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栏 】 张军 || 中学生手机问题,原因在哪里?如何解决?
谈手机问题要分析这个问题的要素以及诸要素的关系。
手机问题的要素包括主体学生、客体手机,以及手机的相关功能、相关软件,以及网络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三点:
第一点是依赖关系,是指手机的功能与生活的内容广泛、深入、无缝的连接造成的依附感需求感。包括:
1购物,中学生网购的比例相当高的。对某中学328名高二学生的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具有使用手机网购的经历,其中32.32%每月至少一次。
2交通,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是通过网约车作为家校之间的交通方式。这份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有使用手机叫网约车上学放学的经历,其中21%的学生每周至少叫一次网约车,在私家车饱和的今天这个数字不低。
3外卖,午餐就餐中学生使用手机点外卖的比例相当的高,尤其在疫情爆发之前,每天午餐时间都会出现外卖骑手小哥在校门口聚集的情况。
3支付,不知道自己已经多久没用过钱包了没触碰过纸币了,手机支付已经成为标配,偶尔真的会碰到纸币一币难求的情况。
4是学习,包括线上作业、线上答疑,网络搜题等等,手机是必备工具,尤其是在去年居家学习期间。
5是休闲社交,包括各种圈儿的刷、发,各类资讯的获取,还有与亲朋好友的常规联络沟通几乎随时随处。这份问卷调查显示,每天使用休闲社交在两小时以内的学生占56.4%,有11.59%在每天五小时以上。
其中休闲与社交的依赖包括常规与非常规,也就是可控与不可控两种情况,那么非常规不可控的这种包括无目的无意识关注、求关注刷存在感、消磨时光、填补空虚、寻求成就感价值感等等,总之都超出了生活正常物质需求,都与消极和被动心理需求有关。这种 “依赖”与上述不同,属于非常规不可控的依赖,时长也会超过普通人两小时以内的正常值,这种依赖既来源于消极被动心理也会导致消极被动心理叠加,加剧时间管理失败、情绪焦虑不安,正能量储备消耗,负能堆积等等。
第二点关系是成瘾,专门指对手机游戏制造商提供的进阶升级、任务递进、奖励打赏等高度敏感的情况。
一些中学生对手机游戏中得到的战胜感、成就感、荣耀感、模拟感、技巧感、操控感等一系列快感欲罢不能,还是这份对某中学328名高二学生的调查显示,67%的学生玩手游,其中52.91%的学生每天都玩。
家长和学校没有给这些学生建立起其他获得上述心理需求的通道,如户外文娱体育活动等,没有从小培养出开放的个性激发出更多的兴趣,加之这些学生自律能力不足,才让这类游戏给中学生极强的吸引力,以至于他们沉迷其中。
第三点是错用滥用关系,指利用手机的技术功能等特殊性质,做一些违规、违纪、违反道德、侵犯他人权利甚至违法的事的事。
比如网络暴力、欺凌,包括言论攻击、诽谤、骚扰、诈骗、窥探泄露他人隐私等等;比如浏览传播色情、暴力、低俗、恶搞、攀比、炫富的内容;再比如考试作弊等等。这份问卷调查显示,10.06%的学生曾有过使用手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言论共计或者骚扰或互喷的经历,7.01%的学生使用手机浏览过暴力或低俗或恶搞等不雅内容,0.91%的学生有过使用手机在考试中作弊的经历。
上述错用滥用的主要原因分别在于中学生没有正常处理矛盾问题的体验,存在报复、攻击、无知、鲁莽的冲动性心理;在于这些学生无法对不良信息导致的错误行为后果做出正确估计,存在好奇猎奇和侥幸心理;在于这些没有通过教育教学获得高尚的品味和气质以及诚信规范等相关意识。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手机只是一个承载了强大功能,为人类所拥有且操纵使用的工具,我们俗称的“手机问题”即手机给中学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并不在于手机本身,而在于手机的使用者,更准确的说,在于使用者所接受的教育和心理认知水平,尤其是上瘾和滥用这两个关系。
正如储朝晖研究员在接受新闻1+1采访时说到的,问题不在于手机,而在于教育,解决手机问题本身依然是教育问题,不能不使用教育的方式处理,不能走偏,比如某学校当众销毁、砸毁手机的方式就是非教育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方式呢?
曾经和一位湖南乡村教师聊天,老师姓高,她承担初中信息技术、数学、生物学科的教学,她说农村校没有办法,只能一人多科,如此忙碌的同时她还去北上广学习先进带班理念,去别的学校交流学习,阅读国外教育书籍,一直默默学习、思考、实践、再思考、完善。
说起手机问题,她给我讲了一次去北京培训的故事:北京某所学校的老师说自己的学生一个星期只上一节数学课,还总出国,耽误的课也不补,也从不上补习班,学生成绩照样好。到了中午,她跟几个学生单独交流了一下,学生们告诉她,这所学校一个年级才几十个学生,都是从整个朝阳区前100名中选出来的……。老师问学生遇到不会的题怎么办,学生们说问父母,老师问父母会吗,学生们说他爸是博士他妈也是博士……。接着,张老师便向学生询问了自己关心的手机问题,学生的回答让张老师惊讶,我们的学生迷恋的手机游戏,在那所学校的孩子眼里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认为“有那个时间不如学机器人编程或者做社会实践……”。
这位老师非常受启发,她回到自己学校面对自己的学生改变了之前简单说教、要求的方法,而是把这个故事和自己的感受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换,之前看似头疼的手机问题就这么轻松的被解决了。
她跟我介绍了现在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她教的孩子争先恐后 “哭着喊着” 周末都要找她学习。她说,她的学生愿意跟着自己走,能做到这样,自己的努力就算成功了一半了。
她的学生相比之前有很大的改变,都在于她对学生耐心地引导、指导,在于她共情于学生获得了学生的接受和喜爱,而非在俯视的视角一味的苍白的说教和要求,当然也与她坚持学习反思提升自己有关。
听了这个故事我想跟学生说:孩子们你们可曾想过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家庭、自己未来的孩子?在你们看来不能自拔的手机游戏对有的同龄人看来就是浪费时间的东西,这种理解的差异来自格局的不同、来自对价值认识的不同、来自追求的不同、来自对生命理解的不同、来自档次层次的差异。我们没有博士的父亲母亲,再穷苦的家庭也是我们的家,再没有文化的父母也是我们的生身之人,我们永远爱着给予我们生命的他们,爱着这个没有什么可以炫耀但简单温暖的家庭。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切,当我们与那些高干高学历父母的孩子有同等受教育权利、等量的时间的时候,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的未来,创造不同的格局、境界,创造不同的家庭样态,让我们未来的孩子能够有更高的格局、认识、境界呢?还是依然如是?
从源头即心理角度切入,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氛围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态度合适的内容积极合理的期待适时地追加跟进,这便是教育的方式,也必定会有满意的效果。
一提到教育,总有一些老师会感到苦恼,因为自己所说的做的一切都难以改变学生,是“无效”的。其实不然,这些老师所感受到的“教育无效”只是一种现象,本质是教育不充分或者条件欠缺或方式不对头,比如缺少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感受,比如没有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比如缺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比如缺少学生与同伴的互助、同龄人的对比等等,总之,缺少科学性、规律性,缺少温度和共鸣,这样的主观能动性实践很难有效果有改变,尤其对待特殊案例。另外一点,我们习惯了在发生问题之后的补救而不去做提前的预防,教育应当像中药医治未病一样在早期在平时重视创设环境梳理、指导、引领,也就是预教育,而非在除了问题疲于弥补甚至一味地责怪。其实在及时、科学、恰当、规律的教育下,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改变的。
此外,非教育的方式也可以协同解决手机问题,那就是管理,管理与教育有极大的互补作用,但管理也有管理的科学。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里“中小学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的要求就是从管理层面协同解决手机问题的实践。但类似这样的通知只是总体方案、纲领性文件或粗线条的指导意见,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也就是说各地区要出台细则各校还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家长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及教师意见出台更细的执行准则。
天津滨海藏君工作室自2018年起,配合学校进行手机管理,效果很好,这里提炼出“五个依”的管理模式介绍给大家:
一、依托规范完善的组织架构
召集各班班主席参加的预备会,布置学生代表的推选工作,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长的组织下成立各班代表团并提名常务委员名单按时上报年级;召开第二次预备会并筹备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工作;按时召开大会,会上宣布学生代表大会职权、常务委员会职权、主席团职权,并集体的讨论后举手表决通过常务委员会提名名单。
二、依据自主制定的管理细则
召开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明确职权、纪律;集体制定《年级一日常规管理细则的指导意见》其中包括“有关手机”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名代表大会下属宣传和执行团队名单。大会《指导意见》制定的过程中也征求了教师代表、班主任的意见。
三、依从学生代表的表决结果
召开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宣读《年级一日常规管理细则的指导意见》,征求举意见各代表团讨论意见后,举手表决通过;公布宣传、执行团队提名名单,集体的讨论后举手表决通过。
四、依信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
执行团队轮岗值班在关键结点对各班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给予提醒,屡次发现问题的要求填写《手机使用指导单》并报班主任,由班主任结合常委会意见根据《指导意见》进行处理。
五、依循上级部门的政策精神
本学期学校出资统一购买了保险柜,专门用于集中存放学生手机。以班为单位,班主任委托专人于早自习收齐手机存放到保险柜,当天最后一节课前取回,下课后放给同学们,在校期间需要手机的学生可以跟班主任申请临时取回一段时间,学校也提供办公室电话供这样的学生使用。这个管理模式之所以可以执行,在于部分班主任们自发并坚持多年手机统一管理的实践基础,当时手机被存放在班主任办公柜中,如今时机成熟水到渠成罢了。
最近我们做的一项涉及328名高二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87%的学生非常赞同将手机上交班级统一管理;关于 “过度使用手机会带来哪些不好影响”这个问题,90.85%的学生选择损伤视力,59%的认为手机影响学业;77.74%的学生能够自己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长和场合,20.12%的学生在家人或者老师的监督下可以控制。
很多管理制度要及早出台、科学执行,更要长期坚持,要将新规养成旧规,旧规炼成传统,传统的力量是异常强大的,而后再将传统发扬成传承即文化,文化与教育是共通的,具有与教育同等的浸润作用。
适时、科学、专业的教育,辅以科学、完善、民主的管理体系,这是解开教育难题的关键。
作者简介: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滨海新区教育创新之星、滨海新区优秀班主任、滨海新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教育平台“情怀响螺湾”主持人、藏君名师工作室创始人。研究了“五个一管理模式”提出培养“有信念有理想,有主张有担当”的“四有”中学生,主张“教育要面向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