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甘霖《创造智慧》

所谓创造力,是能想出新方法、新点子、新思路来处理自己所面对的一切问题的能力。

非凡的成功离不开非凡的创造力。创造性无疑也是天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正如天才研究专家纳撒尼尔·赫什,在《天才与创造智慧》所述:"天才是创造,有才能的人是改造。"

拿破仑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哪里有创造,哪里就有天才存在" 。

创造既神秘也不神秘,吴甘霖先生研究创造天才所总结出的V型创造思维法,不仅一些著名科学家在荣获诺贝尔奖的过程中曾经有效使用,更是一种人人可以成为创造者的思维智慧。

创造智慧一:V型思维法探秘

创造智慧二、天才的创造心向

创造智慧三、"我就是最佳人选!"

创造智慧四、怎样理解"怀疑一切"

创造智慧五、创造的"四化"理论

创造智慧六、警惕"圣人-罪人综合症"

创造智慧一:V型思维法探秘

"V型思维"以前没有谁提及,是我通过对一系列天才进行研究后,总结出的全新概念。这是一种特别值得重视的创造性思维,不论进行科学发明,还是进行商业拓展,抑或解决其它重要问题,都具有很大价值。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就与这种思维有关。而更难得的是:这是一种人人都可成为创造者的思维法。

V型思维法可以用一个英文字母"V"和3 个箭头来表示。

这里有三个箭头:从左到右的第一个箭头,代表的是问题;从左上方到右下角的箭头,代表着问题的延伸以及它在当事人身上的消极影响--牢骚、抱怨,假如受这些情绪支配,必然就只有对事情放弃。"V"的底端,代表的是你终止了牢骚、抱怨,右边的箭头,代表不看到了这一问题所带来的机会,而开始积极的创造。

这一图形,非常传神地表达出V型思维的特点:变问题为机会。这是一种从消极向积极转折、并由此而导致新创造的思维。

有意思的是,在英文中,"V"是"胜利"一词"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而且人们也经常用"V"的手势,来表示胜利。以它作为这种思维的象征,作为最传神不过地表示了这种无惧困难、走向胜利的特点。

掌握"V型思维法",有如下几个关键:

(一) 在问题出现时,立即中止消极抱怨,开始积极拐弯

(二) 积极拐弯时,重点考虑:"是否能发掘更重要的价值?"

(三)"我卖出去的东西,是我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这正是V型思维法,最具魅力的地方。它直接导致最平常的人,如何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创造者。目前许多拥有广大市场的产品,如安全剃刀、创可贴等,都是普通人因此而创造的产物!

为何会有"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呢?是因为自己遇到了大的问题,巴不得立即买到这种产品,但是市场上并没有。于是自己便主动去发明、创造,于是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大市场。

这是V型思维法的一个生动例子:霍华德·海德很喜欢玩,其他各种游玩的方式都很喜欢,但怕滑雪。因为他在滑雪时,那种又长又笨重的滑板,使他摔了许多跤,于是他咬牙发誓:这一辈子再也不去滑雪了。

但就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心头一动:既然我喜欢滑雪,却因为滑板不理想,导致我要放弃这一很有意思的活动,为何我不可以改善一下滑板呢?像我这样的人一定很多,假如我能够发明出来,势必也很有市场。

于是,他花了几年的时间来进行这项发明,终于一举成功。不仅自己建立了海德滑板公司销售滑板,而且还转让专利。其中一家叫AMF的公司,购买他的专利后生意兴隆,又赠给他450万美元。

创造智慧二、天才的创造心向

创造性思维有别于一般思维。主要特点是:

(一)思维主体的能动性

(二)思维形式的反常性

(三)思维过程的辩证性

(四)思维空间的开放性

(五)思维成果的独创性。

五大特点都很重要,但排在第一的肯定是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即"创造心向"。所谓创造心向者,就是将意念主要投向创造。每个天才都是把创造视为自己生命的一种本质特征,甚至将创造化成了一种本能。

一次,一位先生问科学巨匠牛顿:"你是怎样才能够做出那么多的发现的呢?"

牛顿说:"是因为我总是盘算去发现。"

 创造智慧三、"我就是最佳人选!"

一个真正的创造者,总是有一种气派:不管自己原有的条件如何,不管在自己面前摆了多少比自己强的权威,当创意一旦出现,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创造的最佳人选,就会当仁不让。

换句话说,你能创造,只因为你自认为是一个创造者。

微处理器的发明为微电子学带来了革命。作为微处理器的发明者,马西安·泰德·霍夫讲过这样一番有意思的话:"发明的能力之一恐怕是你要自以为能够发明。我记忆所及的最有意义的经历之一,是遇到过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设想不一定比别人高明,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一股推动力去追求设想的实现。推动力看来却是比设想更重要。我想对于发明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创造智慧四、怎样理解"怀疑一切"

长期以来,人们对"怀疑一切"总是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把它与"虚无主义"等同起来,尤其是某些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们。但是假如当他们了解到:这句话实际是马克思本人最喜欢的格言时,便更茫然不知所措。

实际上,"怀疑一切"的确定含义就是:不仅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不仅怀疑对象,也包含对这种怀疑的怀疑。它不是停到怀疑本身为止,而是以实践等多方面的形式来去除最后的怀疑。

这就是一种向真理不断逼近的"怀疑观"-- 既不是屈服于别人,也不是屈服于自己,而是屈服于真理。

创造智慧五、创造的"四化"理论

(一) 创意客观化

已有的创意,哪怕再不完善,也要让它从内心走向客观。所以,有些科学家提出"用手去想",其实有着很深刻的内涵。

不妨听一听弗洛伊德对一位作者所作的劝导:"……写下来,写下来,用白纸黑字写下来 ……讲出来吧,写出来吧,让它变成一个东西--也就是脱离开你;让它单独存在吧……

(二) 创造"火花"系统化

许多人有创意的火花,但是,要么没把它看得重要,要么相信"将来"会做好,总而言之就是停留着不让它进行系统化。相反,成功的创造者们都是无一不具备很快将问题进行系统化处理的意识。因为在系统化的过程中,系统本身会赋予创意以生命。也唯有进行系统化,将事情当一个完整的事来处理,创意才会产生真正的价值。

(三)创意的档案化

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不放过点点滴滴,他们擅长建立各种创意档案。要么,建立"创意笔记本",将自己的点滴感悟记下,要么,以其他方式将值得自己关注的事"存盘"记忆。由于他们拥有这种"哪天会用得着"的意识,往往有那么一天,当时记录的点点滴滴果然就用得着。

(四)创造指标的量化

要把创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就要勇于以量化的方式,给自己加一些压力 。"在创造的问题上,人是油菜籽,要压一压才挤得出油来"。将创造指标量化,正是自行给自己以压力的方式。如爱迪生给自己和助手确定了提出新想法的定额 ,以此来保证创造力。他的个人定额是每10天一个小发明,每半年一项大发明。他一生创造了1000多项发明。

创造智慧六、警惕"圣人-罪人综合症"

这一症状的表现是:平时自视很高,有若圣人。但一遇挫折,或某方面觉得自己做得不理想,便把自己抨击得一无是处,仿佛罪人。这种症状,在某些有一定智力的人那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正如创造学家阿瑞提所指出:"智商特别高的人,往往容易压抑个人内在资源(创造潜能)。因为这种人的自我批评也太严格了,或者是他对于文化环境所必须提供给他的知识掌握得也太快了。"

有这种症状的人,最容易有完满病,也最不容易行动。就拿要写一篇文章来说,他很可能要坐半天,才有一个开头,但很快又对这一开头不满,于是进一步耽搁。与此相反,成功的创造者,既不把自己看得那么大,也不贪图"一口吃个胖子"或"毕其功于一域"。

要治好"圣人-罪人综合症",就必须崇尚"旅途哲学"--立即动手、边干边学、逐步提高的哲学。既不嫌开始时的幼稚和丑陋,也不怕有所反复,但绝对相信只要去干,便会逐步提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