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学者应了解的历史渊源
洪式太极实用拳法㊣蔡全华2017-06-15阅读 713
太极拳的形成定非一人所为,中华文化几乎都是大众集体创造完善的,我研修洪式太极,对太极拳的历史不敢妄论,此文转自网络仅供参考,读者自行明辨是非!太极拳源流解谜——拳论篇李昌拳论与拳史息息相关。拳论的问题清晰,拳史也大致可明。所以,在前人的拳史研究中,对王宗岳旧谱、武氏拳谱、杨氏拳谱都有大量的钩沉和辨析,不惜笔墨心思,以期还原旧本原貌,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停留在猜想和理论阶段,殊难证实。令人欣喜的是,在2004年博爱唐村发掘出了《李氏拳谱》,使远早于王宗岳拳谱的资料浮出水面,这样,王宗岳拳谱已无需钩沉,太极拳早期拳谱的原始形式一下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啊,所有僻妄邪形窜益删改莫不现出原形,太极拳拳论的清晰之门豁然敞开。依据2003年发掘的纂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以及博爱县唐村千载寺的史料,太极拳于明末发祥于千载寺之太极宫,原名称“太极养生功”,前身是唐初李道子所创之“无极养生功”,创始人是陈王廷、李仲、李岩,创编基础是十三势拳、无极功、通背拳等。自李道子以来,无极功便在道门中传播,明朝以后分别在唐村李氏和陈家沟陈氏宗族中流传,两处历代以来名手辈出,从陈长兴、陈清萍以后,有了杨禄禅、武禹襄将之发扬光大,成为了近代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由此,太极拳的起源问题空前的明晰,太极拳各支派的源流问题也终告清楚,数百年来争论尘埃落定,太极拳的天空一扫阴霾,一时间天高气爽,艳阳高照,畅快无比。随着太极拳发源和源流的清晰,太极拳史上的诸多疑问也得以迎刃而解,一些误解和拳史研究中的误区终于得以解迷。由于史料的不足,太极拳经典拳论的作者和年代无法确定,导致了拳史研究中很多前后难圆的矛盾,而根据博爱的最新资料,前人的研究中出现的谬误都可以得到纠正,再看太极拳的形成以及其发展的历程和拳术理论框架的构建轨迹,莫不高屋建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李氏家谱》的第7目辑录了部分拳论——《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养生功谱》,这些篇目记录了李氏家族在无极功、太极拳方面的贡献和建树,这三篇文献明确表现了太极拳的发展历程——无极功——十三势——太极拳,每一时期都有相应的论著。惜乎家谱的后五六页被毁,《十三势行功歌》仅存前半页,《太极拳养生功谱》无存,但万幸的是,在唐村还找到了几本清代遗留的老拳谱,对于太极拳史上的各拳论都有准确的记载,这对于今日我们认识太极拳理论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最原始的证据。 在唐村发现的《李氏拳谱》包含:《无极养生拳论》(无极养生功者,人未练之先)、《十三势行功歌》(十三总势莫轻视)、《长拳者一名十三势(十三势释名)》(长拳者如长江大海)、《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段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二段先在心后在身)、《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打手歌》( 捋挤按须认真)、《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等,另有乾隆年间抄本的《春秋刀谱》和《十三势拳谱》。《无极养生拳论》是李氏八世李春茂作于大明万历庚寅年(1590年),对无极养生功有感而发,同年又作《十三势行功歌》对十三势拳作了纲领性总结,大明崇祯壬申年(1632年)又作《十三势(草)论》对十三势拳作解说,其子李仲(1598年-1689年)历经战祸,远走浙江传拳为生,对十三势理论又加发挥,作《十三势行功心解》等文。李春茂所习练为十三势拳,斯时太极拳尚未形成,李春茂的作品是十三势拳时期的经典之作,李仲对于十三势的理论又加以补充,这些文章后来都成为太极拳的精典拳论,被后世拳术修炼家所推重。李仲有五子,皆为太极拳高手,及至李仲之重孙李鹤林(1716年-1808年),在村中开有讲武堂,名声远扬。李鹤林专业教武,约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作《太极拳论》、《打手歌》、《打手要言》等著作,对拳术理论又有发展,至此,现代太极拳的理论框架基本完满形成。完善的拳术理论奠定了日后太极拳风靡于世的基础,唐村李氏几代人完成了一大创举,贡献无可比拟。从无极功到十三势再到太极拳,李氏拳谱中的拳论明显的表明了这一发展趋势,拳术与拳论的形成轨迹一致。《春秋刀谱》原刻在千载寺内关圣殿前春秋亭前的春秋碑上,李鹤林的父亲李如椿(1679年-?)将之抄录下来,现存的《李氏拳谱》中明确标明“千载寺关圣殿碑录如椿抄”。这套春秋大刀正是古时候千载寺僧道所演练的春秋刀法,千载寺门第的许多传人都曾习之。据唐村老人讲,这块春秋碑在1957年兴修水利时被作为础基垒在水打磨下。《十三势拳谱》和当今杨式太极拳几乎完全相同,可知当年杨禄禅从陈长兴学到的正是十三势拳,严格来说十三势拳是太极拳的前身,不是太极拳,而今天我们把他们统一叫做太极拳。由千载寺以及唐村家谱的资料可知,太极拳源于无极功,无极功源出千载寺,为唐朝李道子所始创,太极拳的发源与武当山无关,亦和张三丰无涉,这与历史上对张三丰的记载只字不提太极拳或武术之事是相应的。由博爱唐村的资料可知,王宗岳是唐村李氏十二世李鹤林的弟子,本来和张三丰是毫无瓜葛的,但之前人们并不能得知王宗岳的身世,因为无所知,所以给后人的附会带来了便利。张三丰的身世同样也是一个悬案,所以相关附会也多不胜举。可以说,所有把王宗岳和张三丰强拉在一起的说法都是附会,都是后来人的臆断和添加,可以判伪无疑。唐豪先生曾在北平某厂肆得到一本《阴符枪谱》和《太极拳谱》的合抄本,因为其中有春秋刀残谱,唐豪由此认为王宗岳学艺于陈家沟,同样的史料,徐震又认为陈家沟学艺于王宗岳,“王宗岳之谜”真真令人彷徨于无地也!历史是不承认推测的,真相要靠证据来表明,西方有句名言:“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唐、徐二君都是“善于推求”者矣,但在我们知道了历史的真相后也不免哑然失笑了。厂本太极拳谱上有“先师武当山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字样(见唐豪《王宗岳考》附厂本残谱),且厂本拳谱和杨氏拳谱同,可见,厂本原来也不过是后人的抄本罢了,绝非是王宗岳手定。我们知道,原本王宗岳抄本太极拳谱远远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么少,盖武氏交给杨氏的抄本尚是武禹襄的删节本也,厂本无疑是杨氏之后的形制,所以厂本也是杨氏谱的抄本。张三丰是明朝政府刻画出来的一位仙道隐士的形象,明朝五代皇帝对张三丰的造势使张三丰声名远扬,成为隐仙式神秘人物。清末太极拳传播之初并没有附会张三丰,陈沟旧谱、杨氏旧谱、王宗岳旧谱、武氏旧谱都表明了这一点。在太极拳广泛传播以后就附会成了张三丰仙道所传,亦攀附名士自抬身价耳。此风大约从吴鉴泉、杨澄甫始。在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自序》中,杨自称小时闻其祖父说:“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这一说法将清初黄宗羲所说的内家拳祖师张三峰认为太极拳创始者,并将王宗岳混同于王宗,肯定是拼凑无疑,尤其是,王宗岳本是无名之辈,杨氏自从武禹襄那里方闻其名,不可能知道王宗岳的师承,武禹襄也不曾知道王之师承,况且张三峰传王宗岳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杨禄禅有明确的师承,这些必非杨禄禅所说,定是杨澄甫自编。杨书还有《张真人传》加强其伪说,但此文明显采自《明史·张三丰传》,明史中说张三丰是金元人,亦并非北宋张三峰也。然而,杨澄甫此说的影响力却极其广泛,散布了极其荒谬的信息。
中国孔子基金会第906号【孔子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