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的三大人生哲理,你知道吗?

山水画在中国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先们行遍名山大川,在真山真水中寻求作画中极致的精神韵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蕴含在山水画中的规律与人生哲理。

人生,如沧海一粟

苏轼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自古以来,人们就敬畏自然、崇尚天地。

在历史长河面前,在一望无垠的广袤天地面前,在怀揣梦想的山河面前,人像沧海一粟,这在古画中也有体现。

比如:置身于千年前的山河,或寄情于清风明月,或泛舟江边,举杯嘱客或月下独酌,古代的吃货们,更将美食纪录在诗与画里,好不惬意!

画家用浑厚灵动的笔墨,营造了极具感染引发共鸣的氛围,把那时的山水、情感装进画里。

在古画中千年不朽的山水,航行了千年的扁舟,经历了历史的洗礼,留下了岁月的芬芳,沉淀的静美。

留白,做人不能太满

书画留白,意境益显雄浑、内涵更为深邃;
山河有留白,天地愈显浩然、山川愈加伟岸;
人生有留白,人生的天地便会更宽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留白是山水画不可或缺的技巧,把岁月、山河、美好画在纸或绢上,给予恰到好处的留白,装载着无限阅历与经典,在无数的岁月里,静静的欣赏,感受,积淀......
一张一弛,文武有道。生活也需要留白。
这是一种淡然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为人处世的方式。

做人如山,做事似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人的思想境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人的胸襟气量;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是人的坚定步伐 。
国画里的山,通常画的极为险峻、巍峨、绵长,寓意“背有靠山”。
上善若水,水的适应性很强,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
水利万物而不争,像水一样谦卑的做人,在低调中修炼自己,进可攻、退可守,遇事总能选择最好的应对方式。

山无言,敦厚可靠,刚毅无畏。

水无语,滋生万物,通变无争。

以山水为师,才能体悟人生无上心境。

亚圣艺术

畅享艺术品位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