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中国的粮食奇迹如何延续

文/

1、惊人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有1.13亿吨,平均每公顷的粮食产量为1029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为209公斤。到1958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大约6.53%。重点强调的是1963年,我国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开始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到1966年,粮食产量达到2.14亿吨。新中国粮食产量首次跨越亿吨级的大关,用了17年。197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3.05亿吨。

199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5.12亿吨,较1978年增长了68.10%,较1949年增长了352.62%。

自2013年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6亿吨以上,2015年以来始终维持在6.5亿吨以上。201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6.58亿吨、平均每公顷的粮食产量为5621公斤、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为471公斤,实现了谷物的基本自给,确保了口粮的绝对安全。 

2016年,全国水果产量2.44亿吨,2019年增长到2.74亿吨,四年间增加了近3000万吨。2019年,全国人均水果占有量达到了195公斤。

2、过去成绩的来源

这些鲜亮的数字,背后是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支持。

一是资源要素。 我国耕地面积约为20.23亿亩,退耕还林,土地养护等政策以及城市化进展,当下的土地大约有17.5亿亩。其中8亿亩口粮播种面积,这是必须要保证的。当下我国已经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4亿亩,有效灌溉面积10.24亿亩。

二是装备要素。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主要手段。尤其是机械化的推广,能让我们集约、节约生产。能做到及时的颗粒归仓。 据统计我国当下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亿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作业率超过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是科学基础。杂交稻、杂交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特别是种业,改变了我们今天的命运。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量3.04亿吨,去年我们粮食总量6.64亿吨,粮食总量翻了一番,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

四是信息技术。数字革命在中国的粮食总量方面开始发挥重大作用。比如防虫、防灾,我们在第一时间最小范围可以做到精准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更多的问题。

  五是政策因素:    2003年开始,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推行,标志着对于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作为一项政策与制度开始形成。自推行以来,粮食直补超过1598亿元、良种补贴超过1590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超过6600亿元,并在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降低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负担,尽可能地保障了种粮农民的收益。

3、 粮食奇迹背后的隐忧

从世界范围看,粮食用于口粮、工业和饲料的消费比例大体已形成4∶2∶4的结构。目前,我国口粮自给率超过100%,但饲料用粮缺口巨大,在我国进口粮食中占比达到80%左右。2020年大豆进口首次超过1亿吨。分开来看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普通与优质农产品结构性问题:

2014年和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分别高达7140万吨和8169万吨,占到当年粮食进口量的65%以上。同期玉米库存积压严重,多年提升小麦托市收购价,国内小麦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严重影响到了下游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运营,企业大面积亏损。国内稻谷和肉类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我国从国际上进口的优质稻米和肉类也在增加。优质农产品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不充分,新时代农业的主要矛盾从总量不足转变为普通农产品供过于求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2、市场要素的资源浪费问题:

财政补贴负担越来越重,粮食生产效益下降。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不具有比较优势。近年来国内劳动力工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成本普遍上升,在国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约束下,粮食生产效益下降。2014年我国玉米每亩综合成本1064元,同期美国玉米每亩综合成本只有697元,进口玉米到港价低于国内价。通过财政补贴激励农民生产粮食的政策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粮食积压在仓库里,除了增加保管费、资金占用利息外,粮食还会陈化和霉变,造成资源浪费。

3、资源环境压力问题

中国地处全球灌溉带,粮食生产中的70%来自于灌溉地,但中国水土资源不匹配,南方水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北方人均耕地面积多人均可用水资源量少。南北经济发展差异带动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变化,粮食生产主体逐步北移,形成“南水北调”、“北粮南运”的产销格局。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松辽平原等平原区在粮食生产中的份额逐年上升,而这些地区粮食生产需依赖于地下水资源进行灌溉。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粮食、蔬菜、水果等高耗水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使得地下水资源严重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下降过快,沙漠化、荒漠化问题突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4、命根子问题: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我国耕地总面积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将近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但这个奇迹的背后是对地力的大量消耗。延续这个奇迹,耕地的数量不能减少,质量也不能降低。

据测算,满足我国食物消费需求,需要有35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但即使算上复种面积,我国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也只有25亿亩,还有10亿亩缺口,因此要保障食物安全,必须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4、后小康社会粮食安全的认识风险

1、吃不饱与吃更好的风险认识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绝对贫困得到根本性解决,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意味着全社会中已没有人存在“吃不饱”的问题。后小康社会保障粮食安全与温饱型社会最大的不同,是如何让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能吃得更好;让中等收入人群吃得更营养;让高收入人群吃得更健康。

因此,有人提出在后小康社会保障粮食安全要别于温饱型社会,得有新思路的口号。给出的理由如下:

    上世纪80年代绿色革命完成以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粮食安全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由于农业科技水平低下,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粮食单产水平低,粮食供给不能满足大多数人基本的食物需求。粮食安全的基本矛盾是城乡居民要“吃饱”与粮食生产能力不足的“温饱型”社会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策略是不惜代价地提高粮食产量,包括育种技术改进,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灌溉面积和灌溉率,增加农电供应等等措施,总之,政策目标是要把粮食产出来,以解决大量居民能量不足、营养不良的吃饭问题。

然而,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已从“吃不饱”到“吃更好”的“后小康型”社会转变。粮食安全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层面上的供求平衡问题,而是总量有保障,区域不平衡、品种不匹配、分配不均衡的经济社会问题。一些产区、一些品种销售不畅;而一些销区一些品种价格高企;一些富人营养过剩,如何减肥成了问题;而一些穷人营养不良,刚刚解决吃饱的问题。

并指出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但要开发陆地潜力,还要大力开发水资源潜力。我国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和大量的淡水湖泊河流资源,水产养殖潜力巨大。2018年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海产养殖也积累了丰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应加大力度,全方位挖掘水生食物供给潜力。

  2、食物安全与营养安全的风险识别

   在粮食安全概念上,一种做法是改为食物安全为营养安全,改变温饱型社会下“粮经饲”三元结构下的农业产业观为农业食品及相关产业的乡村产业观。并用一刀切的思维对城市、农村做区分。认为城市的功能是产业、科技知识聚集,乡村的功能主要是“粮食和农产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乡村文化传承”,进而提出乡村振兴不是指乡村发展的观点。这种观点被人们批评为典型的温饱型社会粮食安全观。

另一种做法是在后小康社会,城乡正在走向融合,认为不少新型城市的阳台、楼顶、地下室甚至办公室都可从事农业生产。在乡村,只有从产业发展、农业价值链提升的视角出发,通过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种粮增收,才能保障低收入农民的粮食安全,改善其膳食结构。

还有一种做法是保留“粮食安全”这个习惯提法,但赋予新的内涵,就是指食物或营养安全,不再简单强调谷物或大豆自给率。并从文化的定义上进行细分。是基于食品安全概念的信息安全。概述如下:

   从消费结构上看,我国每年进口的大豆,基本都用于榨取食用植物油和饲料,只是在统计意义上将其统计为“粮食”,同样是用于榨取食用植物油和饲料的油菜籽、花生等农产品在统计意义上将其统计为“油料”,更是混淆了粮食安全的本质,扰乱了国家各项涉农政策的科学制定。

即使是被纳入“口粮绝对安全”的稻谷和小麦,由于不同群体收入差异,其意义也大为不同。口粮,词典上指一切入口的食品。将稻谷工业用粮排除在外,只是在食用范围内,大米除了用于常见的主食“粥、米饭、米粉外”,还用于酿酒、膨化食品、有机大米等收入弹性很高的高档品、奢侈品。不应该把市场价格高达100多元一公斤的大米纳入到“口粮绝对安全”的政策工具箱中,更不能认为保障一个穷人想吃两片火龙果的权利没有比保障一个富人吃一顿高档白米粥的权利重要。小麦也是如此。除了用于馒头、面条外,各种用于饼干、面包、月饼及烘焙食品的高收入弹性商品,都不应纳入“口粮绝对安全”的政策工具箱内,这是后小康型社会与温饱型社会粮食安全本质不同决定的,不能用解决温饱问题的粮食安全政策来指导后小康社会的粮食安全。

并得出如下结论:用过时的思想观念去制定政策,必然造成资源错配,加剧粮食供求正常波动幅度,影响农业及相关产业安全和社会公平正义。

5、几点建议:  

 1、南方上亿亩冬闲田还没有得到好的利用,南方水多,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好这些储备的冬闲田,能减少或停止北粮南运的格局。

2、 加强海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国外人口稀少、土地广大的国家,我们可以发挥制造工业全产业链的优势,加大国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让粮食安全或营养安全得到更多保证。

3、宣传科学营养的膳食观念,减少居民不必要的油脂摄入量。“人不能不吃,但不能贪吃”。人的精神和意志应该是主导食品,人应该是食品的主人,让食品为我们的身心健康服务,而不成为食品的奴隶。饮食应以粗茶淡饭,恬淡朴素为上,以自然食品、天然食品为主。

(0)

相关推荐

  • 五千年的农耕文化缘何敌不过二百年的工业文明

    近日,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方面有了新的变化,而从各方的反应来看,普遍认为利于我国工业和科技的出口与发展,而如果不是了解中美之间的工业差距,很容易让人认为:我国是工业大国,而美国则是农业大国! 因为,在整 ...

  • 我国正在实施两项关键工程:一个工程将彻底...

    我国正在实施两项关键工程:一个工程将彻底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另一个工程将大大降低我国果蔬和粮食的损耗,为国家节约大量耕地产出.   第一个工程就是袁隆平提出的"十百千"工程.即 ...

  • 我国粮食产需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0年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470公斤,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 ...

  • 数说新中国70年农业农村巨变(全文)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业农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新中国成立70 ...

  • 化肥农药双减影响粮食生产吗?院士专家这样解答

    中国有机肥协会 为您提供最前沿的行业信息 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经过5年的实施,截至2020年底,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化肥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化肥农药利用率明 ...

  • 胡跃高:全球农业安全状况分析

    国际农业安全状况 我国已与174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关系,农业为重要国际合作领域.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2年成为世界第一农产品进口大国.我国已经深度介入世界农业体系,全球农业安全与我国农 ...

  • 彻底弃用化肥农药?不可能 没必要!

    春节资讯不停更,陪您看点"牛"的!立即查看>>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最近,网上一篇名为<中国农业令人担忧,一亩地43.8斤化肥!我们其实是吃化肥长大的! ...

  • 保耕地、兴种业、用科技、促节约,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粮食安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要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把握主动权的基础就是,必须保证家中有粮.手里有粮,这样才有底气, 要做 ...

  •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脏乱差到美丽乡村,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千年未有的巨变.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坚持把解决 ...

  • 告别迷茫,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在此

    <北方农资>记者银洁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在眉睫. 本期嘉宾: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