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与安乐 多难与兴邦
正常人都是趋于安乐,避于忧患。可优秀传统文化却警示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人生,也就是由忧患到安乐的生死循环。
有一种忧患,叫批评,经常处于批评中的人,是极易成熟长大的,因为生于忧患。有一种安乐,叫赞美,总是处于赞美中的人,是难以成熟长大的,因为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这或许就是有的国家,能在内外批评谩骂中,走向昌盛的原因;死于安乐——这或许也是有的国家,会在内外赞美称颂中,走向衰亡的理由。
事物都是讲究程度的,人类社会本身就是程度的结果,没有程度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对人类而言,安乐原本是好事,忧患原本是坏事。可任何事情又都是有底线的,超越了底线与程度的,无论是安乐还是忧患,都会导致悲剧的诞生。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
个人生活中的小挫折,确实能使人成长成熟,因为那是一种尝试,会从中积累和总结出可贵的个人体验。但是绝非任何忧患灾难,都会使人新生的,否则也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安乐、躲避忧患,而是相反,都去追求灾难、躲避安乐了。
对个人而言,只有那种适度的忧患,才可能会导致其新生与成长。于国家而言,任何程度的忧患与灾难,都只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不幸。德日的战后振兴,并非源于二战之灾;我们改革开放的崛起,也不是因为文革劫难。如果没有二战和文革,在和平环境中,理应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出自《左传》的成语“多难兴邦”,其意只是说国家遭灾时,有时反倒能激励国民,克服困难,使国家再强盛起来。这有鼓励之意,让人不要绝望。其实,并非所有灾难都能灭邦,也并非所有灾难都能兴邦。而且《左传》说的还是“邻国之难,不可虞也”,并非己国。如果一有灾难,就乐道于多难兴邦,这纯属精神病思维!
《左传》中“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中的“多”字,绝对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如果多难兴邦,那么世界多难时,也就是多难兴世界了,还担心什么?莫非全球冠灾还是好事儿了?现代哲理大家之言,也未必都是对的,古人之言怎么可能都正确。灾难兴邦的积极意义,就是认为事情总有例外,不要在灾难面前绝望,仅此而已!
批评的忧患,能助人健康成长;赞美的安乐,能促人腐朽糜烂。忧患使人警示,安乐使人麻醉。真实的批评,使人清醒;虚假的赞美,使人昏聩。批评是一种财富,只有理性的接受批评,才能处于不断完善的境地。
或许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谛。
2020/5/2 16.14初稿2020/5/3 9.55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