,在澳门募集“惯战之兵”作为前锋,明朝数万精兵紧随其后的一个策略,用来对付整个后金的军队。

崇祯皇帝依然同意了他们的想法,连带着还满足了他们的各项开销,这样一来徐光启就更卖力了,让姜云龙和陆若汉带一封信给当时教会的主要负责人班安德,也就是第二封信,用来肯定葡兵的作用,也是希望教会能一起促进该事,所以上面写着:“我们对天主充满信心,知道随着他们的到来,战争很快便会结束。”

1930年明朝派官员去和葡萄牙开了一次会,最终决定明朝支付他们53000两白银,他们提供160名葡萄牙士兵,200名澳门本地人以及100名非洲和印度人,10月31日这些人坐着明朝提供的19艘豪华驳船出发,经过广州到达南昌——“个个英姿飒爽,用滑膛枪作了鸣枪礼”“在那里停留下来,参观这座城市,并受到热情接待”。

然而事情开始失控,本来对于徐光启引葡兵这事,朝中看法就分为两派,大部分的那派持反对的态度,小部分那派才支持徐光启,还好一开始崇祯皇帝还是很支持他的,但后来就开始动摇,一方面是觉得“火器可用,人未可信”,另一方是卢兆龙的一番话:“何事外招远夷,贻忧内陆,使之窥我虗实,熟我情形,更笑我天朝之无人也?”

发展到后来,不少参与这件事的人,都因为卢兆龙上书抨击而被革职,崇祯皇帝见摊子烂成这样,满清又出关东归,就将所有人遣返,也就是说安家费也发了,衣甲给了,行粮月粮都送了,结果什么也没干,白白出了一笔钱,最重要的还不是出钱,而是吴桥兵变这些火器被叛军抢走了,叛军投降后金,后金拿这些火器冲开了明朝都城。

所以在这两封信背后的一系列事件中,不难看出来崇祯皇帝的问题,一个是疑心病,另一个是没主见,还有一个是喜欢干这种“你提的意见你去办,办好了没赏,办坏了革职”的事,以至于到后期没人敢提意见,再一个是不会用人,当时他最宠信的大臣就是卢兆龙,导致徐光启心灰意冷要辞职。

可以说崇祯皇帝确实在用力钉钉子,朝九晚五,还不用薪资,热火朝天,还光着膀子,看得人非常敬佩,但问题是他没一个钉对了,反而每敲击一下,明朝的楼房就要垮塌一些,每颗钉子穿过去,就要有一点开裂的危险,明朝在这种小孩子乱来一样的治理下,还能活上17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