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服膺,谓之拳。

断手谦悟005。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轻问传统武术中人,何谓拳?

在《习拳一得》一文中,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以哲学思维,对“拳”作了如下精彩论述。

他说: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而是拳拳服膺谓之拳。

读罢此段“拳”论精解,我是深深地被“矛盾老人”王芗斋先生的武学智慧所折服。

他告诉我们的,不仅有拳的表象,更有拳的内在;不仅有术,更有法;不仅有拳形,更有拳意。如此,才能构成完整的“拳”。

如同拳之结构,常人所理解的重点,是拳面和拳心;而真正懂拳的人,其关注的地方是拳眼和拳轮。因为,拳眼通肩背,拳轮通龙脊。

截至目前,在我读过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意拳(大成拳)等拳法的武学著作中,王芗斋先生的“拳”论最是精彩、最具哲思,也最能启迪拳者。

下面是我的几点浅薄体悟,与拳友分享。

01 学拳,至高境界是“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

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的确是文武兼备、名符其实的拳学大家。读其文章,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对武术的挚爱之情、对武学的哲思之深、对传承的拳拳之心。

文者,芗斋先生之于拳学养生和技击的哲思,皆达以文传拳的武学境界。读他的《意拳正轨》《意拳中枢》等经典拳论,既有醍醐灌顶之感,又有振奋人心之气。

武者,芗斋先生的技击之术,绝非纸上谈兵,而是靠实战留名。1950年,芗斋先生以六旬高龄迎战匈牙利拳击冠军诺乐瓦茨力,将对方凌空抖起、倒地不起。

从芗斋先生的拳论看,他的武术修为,甚至已达《太极授秘歌》所言的“无形无相,全身透空,应物自然”的境界。

他对传统武术的最大贡献,不是“断手”的高超技击,也不是“桩功”的独特训练,而是对拳学的哲学思考。芗斋先生关于拳学的哲思之深,几乎无人能与其相媲美。

对于先前那些一生靠“拳”生存的武术大家,我对他们的技击能力从不怀疑。正如现在以比赛为职业的拳击手、散打手,我对他们的技击能力也是从不怀疑的。因为,生存的必需和生命的价值,能激发拳者最深层的力量。

王阳明先生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任何拳法的养生和技击体悟,如果自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功夫达不到那种境界,是无法以想象的文字来构筑让人信服的系统拳论的。况且,功夫上身的其他武术大家一试即知真假。

但是实话实说,芗斋先生的诸多拳论是很难理解的。这是因为,他的拳理是建立“无极生太极”的至高层次之上,而且思维模式即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也是有悖于人的后天思维习惯。

即使是他的入室弟子,倘若对中国传统哲学缺乏透彻领悟,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芗斋先生所体悟到的“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功夫境界。若想功夫上身,更难!

“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实际即是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日常应用。王芗斋先生自称为“矛盾老人”,或许也与此有关。

02 学拳,关键在于掌握拳法的训练方法和体系,而非拳法的架式多少

王芗斋先生说: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

之于此言,我的理解有二:

其一。拳,不是单纯的架式,不是单纯的架式多少,也不是单纯的手法、脚法和身法的变化。

其二。拳,是一个系统的训练方法和体系。学拳的关键,在于掌握拳法的训练方法和体系,而不是熟悉拳法的各种架式、各种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拳架,如同直接吃鱼,吃完抹抹嘴就什么也没有了。学习训练方法和体系,则如同既有网又懂捕鱼的技巧,只有水里有鱼,什么时候都能捕来美味。

比如,我们学习杨氏太极拳的“揽雀尾”,不能一种一种、一式一式地去研究“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各种架式,而是要掌握一出手即太极八法同时运行的“纲”。纲举才能目张。这个纲,就是我常说的一体双螺旋拳架。

03 学拳,单纯的大力打小力,是拼拳头;经过系统训练的大力打小力,是斗拳法

王芗斋先生说: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

一个身体强壮的人,拳打脚踢应付几个人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称之为拳,只是打打而已。

不管是意拳还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蛮力主导下的“大力打小力”都不是拳,都不符合拳理,都只是在机械地拼拳头。

之于当今的内家拳推手比赛、散打比赛,几乎都是“大力打小力”的现实版。为何?不是他们不想练习“小力拨大力”,而是因为古拳法的训练方法和体系几乎遗失殆尽,而且也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懂了。

在“赢者为王”的前提下,我不是说蛮力拼拳头不可以,而是说还有比拼拳头更好的拳法和练法。

倘若甲乙两拳者都有天生气力,甲遇明师且得到后天的系统训练,乙只是自己随便玩玩,哪个会更强?专业和业余的对比,一看即知。这里,我只是讲道理,不是在较真。

我的理解,以柔克刚,并不是说不需要力量。一根线,是柔。一根鞭,是柔。太极拳的柔,当然不是线的柔,而应是鞭的柔。

杨氏太极拳名家杨少候经说:太极拳发劲制人,其妙在刚柔相济,阴阳互用。如果持纯柔借力制人,或者持刚劲以力服人,都不是精通拳术的人。天地间无纯刚柔可以操必胜者,有之,非刚柔相济不可。太极拳由柔得刚,外家家由刚得柔,其目的是一样的。

可以说,单纯的大力打小力,是拼拳头;经过系统训练的大力打小力,是斗拳法。

我是主张大力打小力的,也探讨过重心加速度的训练方法。一拳打不出等于体重几倍的力量,不能称之为拳,也不能用于实战。

04 学拳,必须把套路练没了,才能后天返先天

王芗斋先生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

芗斋先生此言比较容易理解,我简单一说。比如陈氏太极拳有一路二路,不管几路,不管有多少路,都不是拳,套路只是架式的集合。

拳,是所有架式凝成一体的集成,不是所有架式凑在一起的集合。集成和集合,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

某种程度上讲,内家拳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都是智慧拳。

学好内家拳,不能仅仅理解为套路熟悉即为学拳大成,关键是体悟大道至简的架式、熟中生巧的规律、人拳合一的境界。

先学架子,再改架子,继续练架子,慢慢用架子,最后练到无架子,这就是学习内家拳必经的阶段。练到无架子,内家拳的智慧就出来了。

05 学拳,必须有笃诚之力,拳拳服膺谓之拳

王芗斋先生说:拳拳服膺谓之拳。

此句拳论较难理解。若想理解芗斋先生此言的奥义,必须脱离拳架的外形,注重拳法的神意。意拳之意,或许即在此处。

拳拳服膺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其原文是:“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其释义是:态度诚恳真挚,心悦诚服地牢记在心。

拳拳服膺谓之拳,怎么理解?

先说明一点,我不是意拳的传承人,只是意拳的爱好者。因此,我的理解只是个人的行拳体悟,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其一。拳拳服膺之拳,妙在神意的笃诚之力

芗斋先生说,学拳须有笃诚之力。笃诚之力,即是拳者神意的力量,之于内修非常重要。

拳者惟有神意笃诚,才能练出真功夫,才能练出真意志。因此,打出拳拳服膺之拳,神意的笃诚之力是第一位的。

道家讲的“致虚极、守静笃”,即是此意。没有笃诚之力,人的神意难出,人拳合一的境界也难以达到。

对于任何内家拳来说,这种笃诚之力的练法很难说清楚,须拳者慢慢自悟、心悟。

其二。拳拳服膺之拳,妙在技击的无法即法、法在无念

芗斋先生言:“实搏不许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缚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败挨打之道。”

为何“用法是取败挨打之道”?

芗斋先生解释说:“形意、八卦、太极,当其初创之时亦是虎虎有生气,然何故愈演愈无生气?何故习其拳者临战却用不上拳套招术?更有甚者,何故习其拳者反被不习拳之外行以浑击蛮打所击败?”

芗斋先生又解释说:更有南北之分,杨、吴、陈、武之派,习拳者被光怪陆离之畸形拳套紧紧束缚住,其本能活力窒息得奄奄一息.....

我认为芗斋先生的解释是十分中肯的。现行的内家拳套路,练习有用,技击无用。学多少技击之法,就被多少技击之法所束缚。

凡所实战技击,皆须有像老虎“搏兔”如“搏象”的笃诚之力,忘掉一切技击之法,充分释放人之先天本能,全身尽力,全神毕赴。唯有如此,方可渐渐功夫上身,避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莫名败局。

其三。拳拳服膺之拳,妙在象形取意、以意赋形,非运用形象思维而难得拳之妙

王芗斋先生说:故平日练习时,须富于想象,仿生拟物,想象万千。无穷假借无穷象,似有如无,如无似有。设身处境,应钻入所想象之形象中去,以体现其神形意力,大有“吾不知蝴蝶之梦周耶?拟或周之梦蝶也”之慨,果能如是,发力始能灵活透达也。

关于象形取意、以意赋形,芗斋先生的解释已经足够具体,这也表明他对形象思维的理解之深和重视程度之高。在此,我也就不画蛇添足了 ,拳友们看看此段论述足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