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记忆法》读书笔记(十九)
第四章 遗忘与保持
三、“温故”须有方
《论语》中的开篇就有孔子的一句教人复习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要经常复习。复习正如辛勤的田间管理,对播种后取得收获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田间管理不得法,可能颗粒无收。因此,懂得复习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1.及时充分复习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自己作被试者,用无意义音节做材料,实验识记后不同的时间间隔内遗忘的情况,得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馆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以刚能完整背诵规定音节为100%,在识记后的20分钟内就遗忘了将近一半(41.8%),而在第6天至第31天之内却只遗忘了4.3%,逐渐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无意义音节的遗忘如此,有意义的材料遗忘进程如何呢?例如背散文、诗,专家们的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虽然遗忘得慢,但在时间间隔上的规律仍然是先快后慢。
心理学家还做过一个实验,学习有意义的材料后,比较及时地进行一次复习与不进行复习的情况,其回忆结果差异甚大。
对知识的巩固复习,应当争取在遗忘之前进行。什么时候组织第一次复习好呢?上课学习的学生,可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归纳整理成几点回忆一遍。若是老师能在最后几分钟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好,重点重述一次,就等于帮助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复习。
需要复习多少遍才能巩固和记住呢?这与材料的繁简、个人的记忆特性有关,要因人而异。再次重复的时间,开始间隔短些,往后可间隔长些。一般来说,上午学过的内容在下午或晚上再复习一次,第二天又复习一次。以后可隔两三天重想一遍,到单元复习时,再总的复习一次。这样长期坚持有节奏的复习,就可以逐渐积累大量有用的知识,考试前也无须穷应付了。
东德的略泽尔以准备复习七天就参加考试为例,提出7天中复习的计划是头一天复习两遍,第二天应复习一遍,第三天不应复习,第四天再复习一遍,然后空两天,到第七天复习最后一遍。
只要科学地安排好复习时间,及时进行复习,花费在复习上的时间是不多的。第一次复习犹如“过电影”,各要点在脑中一闪而过。接下来的复习也可利用起床后、入睡前的短暂间隙“过电影”,巩固记忆。要是等遗忘后才复习,所花的时间几乎等于重新学习,那就是“事倍功半”了。
2.先复习后做作业
作业练习使知识的运用,经过作业练习,知识能更牢固地存于记忆之中,所以,作业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可是若处理不好,则收益甚微。例如,有的学生还没把所学的知识消化记忆,就急忙做作业,一边翻书查公式、题,一边写,虽然能做出来,但头脑中并没记下多少东西,。因为所运用来解决作业的知识只是从书本搬到作业本上,并未能完好地进入大脑的记忆仓库,离开书本很快就忘掉了。正确的做法是先进行系统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记住知识要点后再做作业,绝不要处处依赖翻书。新的知识进入大脑时,会并入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各神经细胞间形成更多、更牢固的暂时联系,这就使知识的记忆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同时,运用储存的系统知识,解题的速度将更快。
3.分布复习
某些材料假如在一个课时左右无法记完,那就不要再继续进行到能完整回忆为止,应该分几段时间逐步识记。连续四个钟头才能背熟的材料,不如将这四个钟头分在两天内来背,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分四个组分别做相同的练习。第一组练习一分钟间隔一分钟;第二组练习两分钟间隔三分钟;第一组练习一分钟间隔十一分钟;第四组练习三分钟间隔一分钟。最后让各组花在练习上的时间相等,比较各组的回忆成绩。结果如下:
实验证明,花在练习上的时间同样多时,分布比集中好。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有人推测,新记入大脑的信息逐渐地以某种方式同原来存于大脑中的本系统的知识联系,在复习的间隔时间内(指两次复习间的休息),大脑中建立联系的工作仍在进行,所以复习的间隔时间有利于巩固记忆。而集中时间反复复习,不利于知识的理解消化,并且大脑缺乏新知识的刺激,容易厌倦,所以记忆效果较差。
从一个学期学科内容的复习来讲,也体现出分布比集中好。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尼科做过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验:五年级甲班和乙班成绩大体相同,学习《自然》学科教材时,都允许用5课时复习,甲班学完教材后集中5节课复习,一般分4次做单元复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班学期评分结果有较大差异(见下表)。
当然,分布复习也有个限度,要注意掌握好复习间隔时间。利用间隔时间复习其他内容。使大脑得到有利的刺激,注意力更易于集中。另外,要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学习能力强的人可以相对集中些,学习能力弱的人分布复习效果就较显著。
4.复习时要读忆结合
复习不仅仅是对学习内容的反复阅读,而且是阅读与回忆相结合。应该在一开始时就试图记住材料,读第一遍后就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有些人背书慢的原因是只顾来回地反复读到能背为止。这种做法与读忆结合对比,差别很大。试让几组被试者实际16个无意义音节,各用不同的方式识记9分钟,在这9分钟内,全部时间用于朗读的,能回忆35%;用其中1/5时间试图背诵的,能回忆出50%;用其中2/5时间试图背诵的,能回忆出54%;用其中3/5时间试图背诵的,能回忆出57%;用其中4/5试图背诵的,能回忆74%。可见,识记时应尽量采取试图回忆的方法。
为什么读忆结合能取得好的效果呢?因为回忆需要大脑更积极的活动,而且把注意力集中在未解决的内容上。例如记100个词的材料,阅读第一遍时就可能回忆出30个了,那么通过回忆后的再次阅读,注意力一定会集中在那没记下的70个词上。每次阅读紧接回忆,难点越来越少,又十分明确,利于大脑识记。而单纯的朗读是在每个词上平均使用力量,不利于对学习材料的加工接收,所以识记慢,保持也差。在背英语单词时,你不妨试一试读忆结合法。
5.积极思考,方式多样
复习的目的就是让知识在大脑里扎根。如同大树一样,根系越发达,大树越能经风雨。记知识也要建立起这种“根系”,即通过更多的暂时神经联系来记牢知识。因此,必须注意复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
采用评注的方法复习。这就要求对学过的知识作新的探索,思考它更深刻的涵义,思考用什么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日后需要回忆时,就能顺着这条线索回想起来了。
采用出题自测的方法复习。在思考怎样出题时,必定要考虑到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某种内容可能的出题方式;考虑答题怎样表达才准确。从而使大脑兴奋,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并联系潜记忆的知识,利于长久记忆。
以两人对问互答方式复习。此时,大脑要迅速考虑对方题目要求范围和自己回答的语言,遇到有疑点时双方讨论甚至争辩。
总之,每一种复习方法,都使大脑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为日后回忆多增辟一条通道。同一个内容能用多种方式复习,还使人有新颖感,容易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避免了单调重复产生的厌倦情绪和疲劳感。
不但方法要多样,也要尽量调动各种感受器官,使各感受器官都向大脑输送信息。看、听、读、写、思协同作战,这样大脑获得的信息量更大,印象更深。有时候我们遇到某人似乎面熟,但总记不起在哪见过,当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时,就立即想起原先见面的情形了,这就是当时视觉与听觉共同感知对象留下记忆痕迹的结果。有的人养成一种记忆习惯,在遇到难记的问题时,他用一种特殊的声调读两遍,以后这个读音就能帮助他回忆了。学物理、化学时,做过实验的内容更容易回忆,就是因为多了一条记忆渠道。
苏联教育家赞柯夫对几百个学生做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多种复习方法的实验班二年级学生的记忆效果超过了采用单调复习方法的普通班三年级学生。在复习中让多种器官参与识记占优势已在实验中得到证明。有人让三组学生用三种方式识记10张卡片,结果如下表:
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复习时,要善于根据时间和材料合理安排。学习过的内容,先作几次“过电影”式的复习,或者辅以阅读,进行单元复习时,再运用其他方法。有的复习方法花的时间较多,如评注法、出题法等,要在时间相应允许的情况下才运用。
6.累进记忆的复习法
有经验的老师在上新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知识,逐步寺引入新课内容。这样,学生容易掌握系统知识,学新内容也较容易接受。复习中也要注意这种知识的系统性,才记得牢。课程学习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较完整的整体,学生复习时要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最好采用累进记忆的复习方法。例如,一个单元的知识由A、B、C、D四节组成,每天学习一节。第一天学习材料A,当天要复习A,第二天学到B,复习时就要连A一起复习。一个单元为一段落,第二单元又从A'开始、进入到A'B'……第二单元结束时,就连第一单元也复习一遍,其安排表示如下:
自学者要注意,每天新学的内容不要过多。一般用总时间的1/3学习新课,2/3的时间用于复习巩固。各人可视自己的学习能力作好安排,一定要留足必要的复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