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告诉我们的 好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场!

于丹告诉我们的 好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场!
于丹是我国知名的国学学者,但是今天她抛开了国学背景,而是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家长家长、一名母亲向我们所有父母分享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对于教育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吧。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场今天我到这儿来不带着国学背景,今天只有一个单纯的身份:一个小学生的家长,跟家长们来分享一点点心得。刚刚窦校长带我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样慢慢地去行走。我最基本的印象是小学生能够有一所大校园,小孩子就能有一种大气象,很玲珑的天真能够有一份大格局,小与大之间就是人一生的故事。但是我们现在有一种教育的失败,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天真,板着脸像一个小大人,长大了以后也没有气象,一直是一种狭隘的斤斤计较的心胸。小与大,在小的时候就应该有小的活泼、小的创造,在大的时候就应该有大的承诺、大的担当,人这一辈子按照他正常的逻辑轨迹去成长,也许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我们不能跟一年级的孩子讲读书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读书是对于民族血脉的接续,而不是对一年级孩子该说的话。在他们的感受里,读书是一种滋味,而学习是一种状态。那种甜甜的吃糖的滋味,在品书的时候,也能够遇得着。那种美美的受着阳光奖励的状态,在学习的时候也能感受得到。所以我想一所真正好的小学,是把一个儿童与生俱来所带的权利首先还给他,是对一个人生命的尊敬,这种尊重其实是从孩子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就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载体,任何一个以后想要成为独立担当的公民,他在小的时候必定是受过老师和父母尊敬的。一个从小受尊敬的人才会深刻地去尊重别人,并且有尊严的生命在成长中才会特别地自律,人为什么会改错?不是因为挨打、挨骂,别人批评冷眼多了就改错,反而是因为他受鼓励和赞美,他觉得以他的尊严和自律改掉那些小小的毛病,他会更加美好。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场,让学生在这个气场里受到熏陶,这比任何书本上的规章都更加重要。我喜欢清华附小这所校园,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就是人在这个中间关于美好的感受可以被激活,所以我作为一个家长,我想在座的各位家长也会跟我有同感,当我们从疲惫的工作中走出来,我们在接孩子的时候,在送孩子的时候,如果可能会愿意在这所校园留恋一会儿,因为关于人性的那种基本的美好可以在这里受到鼓励。当很多人在追求高分时,我们要问问什么是底线今天我要分享三点,作为一个家长、一个母亲,最期待孩子在学校得到什么?首先,我期待孩子在学校,在小学能够拥有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生命常识。也就是说在今天,我们人人都在追求最高分、最高值的时候,我们忘了问一件事,什么才是我们的底线?我想小学是给孩子提供生命常识教育的,这种常识包括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社会最基本规则的认识。其实常识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的行动标准。当大家走进中学、走进大学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看见老师在鼓励学生有所作为,但是小学生学会的人生常识只是会告诉他人生什么有所不为。虽然只是小孩,但会被老师、家长一次一次告诉他不可以撒谎,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是一个底线。成长虽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它也有一种悲凉,我们的社会正越来越多地失去常识。当我们拥有了越来越高精尖的知识时,我们往往发现底线失守了。大人有的时候远远不如小孩子诚实。撒谎不一定是编造谎言才叫不诚实,当一个人失去人格、阿谀谄媚时,他已经在不诚实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在我看来,幼儿园和小学几乎奠定了一个人的常识,一个人走出小学校园的时候所奠定的价值观念就是他一生的根本。其次,我们很希望在学校里,孩子可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责任教育应该在孩子多大时才能说?身为大学老师,我觉得到大学生时再谈责任已经太晚,很多东西他都承诺不了、履行不了。今天,我们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当独生子女的父母,因为过去中国多子多孙的时候,是兄弟姐妹拉扯着就长大了,左手拉一个,右手扯一个,但是现在的孩子全是被供奉着长大的,这种供奉真的会让他们从小就认自己的错吗?大家都回忆一下,当我们的宝宝蹒跚学步时,走着走着摔倒了,姥姥、奶奶冲上去一把抱起孩子,不是踢椅子就是跺地板,孩子也很邪乎地跟着哭。如果一个一周岁的孩子摔倒后,椅子要被挨打,他到6周岁上小学的时候就会觉得一道题算错,是因为妈妈头天没检查,到十二岁他上初中的时候就会觉得作文没写好,这是因为爸爸辅导得不够,到了18岁他进入大学的时候,他会觉得大学考得不够好,他的生活条件不够富裕,这是因为他没有一个对得起他的家庭。这就会看到很多情绪,这就是从很小的时候一个人不为自己买单的结果。小孩子要学习独立的承诺,孩子越年轻他能说我错了,大人要给他鼓掌喝彩。我们应当鼓励孩子那种异想天开的天真和创造力再其次,我们还期待,小孩子在小学能够像对待信仰一样笃信、科学和艺术。不是他们长大都当科学家或者是艺术家,仅仅是因为科学可以使人避免无知,而艺术可以使人获得有趣。但是,现在很多孩子的创造力都被标准答案抹杀,世界从彩色变为黑白,非对即错,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的选择,当一个孩子说冰溶化以后变成水,这是标准答案。但如果有的孩子说冰溶化以后就变成了春天,或许这是一个更好的答案。作为教师、家长都要想想,我们会不会去鼓励孩子作出这样的非标准答案?如果小学可以,到了中学、大学还有没有可能。作为大学老师,我总是觉得我做的事情是让孩子从标准中解放出来,重新走向自己的非标准答案。在读小学时,要让孩子享受到自我创造力的那种幸福感,那种受到肯定、受到鼓励的尊严。其实很多家长大概都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国妈妈的故事,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战后的美国一片萧条,有一个中产阶级的人家在周末时,母亲想给大家做烛光晚餐,所以做饭之前她就早早地给儿子换上绅士的衣裳,她在厨房里忙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雨,小男孩冲出去在雨里泥里摸爬滚打,一会儿新衣服就变成小泥猴,他一边蹦一边喊,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了,我常常想如果我们的母亲看见这个场景,大多数会拎着儿子的耳朵暴揍一顿,这个妈妈说好啊,你别忘了从月球上回来吃晚饭,这样寻常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二十年以后这个小男孩真的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他就是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走下飞行器的时候给自己的脚拍了张照片,他说这对于我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而言这是一大步。这个为人类迈出一大步的宇航员回到地球的时候,媒体上去采访他,问他想说什么话,他就对着电视镜头说:“妈妈,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要回家吃晚饭。”在这个故事里,受鼓励的是什么?是一个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天真和他的创造性。今天有很多小孩子,在很幼年时会异想天开,但是当他的异想天开被父母认为是胡说八道,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天马行空的想象是连带着罪恶感的,因为它浪费了时间,他没有记单词,没有弹钢琴,没有做奥数,只是异想天开。我们可以在学校去鼓励这种艺术气质,当然我所说的艺术气质无关于他们考多少分,无关于他们拿到什么资格证,真正艺术的气质是一个人的内心明亮天真,不断在明朗天真中打开崭新的世界。这种能力是小孩子本来就有的,但是给他们打击的不是自己的父母就是老师,是我们满怀善良热情,希望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这些人。我们希望他们把时光更多地用在所谓有用的事情,但是大家不觉得中国今天社会的过分功利化,就是因为我们太看重有用了,什么才叫做有用?有用往往可以以价格去兑现,什么是无用的时光?它是一种美好的生命的价值。我的女儿跟我讲过三只田鼠的故事:秋收一片金黄原野的时候,三只田鼠知道箫瑟的冬天就要来了,所以都在囤积过冬的物资,第一只田鼠拼命地往回搬粮食,一趟一趟把谷粒堆得满满的,第二只田鼠拼命往回拖稻草,第三只田鼠在原野上悠悠荡荡,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一会儿晒晒太阳,一会儿蹦蹦高,那两只辛勤的田鼠就一个劲地骂它,说只有你不劳动,等到过冬的时候看你怎么办?而等到寒冬真的来了,他们吃着第一只田鼠弄回来的那么多粮食,也不缺吃,也不缺穿,很寂寞的时候,第三只田鼠开始满面笑容地跟他们说,就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曾经看见一个小孩和老人就在田底下有什么故事,就在那个下午我看见了蚂蚁怎么搬家,那个下午有那种香香的太阳的味道,那个下午小鸟给我讲了什么故事,当他给这些衣食无忧的田鼠讲故事的时候,他们明白了貌似无用的时光,其实也是一种储备。我们的生命是要储备一些美好,而储备美好是孩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生命的逻辑起点,让人有所信任除了上述三种期待之外,我想所有家长对孩子、对学校最深的期待还是他在小的时候能够真正地了解人性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人性到底应该给人什么样的判断和什么样的坚持?一个人小时候看人性,都是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人跟人之间的矛盾、纠纷,逐渐地有失落、有哭泣,然后再确立他的信仰。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媒介环境长大的,他们读书、他们看电视,甚至高年级已经开始上网,这些孩子看见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我们今天微博、微信、微表达之外,世界的逻辑在哪里呢?不能让小孩子在过分的碎片化里面沉沦太深,更重要的是给他一个生命的逻辑起点,让一个人有所信任。大家知道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他十岁那年,他的父亲王华考中了状元,他跟着父亲从老家浙江余姚去南京府上任,他父亲做的是南京府的吏部尚书,他在路上问自己的私塾老师,先生,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士?师傅跟他说,像你爸爸这样读书考状元呀,他说我以为不然,父亲和老师都很愕然,他说天下的第一等士乃是做圣贤,十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今天可能会说太成熟、太空洞了,做圣贤这件事有什么好?其实我们今天很多人说现实很残酷,人小时候树立的理想都实现不了,很多人的理想是要在三十岁当上处级,四十当上局级,五十岁的时候当上部级领导,也有人说以后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我要做一个行业中的佼佼者,这些理想也没错。但是我们大家想一想,现在我们给孩子教的成功学太多,但失败学几乎不讲,我们告诉孩子去设定的目标太高,但是自我的理想我们认为空洞,我们让孩子以所有的文凭、所有的技巧累积起一条有用之路,但是他的满腹诗书跟他的信念,我们几乎忽略不计。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看见人性的底色?怎么样让他们有力量去穿过一生的风雨沧桑,为人师长和为人父母者有一种心态是共同的,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祝福,让孩子做最坏的准备。我们愿意他们一生平平稳稳,但是这不可能,所以只有让他们能够自救,任何情况下面对最坏的情况,这才是对他们负责。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最后的聚合作为目的,无论亲友、恋人都是想要在一起。而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成功的分离作为它的最高标准,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一个小学生能不能够以独立的人格开始承诺自己的是非对错,一个小学生能不能在心中把基本的常识丰满地建立起,这都需要我们的小学教师、我们的家长从小把生命的根本、灵魂的底色梳理清楚,这比好成绩更重要。一所有着大气象的小学校,是给孩子大未来的小起点。我们以父母之心到这里来,会期待这样的学校真正让孩子坚守住人生的常识,让他们明辨是非,有生命的逻辑起点,这样的学校会让一个君子勇于担当,自己去认错,并学习改错,这样的学校会让孩子笃信科学,有一种理性的态度避免无知,也让孩子热爱艺术,有一种生命的创造、承诺给自己一个活色生香的未来。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校会让孩子看见人性的底色,让一个小孩子设置真理想,而不是伪目标,让一个孩子跟世界的所求少一点,让自己丰盈饱满的自信多一些,一个人求自己越多,走在世界上越大,一个人对世界依赖越重,风险就同比增加,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孩子从这样的地方出发,以一个有尊严、有能力、有信心、有理性的姿态去成长完成一个中国公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