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六祖的见性
闲话六祖的见性
澄 海
一.闻经开悟
很多人解《六祖坛经》,必言六祖闻人持诵《金刚经》而开悟,是解悟,非真悟。请问:六祖不识字,没有持诵过《金刚经》,只闻持诵声,怎么「解」?
香严饱读经书,在百丈座下二十年,怎么也不开悟,直到以瓦击竹,碰然一声,为什么会开悟?虚云和尚多年修行,直至「杯子扑落地」,碰然一声,才得「虚空纷碎」而开悟,为什么?
香严与虚云是触机逢缘,反闻闻自性的,开悟的心灵状态时间比较短,不像六祖闻人诵经,时间较长,一直落在非常特殊的心灵状态中。他慧根独明,知道这是非常难得的不可思议境界,值得研究。如果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会以为得了「老人痴呆症」,惊惶失措。
不懂禅门奥秘,又没有开悟经验的人,自然不懂其中曲折。六祖每每提醒我们,如法持诵《金刚经》即得见性,岂是虚语?《金刚经》:「此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岂是妄言?
的的确确,见性那刻的奇妙,恍如老人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失去了思索力道,傻傻的。禅门把叶公画龙拿来比喻,叶公爱画龙,龙受感动,一日现身,叶公见到真龙反而吓呆了。这是很好的譬喻,会的人当然知道其中曲折。
为什么如患老人痴呆症?照见五蕴皆空也。
香严饱读经书,在百丈座下二十年,怎么也不开悟,直到以瓦击竹,碰然一声,为什么会开悟?虚云和尚多年修行,直至「杯子扑落地」,碰然一声,才得「虚空纷碎」而开悟,为什么?
香严与虚云是触机逢缘,反闻闻自性的,开悟的心灵状态时间比较短,不像六祖闻人诵经,时间较长,一直落在非常特殊的心灵状态中。他慧根独明,知道这是非常难得的不可思议境界,值得研究。如果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会以为得了「老人痴呆症」,惊惶失措。
不懂禅门奥秘,又没有开悟经验的人,自然不懂其中曲折。六祖每每提醒我们,如法持诵《金刚经》即得见性,岂是虚语?《金刚经》:「此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岂是妄言?
的的确确,见性那刻的奇妙,恍如老人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失去了思索力道,傻傻的。禅门把叶公画龙拿来比喻,叶公爱画龙,龙受感动,一日现身,叶公见到真龙反而吓呆了。这是很好的譬喻,会的人当然知道其中曲折。
为什么如患老人痴呆症?照见五蕴皆空也。
如果六祖没有见性,面见五祖弘忍时,怎么会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一般人皓首穷经,都在道理上绕来绕去,未见性,自然不懂「不离自性」的困难。你看瑞严师父,为了不离自性,每天早起坐在大石上,自我提醒:「主人翁啊!噢,是的。醒醒吧!不要被人言语行为欺瞒,失去了自性!」不离自性的前提就是见性,没有见性何来不离自性?
弘忍深知意趣,所以要他到槽厂舂米、做粗工,也不用礼佛做功课。为什么?要考验六祖,在做苦工的时候是否也不离自性。
舂米既辛苦又单调,惠能身材不高大,体重太轻,腰间必须绑个大石来增加重量,这时候的惠能在工作中保任般若,像古德躲在深山幽谷中一样。一舂米就是八个多月,从来没离开过槽厂,连大殿都没上过一次。
弘忍深知意趣,所以要他到槽厂舂米、做粗工,也不用礼佛做功课。为什么?要考验六祖,在做苦工的时候是否也不离自性。
舂米既辛苦又单调,惠能身材不高大,体重太轻,腰间必须绑个大石来增加重量,这时候的惠能在工作中保任般若,像古德躲在深山幽谷中一样。一舂米就是八个多月,从来没离开过槽厂,连大殿都没上过一次。
佛教界有一件事非常重要:我们要从此生死轮回的现象界,超越到菩萨界才能避免轮回,依据的是什么?很多人都以为靠的就是佛法。而佛法是什么呢?是佛学、是般若慧、是大智慧、是禅定、是放下贪瞋痴、是放下一切……,但只有禅宗告诉我们是自性,就是摩诃般若,将我们的心态恢复到自性般若中,所以说:「见性成佛」。
二、言下自见本性
弘忍为了选得衣钵传人,以偈明心,神秀还落在看心看净的旧传统,不能为禅宗开创一新的格局。先前,弘忍讲过:「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现在又向神秀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换句话说,必须当下摆脱掉相对意识心而顿入绝对的心灵状态,才符合禅宗的「直指人心」的直指,顿悟得不生不灭的自性。
五祖弘忍又说:「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这句话对研究禅宗的人太重要了。修行的过程要达到「念念自见」本性,不可以说时有,不说时就没有,有了断层,即「须臾不可离也」,万缘万境,丝毫不受影响。是修行的重点!
现在禅堂时兴打坐,从数息、歇息到歇心,就以为获得空性,自鸣得意。一旦离开座位,总得与人谈话、吃饭、喝茶啊!怎么打坐时那个清净心不见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并没有真见性,没有顿入绝对心境,当然不明白要保持什么样心态才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变成打坐时是圣人,离座时是凡夫,时时做角色的互换。
这些都是神秀的短处,他必须借「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时时在修行,时时在奋斗。请问当人睡着了,如何「时时勤拂拭」呢?主人公在那里呢?
六祖只说:「本来无一物」,一切从空里来,一切又回归空里去,简单扼要,好像中天,一轮赫日,万般光芒,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没有人也没有佛,没有法也没有修行,有的话,都是自己捏造出来的。
石破天惊啊!众神讶口无言啊!法尔如斯啊!
弘忍高兴的拿起鞋子把它擦掉,对大家说:「也未见性」,但是难掩饰内心的激动与高兴!他感谢佛天疼爱中华大地的儿女,将这位高贵的圣人赐给五祖,要他发扬禅宗!
有人不懂其中的秘密,总喜欢卖弄聪明。说「本来无一物」是落于空,是顽空,没有真正开悟;五祖不是说:「也未见性」吗?又说,必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是开悟,大彻大悟。
真是依文解字,三世佛冤!本来无一物直接触碰了威音王以前的世界,那个没有人类、神佛、太阳系、银河、宇宙的世界,是什么?不要落入概念或想象,任何想象或概念都是意识作用,威音王前没有生、没有死。佛法只说「法法何曾法」、「无法法亦法」而已。这句话是六祖开创中华禅的金刚王宝剑,把所有的概念都斩却了!
五祖向大众说:「也未见性」,目的在保护六祖。六祖不识字,也没有佛学基础,是杂作下人,不孚人望,大家一定不服气。必须韬光养晦,必须择机而出,当时不能出头啊!一出头,谁服他?天下大乱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带着衣钵走的。五祖向他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衣钵可有可无,但要承担起「有情来下种」的神圣责任,这是付法,法不能断,要延续下去啊!
三、付法的重责大任
付法之后,弘忍又讲了一句禅宗的无上密,无上瑜伽:「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很多人不知道「以心传心」,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心传心」,顶多以为从公案推得符合自己的心意,就是以心印心;把自己的见解符合经义就是开悟,就是以心印心。盖终瓜印,自己刻的,不是佛祖心印。
俗语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染其香。一位大成就的祖师有如一个大太阳,你进入了他的磁场范围,就像太阳的辐射热渐渐的侵入你的身体;他高贵而纯洁的心灵,散发着温热的辐射光,扫掉蒙蔽在你心上的尘垢,让你自然而然的沉浸在无垢的光世界里。那时候,空空朗朗,无思无为,没有什么记忆、也没有什么念头,只留下一颗纯洁而温暖的心。
现在我们这么讲,大家一定不服气,说那是神秘经验,是外道,不可能!抵死不相信。难道《坛经》的话是假的吗?《金刚经》:「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是实语吗?
当弘忍半夜为惠能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展现了「本来无一物」的心境与弘忍的「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的心境融合在一起,犹如明镜相照,清澈一片,这不是心心相印吗?这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根器太好了,当初他听人持诵《金刚经》,不懂经义,只懂得一阵阵的法音传进耳朵,当时即得见性。因为《金刚经》是法体经,声音陀罗尼扫掉了惠能心上的污垢,心光乍现,惠能懂得可贵。不像神秀,弘忍明明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明明白白的当面传心,神秀无法承担,当然不得衣钵。
这是根器与慧力的问题。
四、以心传心是无上密
惠能得法,南遁途中被惠明趁及,时间紧迫,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要惠明往内心看看:「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是直接传心,言下识得本心。惠明初尝法味,当然会怀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六祖向他保证:「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要他反观自照内心,冷暖自知,不是「密在汝边」吗?即禅宗的「见性成佛」。
菩提自性不从外得,就在我们的内心中、就在我们生命里。神秀时时勤拂拭,不是为了勿使惹尘垢吗?这是渐修惭证,永远的追求,很辛苦,是次第禅。
以心传心是最上乘禅,「言下自见」、「觌面相呈」最初的是最后的。见性的心灵状态和大彻大悟后的心灵状态完全相同,本质完全相同;参禅就是为了自悟自解;破参就知道什么是以心印心。
为什么要修行?要把覆盖在本心上的尘埃:思想观念、人格态度、经验习性、聪明才智、是非得失、恩怨情仇,因人而有的特质,渐渐扫摒干净。扫不干净,那只好随它轮回,带业往生。
什么是轮回的主角?就是灵魂。人诞生之后所想所作的结果,纠结成人格特质、行为模式。心灵状态表现了人格特质,心灵状态也是成圣成魔的素材,一心不清净就无心入净土,只能进幻化土,合天理啊!
智隍本是五祖弘忍的弟子,以为已得正受,长坐庵居,玄策带他见六祖。六祖说:「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即见性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心如虚空,不着虚空,那是什么?那是冷暖自知的祖师心,佛佛唯传本体的本体,师师密付本心的本心,不得者不能谓为心传!「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不是空空朗朗,五蕴皆空吗?虽说本来无一物,也得「应用无碍」!
得法的人要由祖师印可,如何印可?心心相照。不是要你讲道理,扭捏作怪,搔首弄姿,或一言不语,只要检测你的心灵状态。永嘉拜谒六祖求证,说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心心相照,两镜相映,完成印可付法。
五、证悟是还得本心
既然以心传心、以心印心,这个心是什么?六祖说心如虚空,而无虚空之量,不是本来无一物?六祖又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是本来无一物?「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这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后来祖师传禅,行棒下喝,扬眉瞬目,在加持中让弟子顿入法界,即是三无的全体大用。
我们本来无一物才能让人本来无一物,我们有一物一理存心,以之相印的就有那个理、那个心。任何开悟的人都知道「本来无一物」,而起用的时候,却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事如春梦了无痕。
说什么听经得的是解悟,本来无一物是见空,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由空入有,津津有味。请问有个什么?空个什么?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文字肢解宗徒啊!
要把「本来无一物」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联结,才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智常昔在白峰山礼大通和尚问法,大通向他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这也是一般讲师的说法,一般禅师的见解。到那一个寺院,不是要你放下,放下贪瞋痴,放下金银财宝,最好施给寺院,收无量功德;无法财施,也可以做义工,将心归佛啊!所以有人开玩笑:寺院的住持才是大企业家。
六祖明明说:「修行不由在寺,在家亦得」,乃向智常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误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人类可贵的是心智与觉性,要把佛法与世法打成一片,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能在这人间起作用,那是学问,宗教的学问。与人类脱节的学问,就是戏论。
大通讲法完全落在相对的概念上,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是二非一。本来无一物而能生万法,才是禅宗的禅,自性觉源体,本自具足,莫辜负祖师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现的是定慧圆明,才能放光说法,才能以心传心。否则有一法予人,有一理可说,不是在别人的般若上填了一层法尘吗?
近人好讲禅宗,根本上忘记了《金刚经》与《坛经》,喜欢以自己的意识见解肆口谈禅,为什么不能从这两部经来引用印证呢?除了这两部经,谈什么禅?成什么禅师?我们研究历代祖师语录,也必须以这两部经来印证,来体验,才可以得到真实的觉受。如果只是增加了很多的知识或悟理,都是意识发动出来的伪禅。谨掬诚相告。要学禅,必须把这两部经时时体会,刻刻玩索。字字放光,句句是诸佛心声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