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六祖的见性

 闲话六祖的见性
澄 海
 
一.闻经开悟
 
         很多人解《六祖坛经》,必言六祖闻人持诵《金刚经》而开悟,是解悟,非真悟。请问:六祖不识字,没有持诵过《金刚经》,只闻持诵声,怎么「解」?
       
        香严饱读经书,在百丈座下二十年,怎么也不开悟,直到以瓦击竹,碰然一声,为什么会开悟?虚云和尚多年修行,直至「杯子扑落地」,碰然一声,才得「虚空纷碎」而开悟,为什么?
         
         香严与虚云是触机逢缘,反闻闻自性的,开悟的心灵状态时间比较短,不像六祖闻人诵经,时间较长,一直落在非常特殊的心灵状态中。他慧根独明,知道这是非常难得的不可思议境界,值得研究。如果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会以为得了「老人痴呆症」,惊惶失措。
      
       不懂禅门奥秘,又没有开悟经验的人,自然不懂其中曲折。六祖每每提醒我们,如法持诵《金刚经》即得见性,岂是虚语?《金刚经》:「此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岂是妄言?            
         的的确确,见性那刻的奇妙,恍如老人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失去了思索力道,傻傻的。禅门把叶公画龙拿来比喻,叶公爱画龙,龙受感动,一日现身,叶公见到真龙反而吓呆了。这是很好的譬喻,会的人当然知道其中曲折。
        
         为什么如患老人痴呆症?照见五蕴皆空也。
         如果六祖没有见性,面见五祖弘忍时,怎么会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一般人皓首穷经,都在道理上绕来绕去,未见性,自然不懂「不离自性」的困难。你看瑞严师父,为了不离自性,每天早起坐在大石上,自我提醒:「主人翁啊!噢,是的。醒醒吧!不要被人言语行为欺瞒,失去了自性!」不离自性的前提就是见性,没有见性何来不离自性?    
       
        弘忍深知意趣,所以要他到槽厂舂米、做粗工,也不用礼佛做功课。为什么?要考验六祖,在做苦工的时候是否也不离自性。
        
        舂米既辛苦又单调,惠能身材不高大,体重太轻,腰间必须绑个大石来增加重量,这时候的惠能在工作中保任般若,像古德躲在深山幽谷中一样。一舂米就是八个多月,从来没离开过槽厂,连大殿都没上过一次。
 
  佛教界有一件事非常重要:我们要从此生死轮回的现象界,超越到菩萨界才能避免轮回,依据的是什么?很多人都以为靠的就是佛法。而佛法是什么呢?是佛学、是般若慧、是大智慧、是禅定、是放下贪瞋痴、是放下一切……,但只有禅宗告诉我们是自性,就是摩诃般若,将我们的心态恢复到自性般若中,所以说:「见性成佛」。
 
二、言下自见本性
 
弘忍为了选得衣钵传人,以偈明心,神秀还落在看心看净的旧传统,不能为禅宗开创一新的格局。先前,弘忍讲过:「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现在又向神秀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换句话说,必须当下摆脱掉相对意识心而顿入绝对的心灵状态,才符合禅宗的「直指人心」的直指,顿悟得不生不灭的自性。
 
五祖弘忍又说:「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这句话对研究禅宗的人太重要了。修行的过程要达到「念念自见」本性,不可以说时有,不说时就没有,有了断层,即「须臾不可离也」,万缘万境,丝毫不受影响。是修行的重点!
 
现在禅堂时兴打坐,从数息、歇息到歇心,就以为获得空性,自鸣得意。一旦离开座位,总得与人谈话、吃饭、喝茶啊!怎么打坐时那个清净心不见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并没有真见性,没有顿入绝对心境,当然不明白要保持什么样心态才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变成打坐时是圣人,离座时是凡夫,时时做角色的互换。
 
这些都是神秀的短处,他必须借「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时时在修行,时时在奋斗。请问当人睡着了,如何「时时勤拂拭」呢?主人公在那里呢?
 
六祖只说:「本来无一物」,一切从空里来,一切又回归空里去,简单扼要,好像中天,一轮赫日,万般光芒,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没有人也没有佛,没有法也没有修行,有的话,都是自己捏造出来的。
 
石破天惊啊!众神讶口无言啊!法尔如斯啊!
 
弘忍高兴的拿起鞋子把它擦掉,对大家说:「也未见性」,但是难掩饰内心的激动与高兴!他感谢佛天疼爱中华大地的儿女,将这位高贵的圣人赐给五祖,要他发扬禅宗!
 
有人不懂其中的秘密,总喜欢卖弄聪明。说「本来无一物」是落于空,是顽空,没有真正开悟;五祖不是说:「也未见性」吗?又说,必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是开悟,大彻大悟。
 
真是依文解字,三世佛冤!本来无一物直接触碰了威音王以前的世界,那个没有人类、神佛、太阳系、银河、宇宙的世界,是什么?不要落入概念或想象,任何想象或概念都是意识作用,威音王前没有生、没有死。佛法只说「法法何曾法」、「无法法亦法」而已。这句话是六祖开创中华禅的金刚王宝剑,把所有的概念都斩却了!
 
五祖向大众说:「也未见性」,目的在保护六祖。六祖不识字,也没有佛学基础,是杂作下人,不孚人望,大家一定不服气。必须韬光养晦,必须择机而出,当时不能出头啊!一出头,谁服他?天下大乱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带着衣钵走的。五祖向他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衣钵可有可无,但要承担起「有情来下种」的神圣责任,这是付法,法不能断,要延续下去啊!
 
三、付法的重责大任
 
  付法之后,弘忍又讲了一句禅宗的无上密,无上瑜伽:「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很多人不知道「以心传心」,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心传心」,顶多以为从公案推得符合自己的心意,就是以心印心;把自己的见解符合经义就是开悟,就是以心印心。盖终瓜印,自己刻的,不是佛祖心印。
 
  俗语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染其香。一位大成就的祖师有如一个大太阳,你进入了他的磁场范围,就像太阳的辐射热渐渐的侵入你的身体;他高贵而纯洁的心灵,散发着温热的辐射光,扫掉蒙蔽在你心上的尘垢,让你自然而然的沉浸在无垢的光世界里。那时候,空空朗朗,无思无为,没有什么记忆、也没有什么念头,只留下一颗纯洁而温暖的心。
 
  现在我们这么讲,大家一定不服气,说那是神秘经验,是外道,不可能!抵死不相信。难道《坛经》的话是假的吗?《金刚经》:「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是实语吗?
 
  当弘忍半夜为惠能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展现了「本来无一物」的心境与弘忍的「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的心境融合在一起,犹如明镜相照,清澈一片,这不是心心相印吗?这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根器太好了,当初他听人持诵《金刚经》,不懂经义,只懂得一阵阵的法音传进耳朵,当时即得见性。因为《金刚经》是法体经,声音陀罗尼扫掉了惠能心上的污垢,心光乍现,惠能懂得可贵。不像神秀,弘忍明明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明明白白的当面传心,神秀无法承担,当然不得衣钵。
 
  这是根器与慧力的问题。
  
四、以心传心是无上密
 
  惠能得法,南遁途中被惠明趁及,时间紧迫,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要惠明往内心看看:「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是直接传心,言下识得本心。惠明初尝法味,当然会怀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六祖向他保证:「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要他反观自照内心,冷暖自知,不是「密在汝边」吗?即禅宗的「见性成佛」。
 
  菩提自性不从外得,就在我们的内心中、就在我们生命里。神秀时时勤拂拭,不是为了勿使惹尘垢吗?这是渐修惭证,永远的追求,很辛苦,是次第禅。
 
  以心传心是最上乘禅,「言下自见」、「觌面相呈」最初的是最后的。见性的心灵状态和大彻大悟后的心灵状态完全相同,本质完全相同;参禅就是为了自悟自解;破参就知道什么是以心印心。
 
  为什么要修行?要把覆盖在本心上的尘埃:思想观念、人格态度、经验习性、聪明才智、是非得失、恩怨情仇,因人而有的特质,渐渐扫摒干净。扫不干净,那只好随它轮回,带业往生。
 
  什么是轮回的主角?就是灵魂。人诞生之后所想所作的结果,纠结成人格特质、行为模式。心灵状态表现了人格特质,心灵状态也是成圣成魔的素材,一心不清净就无心入净土,只能进幻化土,合天理啊!
 
  智隍本是五祖弘忍的弟子,以为已得正受,长坐庵居,玄策带他见六祖。六祖说:「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即见性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心如虚空,不着虚空,那是什么?那是冷暖自知的祖师心,佛佛唯传本体的本体,师师密付本心的本心,不得者不能谓为心传!「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不是空空朗朗,五蕴皆空吗?虽说本来无一物,也得「应用无碍」!
 
  得法的人要由祖师印可,如何印可?心心相照。不是要你讲道理,扭捏作怪,搔首弄姿,或一言不语,只要检测你的心灵状态。永嘉拜谒六祖求证,说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心心相照,两镜相映,完成印可付法。
 
五、证悟是还得本心
 
  既然以心传心、以心印心,这个心是什么?六祖说心如虚空,而无虚空之量,不是本来无一物?六祖又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是本来无一物?「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这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后来祖师传禅,行棒下喝,扬眉瞬目,在加持中让弟子顿入法界,即是三无的全体大用。
 
  我们本来无一物才能让人本来无一物,我们有一物一理存心,以之相印的就有那个理、那个心。任何开悟的人都知道「本来无一物」,而起用的时候,却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事如春梦了无痕。
 
  说什么听经得的是解悟,本来无一物是见空,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由空入有,津津有味。请问有个什么?空个什么?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文字肢解宗徒啊!
 
  要把「本来无一物」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联结,才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智常昔在白峰山礼大通和尚问法,大通向他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这也是一般讲师的说法,一般禅师的见解。到那一个寺院,不是要你放下,放下贪瞋痴,放下金银财宝,最好施给寺院,收无量功德;无法财施,也可以做义工,将心归佛啊!所以有人开玩笑:寺院的住持才是大企业家。
 
  六祖明明说:「修行不由在寺,在家亦得」,乃向智常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误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人类可贵的是心智与觉性,要把佛法与世法打成一片,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能在这人间起作用,那是学问,宗教的学问。与人类脱节的学问,就是戏论。
 
  大通讲法完全落在相对的概念上,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是二非一。本来无一物而能生万法,才是禅宗的禅,自性觉源体,本自具足,莫辜负祖师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现的是定慧圆明,才能放光说法,才能以心传心。否则有一法予人,有一理可说,不是在别人的般若上填了一层法尘吗?
 
  近人好讲禅宗,根本上忘记了《金刚经》与《坛经》,喜欢以自己的意识见解肆口谈禅,为什么不能从这两部经来引用印证呢?除了这两部经,谈什么禅?成什么禅师?我们研究历代祖师语录,也必须以这两部经来印证,来体验,才可以得到真实的觉受。如果只是增加了很多的知识或悟理,都是意识发动出来的伪禅。谨掬诚相告。要学禅,必须把这两部经时时体会,刻刻玩索。字字放光,句句是诸佛心声啊!
 

(0)

相关推荐

  • ​《金刚经》中最精华的十句话

    ​<金刚经>中最精华的十句话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 老马虎 |南阳禅书悄然兴起

    佛教与书法 南阳禅书悄然兴起 马秀华 摄影/撰文 (桐柏云台禅寺住持清远法师书) 现代,电脑普及,印刷品满天飞,但,您可知道,世界范围内,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所有的图书.经卷,基本都是用毛笔手抄的 ...

  • 青原行思与石头希迁

    □文/王学信 弘扬南宗禅的两大柱石中的另一位是青原行思禅师,他在中国禅宗史上与南岳怀让禅师并驾齐驱.青原行思,俗姓刘,江西庐陵人.幼岁即出家,后参曹溪六祖慧能得法,为六祖门下首座弟子.后"自 ...

  • 此物最相思(第350章)

    对于崔光远投奔李亨.边令诚被李亨斩杀.房琯战败于陈涛斜等,远在洛阳的王维都一无所知. 不是洛阳消息不通,而是王维有意封闭了自己. 自开蒙读圣贤书的那一天开始,"名节"二字,就如同烙 ...

  • 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游世界中的“无字真经”,在现实佛教中存在吗?它也是好的吗?

    (博士论西游第七一一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41)第九章――观音努力之谜) 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西天的唐僧,本应该享受"功到自然成"所带来的成就感 ...

  • 【燕赵文化大事要略】(十五) 禅宗六祖慧能铸造了佛教中国化的里程碑(上)

    #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 中国僧人众多的佛学著作中,唯一被尊称为"经"的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坛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新高度. 东汉末年,佛 ...

  • 王景琳:惠能成佛的经历 —— 说说惠能的“顿悟”

    由惠能所开创的南禅"顿悟"与神秀北禅所主张的 "渐悟"在中国禅宗史上一直被视为对立的两端.似乎"顿悟"就在"一念"之间, ...

  • 《坛经》学习记录

    《坛经》学习记录

  • 杨关庆 | 闲话辣椒

    我喜欢吃辣,但肠胃不配合,稍微多吃一点,肚子就闹毛病,许多时候,我只能望辣生叹.邱县县城有个巴庄火锅店,这是四川风味的,有鸳鸯锅,一边是菌汤或者清水的锅底,一边是麻辣的锅底.麻辣的锅底,是当着客人的面 ...

  • 夜语闲话炒股系列009-股票何时卖出

    从标题上看,大概是所有人都会关心的问题,股票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卖出? 在股票卖出这件事上,远比股票买入要难得多,卖出这件事情上,很容易患得患失,一卖就涨的现象比比皆是,好像主力就盯着手里这仨瓜俩枣的,只 ...

  • 闲话读书

    闲话读书

  • 闲话读书大法

    凡是上过学的人都有一定的读书经验,只是多寡之别,有为脱盲而读之者,有为入仕而读之者,也有为生存而读之者,有为求趣解闷而读之者,也有为术业而读之者--相比之下,为术业读书者经验应该多一些,这类人多为高级 ...

  • 闲话江湖:护院的生存之道,凭借的不是武艺,而是人情世故

    过去人家,举凡富户,大都雇佣练武之人保护私人财产与生命安全,谓之护院. 护院者受雇于人,必当尽心尽力,但若要护住宅院,依靠的不仅是武力,还需"瓢把子"的关照.换言之,江湖并非打打杀 ...

  • 初夏时,闲话

    立夏了. 天气,却依旧慢条斯理地保持着其固有的节奏--它单不会因为你说那夏天到了时,它便立刻去逢迎着你的心境,板起面孔学起夏热的模样. 这大自然是无有边际的,它本身,对于人类来说,便是至高无上:所以, ...

  • No.1495 今天生日,说点闲闲话

    早晨,睁开眼睛,这早晨与其他的早晨没什么不同. 每个早晨,复印的一样. 非得要找出心中的那点不一样,那便是今天早晨,我的六十四岁,从梦中睁开眼皮的第一个早晨. 对了,今天是我的生日. 真的六十四岁了? ...

  • 研究发现:人们喜欢八卦闲话的真正原因

    如果认为背后说人闲话是一种罪过,你可能就大错特错了.有研究认为,背后说人闲话或八卦被认为对人的灵魂来说实际上是健康和有帮助的. 根据美国常春藤联盟研究型大学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 ...

  • 闲话热词 || 从离开王某强的某蓉说起​/轩诚文,读(第599期A)

    轩诚杂谈: 对于语言,我一向还是比较谨慎的,所以对于一些网络流行语,我一贯是退避三舍,敬而远之.但是由于网络强大的冲击力,一些词汇还是躲无可躲,避无可避地冲到了你的面前,那你就必须面对,这时我才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