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丨基于跨界融合视角的海洋渔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
本文作者:康焱 张莹
康焱等学者在《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37卷第3期)上发表文章《基于跨界融合视角的海洋渔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文章认为,海洋渔业是我国的传统海洋产业,近年来面临渔业资源衰退、增产潜力有限的瓶颈,迫切需要调整生产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 加快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海洋渔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跨界融合的视角,探讨新业态的内涵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我国海洋渔业新业态的典型模式,以此寻求促进海洋渔业新业态培育的有效对策。
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带动海洋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我国传统海洋渔业增产潜力有限,亟须转变粗放型生产方式,发展新型高效渔业。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推动下,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日趋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并呈现出跨界融合的态势,衍生出休闲渔业、海洋牧场、互联网 海洋渔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着我国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关于跨界融合与新业态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部门出现固定化产业边界的模糊与消失的融合现象,部分学者深入分析了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经济效应等。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业态。杨彦锋、何师元、李良荣等分别研究了旅游业、金融业、传媒业等产业培育新业态的驱动要素、生成机制等。在海洋渔业领域,不少学者也开展了跨界融合与新业态培育的相关研究。董志文等基于产业融合视角,从资源、产品、技术、市场、企业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休闲渔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平瑛等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模型,研究了渔业经济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赵蕾等则分析了新型经营主体在推进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韩兴勇等、杨红生等分别针对海洋文化、海洋牧场等新业态进行了具体研究。总体来看,我国海洋渔业新业态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发展前景广阔。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缺乏对产业跨界融合与新业态培育的内在机理、实现路径的深层剖析。就海洋渔业而言,没有形成对海洋渔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过程和新业态培育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将思考新业态的形成机理,分析目前我国海洋渔业新业态的典型模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探寻海洋渔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新业态的内涵特征与形成机理
(一)新业态的内涵特征
业态的概念最初用来形容零售业的经营形态,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业态”一词逐渐应用于餐饮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装备制造业等不同的行业或产业层面。新业态的概念是在“业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相对于旧业态而言的,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摆脱了对传统生产资源的高度依赖,依靠技术、资本、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的组织形态。与传统业态相比,新业态主要表现为产品形态、经营方式、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更新与发展。
新业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多样化,由第三次技术革命引发的新业态跨越不同领域,促进了农业、制造业、零售业、旅游业、信息技术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不同行业及产业的革新;二是生态化,新业态依托不断发展的新兴技术,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桎梏,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经济发展潜力大,新业态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新业态的形成机理
科学技术是培育新业态的重要支撑。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能源开发等科学技术催生了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以海洋渔业为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促进了海洋渔业的转型升级和渔业企业的组织关系变革,形成“互联网 海洋渔业”的新模式。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培育起来的新业态,往往具有较大的发展动能,能够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场需求是新业态产生的强大动力。消费者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可以刺激新业态的产生,并加速新业态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等特征,以新型休闲渔业为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城市居民开始向往悠闲的生活方式,休闲渔业等海洋渔业与旅游业跨界融合而成的新业态应运而生,既满足了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跨界融合是新业态的实现方式。跨界融合并不是对产业或行业单纯地加以组合,而是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以市场融合为导向,对原有的生产过程、产品形态、组织管理等进行改造,实现产品融合。在跨界融合过程中,不同产业共享技术和市场基础,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创新和优化发展,并使市场结构在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动中不断趋于合理化,最终形成的新业态弥补了原有基础产业的弱势,吸取不同产业的优势,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海洋渔业新业态、新模式分析
海洋渔业是我国的基础性海洋产业。近年来,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培育和努力下,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一)“互联网 ”模式
“互联网 ”模式是目前海洋渔业领域应用较广泛的新业态之一。它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海洋渔业,促进海洋渔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海洋渔业,提升渔业信息化。
“互联网 ”与海洋渔业的跨界融合是相互作用的过程,海洋渔业依托“互联网 ”实现转型升级,互联网思维则依赖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实现落地。一方面,“互联网 ”不仅为海洋渔业信息化提供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更为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产品销售、用户体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互联网思维,创新发展途径。另一方面,“互联网 ”突破了传统产业的边界,并扩展到金融、零售、交通、媒体等领域,不断进行技术、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升级和完善。
“互联网 ”模式已经渗透到海洋渔业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在生产方面,物联网技术助力水产养殖精细化管理,通过视频监控、数据采集和传输,实现水产养殖的实时监测和可视化管理,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效率,也促进了渔业生产的科学化。在销售方面,海洋渔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海产品 B2B、B2C、跨境电商等新模式,大大拓宽了海产品的销售渠道。以“中国水产商务网”为例, 截至2016年已经有3000多家海洋渔业企业入驻,带动了当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在服务方面,海洋渔业云服务平台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为海洋渔业企业提供溯源服务,实现了渔船监管、渔业金融服务、海产品交易等功能,确保海产品产销全程可追溯,保障海产品质量安全。
总体来看,我国海洋渔业“互联网 ”模式发展空间广阔,未来可以增加互联网技术在天气观测、养殖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发展更加智能化的物联网水产养殖;针对我国广阔的海产品消费市场和移动电商的快速发展,重视互联网思维在渔民中的普及,拓宽海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完善物流、冷藏、保鲜等环节,促进互联网与海洋渔业的深度融合。
(二)“渔文化 ”模式
“渔文化 ”模式以海洋渔文化资源为基础,包括渔文化旅游业、影视业、艺术业以及涉海节庆活动等,是海洋渔业新业态的代表。发展“渔文化 ”模式,是繁荣海洋经济、传承海洋文化的重要途径。
“渔文化 ”模式的发展主要受文化资源、市场需求、地理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支撑,传统渔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条件。“渔文化 ”模式借助现代技术,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渔文化活动,使传统渔文化被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如设立海洋科技馆、渔村CI设计等,并引进先进的营销和管理理念,打造特色渔文化创意产业链,满足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使传统渔文化资本化,促进了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宁波市象山县作为国内唯一以海洋渔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发展“渔文化 ”模式的典型。象山县渔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包括石浦老街等建筑文化、开洋谢洋等习俗文化、渔家号子等艺术文化。以这些渔文化为内核,象山县建立了中国渔村、渔港古城等旅游景区,开展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等文化节庆活动,打造中国美院写生基地、中国渔业协会渔文化分会等科学研究基地,并延伸发展了象山影视城、文化创意园、主题酒店等一系列商业企业。自第三届开渔节举办以来,象山共吸引了超过40亿元的投资,实现了文化资本化,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象山在继承传统渔文化的同时,还注重对文化的进一步保护、创新,发挥传统渔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实现了象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渔文化 ”模式仍存在区域性渔文化资源流失、开发利用规模有限、文化宣传力度小等问题,制约了渔文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需继续发掘我国传统海洋渔文化资源,赋予其时代特征和内涵,打造中国特色海洋渔文化;培养新型复合人才,提高人员素质,促进知识、人才对海洋渔文化产业的正向作用;拓宽信息发布渠道,综合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多平台加大营销宣传力度;根据不同地方特色和海洋渔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渔文化产业,促进海洋渔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休闲渔业 ”模式
“休闲渔业 ”模式是我国发展较快的新业态之一,其典型代表为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渔业以海洋渔业资源、渔业设备、海洋空间、渔业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为基础,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隶属现代海洋渔业的范畴。目前,我国海洋休闲渔业存在多种模式,包括休闲养殖垂钓、观赏教育、休闲渔家乐等。
“休闲渔业 ”模式的产生得益于渔业经济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海洋渔业与旅游业跨界融合的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渔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传统渔业生产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为主,生产方式粗放,渔业转型升级亟须调整生产结构,寻求可持续、高附加值的生产方式。二是市场需求的推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走进乡野,体验闲适宁静的渔村生活,为转变传统渔业经营方式和开发休闲渔业提供了动力。三是政府的规划引导,政府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保障等手段对资源加以配置,引导渔业和旅游业、娱乐业、餐饮业的跨界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海洋休闲渔业起步较晚,但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发展较快。我国海岸线长达3.2万千米,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900余个,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旅游娱乐景观资源丰富,为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奠定了基础。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17年我国休闲渔业总产值764亿元,较2013年增长108.94%,发展潜力巨大。各地因地制宜,相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海洋休闲渔业活动。大连、烟台、舟山、厦门、汕头等地海上垂钓、捕鱼、海岛海景观光、潮间带采集等旅游观光项目逐渐兴起;秦皇岛、青岛、厦门、北海等地海洋馆、水族馆将科普教育和观赏娱乐融为一体;长海、舟山利用渔区、渔港建立“渔家乐”,使客人体验捕鱼、海钓、吃海鲜的渔民生活,将渔业餐饮、住宿、观光、娱乐有机结合。
目前,“休闲渔业 ”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游艇等休闲化、娱乐化的渔业设备较少,现有的渔船、渔具大多用于传统的渔业生产,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娱乐活动较少;此外,码头设施不健全,导致很多娱乐项目在空间上扩展幅度有限,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二是管理界限不清,由于海洋休闲渔业涉及渔业和旅游业,导致渔政和旅游部门职能有所重叠,管理混乱。因此,完善渔船、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休闲渔业发展方式,科学划分部门管理界限,是未来休闲渔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四)“海洋牧场”模式
海洋牧场是典型的海洋渔业和农牧业、旅游业跨界融合的海洋经济新业态,是利用现代技术,通过人工鱼礁建设或人工放流等多种手段,在一定海域内科学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的生态养殖渔场。
作为海洋经济领域的新业态,海洋牧场实现了海洋生态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气象学等多学科融合和生境营造技术、生物资源修复技术、资源管理技术等多技术融合,其生物承载力提升、生态模型构建与预测等技术将是今后海洋牧场建设需重点突破的领域。受过度捕捞和陆源污染等影响,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失衡、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牧场可以营造适宜的栖息生境,养护增殖渔业资源;规模化养殖合适的生物种类, 建立健康的近海生态系统;调控水体营养盐状况,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因此,建设海洋牧场,是我国“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海洋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沿海地区已建成从北到南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全国海洋牧场建设成效显著。黄渤海区是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主要海区,截至 2016年已建有148个海洋牧场,以增殖型和休闲型海洋牧场为主;东海区海洋牧场规模较小,以养护型和休闲型为主;南海区拥有独特的热带岛礁资源优势,主要为养护型海洋牧场,兼具休闲观光功能。以山东为例,全省重点海洋牧场建设区设有海洋观测站、观测网系统,至2018年底已建成39座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集管护、监测、安全、补给、旅游、环保功能于一体。依托海洋牧场建设,山东省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信息设备等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为2100亿元,居全国之首。
目前,我国海洋牧场存在规划科学性不足,部分地区增殖放流对象单一;海洋牧场建设技术缺乏标准化,技术体系构建亟待完善;海洋牧场管理信息化有待提升,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统筹陆域与海域生产空间,促进物联网、新能源、休闲渔业、生态旅游等与海洋牧场的进一步融合, 打造智慧海洋牧场,将是未来可重点关注的领域。
除了以上几种典型的海洋渔业新业态之外,还存在“渔光一体”、“物联网 海洋渔业”等新模式,它们均为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我国海洋渔业新业态培育对策建议
海洋渔业新业态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促进我国海洋渔业跨界融合和新业态的培育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
1.加大海洋渔业新业态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渔业监测设备、渔船、码头等基础条件,为海洋牧场、现代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加大新业态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力度,综合采用直接、间接补贴等多种方式,增强主体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重视科技专业人才培养,引导技术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重视海洋知识的传播和传统海洋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充分发挥海洋文化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针对部分海洋渔业新业态,海洋执法部门应在海域管理方面进行适度政策松绑,为新业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明晰渔政管理各部门职责,科学划分管理边界。跨界融合必然会涉及到政府管理部门职能的交叉, 同一问题可能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从而造成管理混乱和低效。因此,在结构框架上,应明确海洋与渔业局、旅游局、环保局、地方政府等各部门的基本职能、边缘职能和部门间的共享职能。涉及到部门共享职能的履行时,应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多部门协同处理事务能力,减少监管空白;在实际操作上,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畅通办事渠道,提升政务处理效率。
3.完善产业划分,建立海洋渔业新业态数据储备机制。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跨界融合,使传统的产业划分方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反映出新业态的经济增长情况和发展趋势。我国海洋渔业统计目前仍按照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对于渔业金融、渔业电商等体量较大的新业态划分不合理,由此造成的统计数据缺失,给政府宏观决策和产业经济研究带来一定难度。今后,可以借鉴关联方式分类法、增长率产业分类法等多种产业分类方法,综合反映各类渔业经济发展情况,建立新业态经济发展的数据储备机制,充实渔业经济增长数据库,为新业态和新模式研究提供良好的基本条件。
(二)企业层面
1.增强市场敏感度,及时发现市场需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层出不穷,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主体,需保持一定的市场敏感度,对跨界融合的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提高决策水平。为此,企业需明确自身核心竞争力、发展定位和竞争对手,制定适合市场和企业发展现实的目标、策略、发展路径等,以合理的规划引导企业长远发展;做好海洋渔业信息收集工作,建立企业信息网,对已有信息进行评估、筛选,识别重要、有效和关键信息,以指导企业决策工作;由以产品为导向转变为以顾客为导向,通过挖掘渔业营销数据、了解海产品消费者偏好、分析消费者行为,增加顾客价值,动态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2.提升技术水平,强化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自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 创新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和企业进步的不竭动力。提升海洋渔业企业创新能力,优化企业内部创新体系, 合理配置企业人力、物力资源,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支持;注重技术创新,打造企业内科技创新平台,以技术创新带动企业整体创新;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企业生产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实现平稳发展。
3.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首先,应吸纳更多专业型、知识型、复合型人才,使专业人才和海洋新技术在新业态培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传统产业与高科技的有机融合,同时注重知识传播、更新和管理,提高整个队伍的知识水平,以人才为支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另外,企业要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完善人才激励与考核机制,使员工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工作自主性和积极性,为新业态的培育提供人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