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下)
转自:山西史文山的博客
诗歌意象2
原文地址: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下)作者:玉鉴琼田一扁舟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下)
气象地理类
l.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夕阳则多给人以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如:
南朝民歌《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西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柳永《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萧瑟凄寒中尤显几分苍莽浑然的气象。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三国演义)),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如: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就用“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则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将夕阳与兴亡联系起来:“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李白的《忆秦娥》更见大家手笔,在同一首词中,上阕以月写思妇,下阕却以夕阳写怀古,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展现了一个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其凝重深邃的历史沧桑感力透纸背。
2。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不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唐)杜牧《金谷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唐)李白《把酒问月》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五代)李煜《浪淘沙》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
3.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祥和,企望幸福
雨----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第一类: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初始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喜雨诗的一般特征,即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②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③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第二类: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绵绵不绝的淫雨。唯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才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如:
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 ----(唐)戎昱《云安阻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唐)温庭筠《咸阳值雨》
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南宋)陆游《书怀》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感慨生命悲凉提蜡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
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南宋)文天祥《翠玉楼》
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宋)汪元量《酬王昭仪》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明)袁凯《客中夜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4.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秋”也成了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郁的情绪相结合,是一个离愁悲怆的意象。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归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再,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西风、秋叶、黄花等秋天的意象,揭示出她爱情受创伤的心理。
李清照的著名词作《声声慢》中,不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等双声叠字,还有晚来寒风、黄花憔悴和霜林飞雁等秋日黄昏的意象,都十分深切地传达出女词人的悲愁的情绪。
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徐再思的《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秋日的意象来诉说离情。
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
沙场秋点兵。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接古今,连接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
(1)游子思妇,彻夜难眠,唯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融合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唐)张继《枫挢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恩故乡。”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2)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以及对千古亘远深邃浩渺的宇宙的认识。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把酒问月》)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