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众术合修

文/陈莲笙

当今社会有许多种“热”,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其中一种就是“气功热”。碰到我的人常常问:气功是不是道教的?马路上贴了许多招收学员的广告;有的说是崆峒派嫡传,有的说得到张三丰的秘诀,包治百病,无病长生,等等。有人就问我,崆峒派是否是道教的?张三丰是否是道教祖师?有否秘诀传世?等等。

这些问题,不是三言两语、一时半刻可以回答清楚的。我想,我们道门中的人有两点是应该明确的:第一。道教是追求修身养性、长生成仙的;第二,修身是为了实践道,而不是为了欲或者为了钱。

我们道教徒信仰“道",而道是无生无死的,因此,道教徒历来追求长生成仙。社会上有些人批评我们说,道教徒历来追求是骗人,因为人不可能不死。我们说,这是误解。《道德经》里说“道”是“天长地久”,与天地同在的,从没有说过,人的躯体是可以“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七章)而我们的身体是父母“自生”的,自生之物能与天地并论吗?当然不能。道是无形的,是形而上的,而人的躯体是有形的,是形而下的。道是无始无终的,人的躯体是有始有终的。因此,人的躯体总是要衰老的,要终了的,这也是“道”,也是天意。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样是“天长地久”的,就是人的精神,人对于“道”的追求。《道德经》还说过,“天道无亲”,因此,人的躯体存世的天年应该是公平的。那么为什么人的生命有长有短呢?这是因为人的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挫折和伤害,使人不能终其天年。所以历代道教徒在强调戒欲慎行,保持健康的同时,还探索种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以求长生。

道教是有气功的,不过“气功”是一个现代名词,近些年才流行起来。它的功法,百花纷呈,其中有佛教的,也有道家的。据考古发现,行气的养生功法早在战国时就已经开始流传了。《行气铭》称:“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到了汉代,流行“气”的哲学,将“道生一”的“一 ”释为混沌中的一团气, 由“气”生出阴阳,再生出天地人来。道教创立的时候,将“气”的哲学和“气”的养生功法也都吸收和继承下来。从汉代至唐代,历代道教徒对于养生的技巧作了种种探索。例如汉至魏晋时流行“守一”,“一”就是道,把自己的思想集中于“道”,摒除杂念。

魏晋南北朝时,流行“内视”,就是认为自己的脏腑都有神灵守卫,把自己的思想集中于脏腑神灵的名称、形色等等。

南北朝时,还流行“吐纳”、“食气”、“餐霞”等等,就是选择早晚在空气洁净的山林之中,呼出胸中浊气,吸进新鲜空气。

唐代时,流行“坐忘”,司马承祯将“坐忘”之法系统化为七个步骤,即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这一主静的功法对于唐宋道教修身养性方法乃至理学有很大的影响。

金元以后,全真道派产生并且逐渐发展。全真道士追求“全其本真”,因此,十分注意内修,先后形成了内丹的北宗(先性后命)、南宗(先命后性)、中派(性命双修)以及东派和西派。明清以后,《性命圭旨》和伍柳仙派的内丹理论广泛流传,它们的“筑基填亏”、“炼气化精”和“炼神返虚”的修炼方法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从历史文献来看,道教对于养生方法的探索,远远超出气功的范围。《太平经》中说到的功法,就有二十四种,其中“气功"类的以外,还有:食松梨、食李枣、食凤脑、食竹笋、服云腴、服华丹等等。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也说到“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杂应》。养生之法既然很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掌握呢?在葛洪的时代,就有人提出“何者为善”的问题,葛洪回答说:“若未得其至要之大者,则其小者不可不广知也。盖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也”(《微旨》)。后人将葛洪的思想就概括为“众术合修”。

众术合修的养生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道"是无限的,而人在后天受到的干扰和损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的养生必须在精神上、内脏功能上以及躯体保健上给予全面的照顾。认为气功可以包治百病,或者认为采用某种功法就可长生的说法,显然都是片面的。如果以此实行,那么在实践中就可能得到片面的后果。

前几年,我在上海接待过一位来自北方的道姑,她千里迢迢来,上海寻道访友,在体力上是消耗很大的,但是,她每天只吃几颗大枣,饮一点水,因此,人显得十分消瘦和虚弱。在现代社会,我们修道人的作息安排,车旅劳顿,人事思虑等等同古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 养生中当然不能简单生搬硬套辟谷之类的功法。

这几年,我在上海还听到和看到一些由于气功操练不当致病的练功者。从客观上说,这些练功的人缺乏有真知灼见的老师指点,因而走火入魔。从主观上说,这些因练功而得病的人实在是对气功缺乏完整的认识,气功功法既是操作性的,更是精神性的。如果练功的人不能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无求无欲,那么就越练越烦,心不能静,怎么能避免走火入魔呢?

目前,在道教研究中,还有一种看法,似乎道教中只有全真道士讲修身养性,而正一派道士似乎只讲斋醮符箓,而不做修持工夫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道教的历史上,作为正一派源头的茅山、阁皂山和龙虎山三山符箓,都有注重修身养性的高道和道教典籍。陶弘景和司马承祯都是茅山的祖师,他们的《养性延命录》和《坐忘论》都是中国医学史和道教史上的名篇,是每个修身养性的人都必须学习的。至于在斋醮仪式上,常常有存想请神的内容,有运神出窍的内容,有大气呵叱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法师有先炼自身后再度众身的内功。因此,我们不能说正一派道士不做修持工夫。只是正一派道土并不专注内丹,而倾向于众术合修。当然,确实有些正一道士不注意修持的,但是不能因此说正一派道士不养生。

中国社会已经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老年人了。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老人们都希望多享受几年幸福的晚年生活,因此,许多老人热衷于养生,到道教中来寻求长寿延年的窍门。现在一些道教外的人假借道教的名义在干一些或真或假的传授功法之类的事,我们道教中的人当然决不能对此置若罔闻,最好的办法是我们自己加强养生研究和传授工作,把道教养生功法的旗帜自己树、自己扛起来,自己来发扬光大。当然,我们搞道教养生就是为了整理道教遗产,弘扬道教文化,如果谁要是利用这面旗帜,谋自己的私利,那么一定会自搬石头自压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