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瞧不起刘姥姥,中年方知姥姥勇
读《红楼梦》,很难忽视刘姥姥这个人物。
说她是个小人物吧,是因为她是底层的代表,和贾府原本八竿子都打不着。但如果省略掉刘姥姥这个人物,可以想像,一部《红楼梦》必然会失色不少。
她虽然只是一位配角,但在整部作品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穿针引线作用。在前80回中,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靠周瑞家的牵线搭桥,建起了与贾府的关联;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大智若愚,左右逢源,演绎着一位公关人士的成功之道。
根据脂批透露,在贾府败落后,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救赎了巧姐,倾其所有报答恩人,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
年少时,每每读到《红楼梦》中前两次刘姥姥进贾府时,对刘姥姥是鄙夷的。第一次到贾府上门打秋风,脸皮实在有点厚啊,家中没钱就和多年没有走动的所谓亲戚去要,也真是张得开嘴。第二次进荣国府时就更过分了,阿谀奉承,故意扮丑,手舞足蹈,不惜牺牲自己的自尊去讨好那些贵族,实在有些让人瞧不起。
然而,人到中年,方知生活不易。
再细细品味刘姥姥的言行,不禁肃然起敬,觉得惟有用一个'勇'字来形容刘姥姥,才恰如其分。
一、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为了家人的生计“忍耻”打秋风的勇气可赞。
这年冬天眼看就要到了,王狗儿家却是困顿不堪。由奢入俭难,尤其是曾经享受过荣华富贵之人。作为一家之主,王狗儿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用行动谋生,而是在家喝酒发牢骚。
丈母娘刘姥姥看不下去了,就提醒他,与其在家抱怨,不如付诸行动,并说起当年女婿家曾与金陵王家连过宗。
这一说可不打紧,正好激起了王狗儿的功利心。对啊,自己怎么没想到啊?他被刘姥姥的话说得蠢蠢欲动,却不敢迈出脚步,认为现在自己一副寒酸的样子,恐怕连贾府门上的那些人都懒得理他,就更不用说更进一步求援了。
为了家人的幸福,刘姥姥主动请缨,做好充分准备,带上外孙板儿这个王家的'代言人',到曾经的王家二小姐、如今的贾府王夫人那里去打秋风。
明知门难进、脸难看,刘姥姥还是鼓足勇气,也经过考量,打算先找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牵线搭桥,并且她十分乐观,说假如自己'舍得这付老脸'得到好处,大家都有益;即便人家不给,自己只当进豪门见一次世面。她说的看似云淡风轻,其实要真正地迈出这一步,并不简单。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于是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迭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一会,便问:'是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出来。'
侯门深似海,家中的贫困不堪和荣国府的富贵逼人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刘姥姥不禁自惭形愧。
纠结、徘佪了好一会儿,刘姥姥终于鼓足勇气上前。她用“掸掸衣服”这个细微的动作,保持着内心深处的自尊;“蹭上来”三个字,把她不想过去却又不得不过去那种思想斗争描绘得惟妙惟肖。“陪笑”两字则饱含酸辛,好容易才鼓足勇气开口问话,因为是求人,态度恭恭敬敬,还没说话,就先陪上笑脸。
人不求人一般高。为了生存,为了儿女,刘姥姥可谓勇气可嘉,终于迈开了求救的步伐。
好容易见到了明艳泼辣的实际管家人王熙凤,面对这个估计还没有女儿年龄大的当家少奶奶,刘姥姥一口一句“姑奶奶”地尊称。当王熙凤问她有什么来意时,她半天张不开口,一旁负责牵线搭桥的周瑞家的都看不下去了,反复提醒她赶紧说,她不得已才“忍耻”说家中连吃的都没有了,并用推板儿、让板儿这个小孩子来说以缓解自己的窘迫。
王熙凤第一次见刘姥姥,虽然两人阶层差异很大,但也许是冥冥中的缘份,骨子里的贵族风范让王熙凤对待刘姥姥言行极为温馨,不仅以给孩子做冬衣为由赠送了20两银子,还额外给了一吊钱让他们雇车,无形中为自己积下了福报。
日子困顿,一筹莫展,刘姥姥没有怨天尤人,坐以待毙。虽然已是风烛残年,她却放下自己活了大半辈子的尊严,鼓足勇气带着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走进数年不来往的贾家打秋风,并直接说出自己的诉求,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知易行难。刘姥姥敢于冒险,勇气值得赞扬,实在称得上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二、二进大观园,刘姥姥善于扮丑自嘲的勇气实在可嘉。
刘姥姥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在第一次得到贾府资助改善生计后,立即把家里收获的农产品第一时间送到了贾府。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她恰好投了老祖宗贾母的缘,留她在荣国府小住几天作客。
刘姥姥在贾府做客的这几天中,凤姐是策划,鸳鸯是'执行导演',两人一唱一和,为了讨贾母的欢心,特意捉弄刘姥姥。
刘姥姥呢,她对凤姐和鸳鸯的目的心知肚明,却看破不说破,没有丝毫玻璃心,而是极力配合。
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姥被王熙凤等人横七竖八地乱插了一头五颜六色的花朵,变成了风流的'老妖精',但她不仅没有生气,认为凤姐等人故意拿她这个乡下老太太出丑,而且非常乐意扮这个丑角,并勇敢自嘲,自己拿自己'开涮'。
紧接着,刘姥姥再次主动出击,她用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这样无厘头的俗语,自我贬低,配以夸张滑稽的肢体表情,引发了一场众人前所未有的“大笑图'。
王熙凤故意把五颜六色的花插得刘姥姥满头都是,她就自嘲说自己平日里就爱这些花儿,今天太有福气了;凤姐等人专门把滑不溜啾的筷子给刘姥姥夹鸽子蛋,就是想看她表演,她说了俗语惹得大家开心不已;和大家一起行酒令,黛玉等人说得文绉绉的,刘姥姥则是把接地气发挥到了极致,如经典的'大火烧了毛毛虫'等,给贾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声笑语。
刘姥姥知道富贵人家不缺钱,缺的是一个插科打诨,让他们放松娱乐的丑角,于是她配合得不亦乐乎,用远远超出凤姐想像的豁达行为和表演,竭尽所能地博取众人欢心,虽然有心讨好,总体却不卑不亢。
正是她这种难得的自嘲,反而赢得了凤姐和鸳鸯由衷的尊重。两人主动找刘姥姥道歉:
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从刻意拿刘姥姥作戏,到不忍心再让刘姥姥扮丑,凤姐和鸳鸯态度的转变,正是基于刘姥姥善于自嘲的勇气。
尽管她饱经风霜,但始终生机蓬勃,坚韧自强,恰到好处的奉承,不凡的应变能力,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刻意的表演,她都能应对自如。开始是王熙凤引导着她,后来她成了自发行为,她像一位天生的才华卓越的演员,站到荣国府这群贵妇、公子哥和小姐们的舞台中心,让大伙围着她转。
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满怀感恩之心表演扮丑,她毫无玻璃心,把自己这种表演看作报恩的另一种方式,和那些新鲜瓜果蔬菜一样,是送给贾府极具民间生活气息的一份礼物,所以她才具备敢于自嘲、善于自黑的勇气,并且视作报恩的实践行动。
三、古稀之年的刘姥姥知恩图报,远赴瓜洲,倾尽财产救赎巧姐的勇气可叹。
人落难时,落井下石者有,袖手旁观者有,而锦上添花者和雪中送炭者少。
《红楼梦》后40回,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无缘相见,通行的高鹗版续书与曹公本意相去甚远。根据脂批透露,贾府败落之后,刘姥姥有颇为侠义之举。她进狱神庙探望凤姐,并打听到了巧姐的去向。
此时的刘姥姥,已垂垂老矣。
然而,听说恩人遭难,她立刻打点行李,带着已经成长为少年的外孙板儿,远赴瓜洲,义不容辞变卖家产,救赎了巧姐。
87版《红楼梦》第36集《白茫茫厚地高天》,大厦已倾,曲终人散,'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她变卖家产,终于凑够了银子,把巧姐从虎口中救了出来,一句'孩子,跟姥姥家去',瞬间让人泪奔。
在贾家大难临头之际,曾经受过恩惠的众人也许早已避之不及纷纷如鸟散状,甚至饱读诗书、满口仁义道德的贾雨村之流为了谋取政治资本和利益还极有可能落井下石。
反观刘姥姥,她扮演了一位逆行者,变卖家产,不辞千辛万苦找到巧姐,把她救出苦海,抚养成人,可谓侠肝义胆,义薄云天。
此时的刘姥姥,哪里是一位乡下老妪,她更像是一位行侠仗义的侠客,让人从骨子里心生敬意。
刘姥姥是底层人物的代表,她卑微的外表下,却流淌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低得下头,第一次进荣国府虽然是为了家人的生计,且正值贾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时,但她舍得放下自己的自尊,凭借超人的勇气来到侯门,马到成功,谋取了家人的幸福生活。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大智若愚,不卑不亢,把扮丑卖乖视作感恩的一种方式,并且通过自嘲,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在贾府落没时,她知恩图报,凭借过人的勇气,远赴千里,为救巧姐倾家荡产,并许配板儿有了依靠,可谓有情有义,充分展现了人性之美和人性之光。
刘姥姥是底层人物的代表,她活得通透达观,对人世有清醒的认知,知世故而不世故,永远保持一颗善良朴实的心,既有底层人物的淳朴憨厚,又有底层人物的干练与世故。她为了家人的生计低得下头,又为了报恩敢于扮丑自嘲,贾府落难之时拼尽全力行侠义之举,可以说,刘姥姥才是《红楼梦》中最具有担当精神的人。
年少时看刘姥姥,她是那样粗手大脚,卑微至极,在大观园里俨然是一位哗众取宠被人取笑的农村老太太,滑稽粗俗,令人鄙夷。
人到中年之际,在生活中摸爬滚打,方渐渐体会到,刘姥姥三次出入贾府,是多么需要勇气啊!
那句名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而刘姥姥,正是整部《红楼梦》中最值得钦佩之人,她身上难能可贵的勇气和担当,让我们感受到来自民间富有烟火气息的真实贴切感。
年少瞧不起刘姥姥,中年方知姥姥勇。
在刘姥姥的身上,几乎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也是我们多数人的写照。那就是看清生活的骨感与现实后,仍具有一颗积极乐观的进取心,并从容面对,积极作为,勇于与生活斗争,与逆境斗争。
虽经世俗万千,却依然坦诚相对。
看清生活的真相,仍能够不失本心并在世俗中自在地有为与不为,似与儒家的最高境界'用舍行藏'有所共通。
我想,这也正是曹公塑造刘姥姥这一代表性世俗人物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