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努瑶迁徙路线
全世界的瑶族人口有307.9万人,大部分居住在中国。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人口约60多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广西红水河流域的河池市1个县(市、区)和百色市的田林、凌云、田东、平果、德保、右江区;南宁地区的马山、上林、隆安、宾阳;来宾市的忻城县,贵州、云南两省也有分布。河池市瑶族人口37.8万,占总人口的9.89%,其中95%以上是布努瑶有关布努瑶的起源和迁徙路线的论文和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布努瑶从黄河流域迁徙到今河池市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其祖先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为避免黄帝族追杀,分多路迁徙。韦振苏(布努瑶源流初考)一文中介绍,都安、大化、巴马三县部分蓝、罗、蒙、韦四姓瑶族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金陵、洞庭湖,约在唐代初期迁到贵州的毕节、荔波白崖山一带,唐代中期迁入古宜州、环州、安化州,宋末元初再迁到现今的都安大化、巴马三县石山地区居住。
《土瑶韦姓源流初探》通过族谱和口碑传说描绘了巴马土瑶韦姓原本在河南豕韦一带,后因战乱和灾荒,逐步往南迁徙,其路线是河南豕韦--山东兖州江苏北部—-安徽江淮平原—-渡长江—-过鄱阳湖—-江西南部--粤北山区—-广西南部的平南一带—-田阳都阳山脉。
南丹白裤瑶迁徙南丹的路线很多。据(南丹瑶族姓氏来源)介绍,南丹白裤瑶迁徙到南丹的路线有10多条,迁徙路线比较清楚的有黎、何、陆、蓝、谢、李、蒙等姓。如黎姓的4个支系就有四条迁徙路线:黎文富支系的迁徙路线为东北——贵州平虎寨—南丹;黎真龙支系的迁徙路线为河南驻马店和漯河—湖南的邵阳衡阳一贵州亚寨南丹;黎德宝和黎永德虽同一个支系,但黎德宝家族迁徙路线为湖南黎家寨桂林—-宜州下枧河、洛东、洛西—一金城江区的东江——南丹,而黎永德家族的迁徙路线为湖南黎家寨—宾阳—一南丹;黎宝祥支系是贵州翁昂—南丹。何姓、潘姓同一个始祖,后分为两姓,他们的迁徙路线是江浙桂林的兴安—柳江沿岸—金城江—南丹;南丹蓝姓和陆姓本是一支,到南丹才分为两姓,他们祖先的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汝南山东洞卓—宜州—南丹。谢姓的迁徙路线是从浙江贵州省三都——独山—一南丹。李、蒙两姓白裤瑶从环江迁入南丹的。
从《蓝姓祖源初考)、《瑶族袁姓始祖与三只羊来历和《巴马瑶族罗姓来源》的介绍看,布努瑶祖先迁徙到河池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部分蓝姓、袁姓和罗姓瑶族的祖先是朝廷命官,到河池任职后,其后裔成为当今河池市布努瑶的一部分。如都安蓝姓瑶族东西弄十二支,其蓝姓始祖蓝太建在明洪武年间奉调从福建省到广西任总兵,在宜州府怀远平叛有功,被提任柳州提台,退职后一个儿子不回福建原籍而在宜州德胜落户,其子孙又因参加少数民族农民起义失败而被追杀,从德胜往都安的山区迁徙,经不断繁衍而形成现今的都安蓝姓瑶族东西弄各十二支。又如现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的袁姓瑶族,其始祖袁祟征是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人,是明朝的总兵,在明万历年间受命带兵到广西庆远府,后其子孙因家道败落,逐渐迁移到三只羊山区居住至今。再如巴马、凤山、天峨的部分罗姓瑶族,其祖先罗王貌原是汉族,因功被明王朝授那地州正堂,定居于此,后与壮族通婚,变成壮族,再后来迁入巴马、天峨,与瑶族通婚,又演变为瑶。从调研文章中我们还了解到,天峨县的布努瑶是明清时期先后从环江、南丹、都安、东兰凤山迁入的,也有少部分是从四川和湖南、贵州迁人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兴、龙岩两乡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那翁乡的盘瑶是从广东南海迁徙到广西的融水,再从融水迁来的。既然他们是河池市瑶族的组成部分,故顺便在文中简要介绍。
布努瑶迁徙到河池市的最早时间,有关调研文章都有不同的推断。韦振苏的《布努瑶源流初考)一文,从宋景祐五年(公元038年)蒙光月领导的瑶民起义参加的人数进行推断,认为“布努瑶迁入宜州约在唐代中期,至今1200-1300年左右”。韦振苏在该文中还介绍,政协都安瑶族自治县委员会罗炳高先生家藏的族谱记载,罗炳高家族从宜州迁徙到都安已43代,以每代25年计,已有1075年左右的历史。蓝仕明同志从最近挖掘出的南丹《莫氏族谱)前言记载的“吾祖自宋太祖开宝四年(987年)随征古溪蛮洞么州,后到南丹立祖至今”。公元987年距今1016年。南丹莫氏土司先人随征南丹的古溪蛮如没形成较强族群,则没有征剿可言。而南丹古溪蛮形成一个较强的族群,至少有300~400年。故以此推断瑶族迁入南丹至少有1200年左右。蓝冠中在《蓝姓祖源初考)一文介绍,都安东西弄蓝姓瑶族始祖到河池的时间是明永乐年间,以明永乐最末一年1398年计算,距今也有600多年。以上三个方面的推断都比较可信。
荡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