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中的箭镞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俑坑中的箭镞陕西学习平台2021-02-13订阅
秦俑坑出土的箭镞[zú]。秦兵马俑坑出土数量最多的兵器就是箭,目前已出土箭矢遗迹近四百束,零散的铜镞数千支,合计共有箭镞四万余支。箭,又名矢,由箭镞、箭杆和箭羽组成。箭镞就是箭的锋刃部分,俗称为箭头,安装在箭杆的前端。箭杆后部装有尾羽,用于保障箭能够平衡飞行。箭杆的末端有凹口,名叫括,用来承纳弓弦。秦俑坑中出土的箭镞基本上都是青铜镞,镞首的形制绝大多数是三棱锥形,这种镞首的优点是飞行性能好,穿透力强;缺点是镞上没有倒刺和出血槽,杀伤力略有不足。虽然同为秦俑坑中出土的三棱形铜镞,但镞首的大小不同,考古人员将其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大型三棱锥形铜镞。二号坑的试掘方内出土697支,分为两种。第一种,共36支,镞首三棱形,长4.5厘米;镞铤圆柱形,长36.5厘米;镞首和镞铤采用接铸法连成一体。有的镞铤上残存麻丝,在镞铤上缠绕麻丝,是为了使镞铤与箭杆安装得更紧密。这种铜镞都出土于战车遗迹上,说明是战车上强弩使用的箭镞。大号箭镞的形体和重量都大,阻力也大,必须用强弩方能射远。第二种,共661支,镞首也是三棱锥形,锥体较为瘦小,长3.4厘米。镞铤长29.6厘米,分前后两段,后段缠有麻丝。镞首和镞铤是采用嵌铸法连为一体的,接茬清晰可见。这类镞出土于二号坑的弩兵方阵和战车遗迹附近,也是弩上用的箭镞。第二类,小型三棱锥形铜镞。出土数量巨大,约4万余支,其中763支出土于二号坑试掘方内,其余全都出土于一号坑中。这种镞通长8.5—19.1厘米,镞首长2.6—2.8厘米,镞铤长15—16厘米左右。镞铤多是圆柱体,少部分是三棱柱体。镞首和镞铤采用接铸法连成一体,有的铤上缠有麻丝。这种小型铜镞大都成束出土,一般是100支为一束。一号坑中的步兵俑和二号坑中的骑兵俑配备的都是这种小型箭镞。经过测量和研究,考古人员发现秦俑坑出土的箭镞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同一类型箭镞的大小和重量差距很小,说明当时对铜镞范型和模具的制作有统一的标准,并且要求十分严格;也说明秦代工匠在箭镞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对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的掌握相当成熟。二是每一枚三棱形镞首的三条弧线及三个棱面的投影,几乎都能达到相互重合的程度。精确的镞首弧线可以使箭的飞行更为平稳,从而使射击准度得到提升。三是不同类型的箭镞长短不一,镞铤的长短一般都和镞首的大小成正比。这样能够使箭的重心位于箭杆中部,促进箭在飞行过程中保持平衡,继而增加箭的射程。箭杆又名箭茎。秦俑坑中出土的箭杆有木质和竹质两种,因为俑坑曾经遭受塌陷和火焚的破环,箭杆有的被烧成炭迹,有的已经腐朽,但出土时遗迹原形没有大的变化,腐朽箭杆表面的朱红色漆层仍然鲜艳,左右对称的尾羽也还依稀可见。经测量,箭杆长度约70厘米,尾羽长度约是箭杆长的五分之一。箭杆与尾羽的长度比例,与《考工记》记载的尾羽标准尺度接近。由于秦俑坑出土的铜镞数量巨大,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规模,且铜镞的形制规范、尺寸统一、细节控制精准。所以,有部分学者认为,秦代兵器尤其是青铜箭镞的制作,似乎已经具备了标准化生产的雏形。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