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症状抓病机
为了达到精准辨证施治的目标,医圣张仲景提示我们“观其脉证,随证治之”,也就是说,通过脉证合参,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脉证合参,包含了脉和症状,即脉证和方证,临床当中,这两个方面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行。关于如何抓脉证,是我们仲景阴阳脉法培训班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里就加一个小插曲,谈一谈如何仅仅通过症状来认识病机,希望大家举一反三,逐步深入体会。
总体说,仅通过诊脉以外的临床症状来把握病机,有三个重要的方法,分别是:
1.从正邪交争的角度认识症状
2.分析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
3.发掘与病机联系最密切的症状
我们就以半夏泻心汤证为例来说明。
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相对我们学中医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方子,也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一张方子。
《伤寒论》“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的方药组成中,除了补虚的药物以外,既有干姜、半夏,是辛味的药。又有黄连、黄芩,是苦味的药。特别是干姜、半夏是偏温的,黄连、黄芩是苦寒的,有寒又有热,两类药配伍到一起,这到底是治热证的方子还是治寒证的方子呢?
这样的寒温并用的组方在后世方当中比较少见。我们后世一般补就是补,泻都是泻,像这种基本上看起来相反方向用药的方法是比较少,所以这个就不太容易理解。
半夏泻心汤治什么?半夏泻心汤证的代表症状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这方子我经常讲了,肠鸣之甚者肚子咕噜咕噜响,然后就拉肚子,就是“下利”。结合其他条文,我们总结为三个重点症状:上呕、中痞、下利,这是半夏心汤的方证。
下面我们就要同时用到上面提到的第二、第三个方法。
如果说半夏泻心汤的具体方证是什么,更具体的方证就是直接指向这张方病机的症状。这三个症状当中,我们尽量要找到一个直接和病机相关的症状,关系最密切的症状。
我们看呕、肠鸣、心下痞,这三个症状有什么内在联系?一个病人找我们看病,上面是呕吐,中间是痞满,下面是肠鸣拉肚子,这三个症状联系起来看,他们是什么关系?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是因为呕吐导致的肠鸣吗?有一个人吐得特别厉害,吐得都拉肚子去了,这可能吗?当然不是呕吐导致的肠鸣。
还是由于一个人拉得太厉害了,拉得都吐了,是由于拉肚子腹泻导致的呕吐吗?当然也不是,呕吐和下利都是表面现象。
在这三个症状中,最关键是“心下痞”这个症状,心下痞就能够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上呕和下利关联起来。
我们看一下原文,其实已经把这事说明白了。
《伤寒论》“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里的“痞”一方面是半夏泻心汤证的症状,另一方面,古人已经明示,这就是半夏泻心汤的病机,这里强调“此为痞”,是别有深意的。
其实大家看这里的说法是不是很特殊,既然说了但满不痛了,还为什么说“此为痞”?痞这个症状就是但满不痛,背后有哪些深意,《说文解字》中指出,“痞”的意思是腹内结滞而痛,“痞”字通“否”,也就是说半夏泻心汤证出现的“心下痞”,就是由于“否”导致的。
“否”是啥意思呢?
“否”的意思周易当中有解释,“天地阴阳上下不交,闭塞不通,是否卦”,否的原始含义就是这个意思。上面是火,下面是水,为什么出现上面是火,下面是水?这没道理啊!上下水火交通,不就不会出现所谓的上热下寒了吗?否的意思,闭塞不通,是由于中间闭塞不通了,所以出现上面是火,下面是水,这样的一些病症,是临床当中咱们常见的上热下寒。
最早我刚学习半夏泻心汤的时候,觉得没道理,又热又寒,到底是治热还是治寒,上面热,下面是寒,上下一中和不就好了吗?是由于“否”就是中间不通了,上面的火下不来,下面的水上不去,根本原因就是中间不通。如果中间通了,下面的水就能上去了,上面的火就能下来了,上面的火能下来,下面的水能上去,就是古人总结的泰卦。中间堵住了,所以天地不交,上面的火下不来,下面的水上不去,就是“否”,如果把中间的堵塞打开了,那么,上面的火就能下来,下面的水就能上去,“天地交”了,就是“泰”,就是“否极泰来”了,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这就明确了根本的原因。
半夏泻心汤的问题核心就是中间不通,中间通了,这些症状就好了,上热下寒就好了,所以半夏泻心汤解决的问题核心就是把中间给通了,通过辛味药和苦味药相配,把中间给它解开。
我们上午已经讲了,辛味药是往上发散的,苦味药是往下敛降的。两个药结合起来,同时作用于中焦,向相反的方向用力,就把中间这个扣给解开了,上面的热和下面的寒就转动起来了,这个时候就解决了。
因此最核心的症状就是心下痞,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症状,如果说这张方子有方证的话,就是心下痞是它的核心方证,也是和病机联系最密切的症状。
如果一个病人又呕、又肠鸣、又下利,是个半夏泻心汤症。经过一些治疗,病人不呕吐了,还有心下痞,病就没好。治完以后他不肠鸣了,还有心下痞,病也没好,唯独是心下痞好了,并且直接反映心下痞的脉也好了,病才是从根本上治好了。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开一个方子,病人吃了挺好,其实核心的问题没解决,脉也没改善,虽然是症状缓解,其实是没根治,甚至接着就是不好的问题就来了。
下面我们通过第一种方法,对这个方证以及治法进行更加深入的领会。
半夏泻心汤证中为什么出现呕吐和下利呢?这是因为,一个邪气结在中焦了,堵住了,所以出现最直接表现的“心下痞”,人体正气当然会发现这个邪气,并且要把这个邪气祛除。但是,人体正气发现这个邪气单纯通过向上升散的方式也不能祛除,单纯通过收敛降下的方向,也难以将这个邪气祛除,那该怎么办呢?就通过升散和敛降两个方向同时发力的方式来祛除邪气。
我们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判断呢?患者呕吐的症状,就是人体正气欲通过升散的方向将邪气向上祛除,但是限于人体正气自身祛邪能力的不足,所以,虽然出现了呕吐,但仍旧难以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与此同时,患者还有下利的症状,这就是人体正气欲通过敛降的方向把邪气排下去,但是限于自身祛邪能力的不足,虽然导致了下利的症状,但仍旧难以将邪气祛除出去。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呢?我们用药当然是帮助人体正气来祛除邪气,一方面顺着人体正气向上升散,所以用半夏、干姜。同时顺着人体正气向下敛降祛邪,所以用黄连、黄芩,相反方向的药物合力,把结在中焦的邪气“解开”,这就是古人记录的“解结”之法。
邪气为什么是留在中焦,而不是上焦、下焦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呀,就是因为这个患者前期的中焦就比较虚,所以邪气就爱往中焦去,现在邪气已经被解开祛除了,再用些补益的药物,把这个漏洞填补上,以后邪气就不容易停到这里了。
包括另外一张方真武汤,大家看真武汤是个治疗水气,真武汤也会出现咳嗽呕吐,中间出现腹痛,还会出现下利。
大家看一看真武汤和半夏泻心汤的治疗的方向也很相似,真武汤的水气是个弥散的水气,真武汤也是把邪气往上散又往下散,咳嗽、呕吐、下利。就是想把这个水气通过这种方式给它解开。咱们用真武汤也一样,里面有生姜发散,又有芍药敛降,既有阳药茯苓,又有向下作用的药,通过这样把水气又散又下给解开。通过症状来认识,我们就很清晰的认识到了它的病机。
临床当中,患者看病时,总爱说一堆症状,并且总是说起来没完没了,症状很多,如果把所有症状都作为同样权重,一股脑儿考虑,就特别容易把医生给绕进去,通过我刚才提示的三个方法,举一反三,我们就能够通过纷繁复杂的症状,分析出病机来。
当然,要做到诊断又快又准,医圣张仲景早就告诉我们了,“观其脉证”就可以,如果把症状结合上脉证,就更加清晰了。
线下热门课程
纯脉诊课程●限时优惠啦!
第五期“仲景阴阳脉法之脉法传承班”限时优惠截止时间4月12日,学习的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扰,繁忙的工作,暂时的舒适,希望这些不能阻碍你前行的脚步,再琐碎的时间都有价值,中医本源,大道至简,期待中医的发展有我们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