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沈阳之清柳条边---沈阳地区新民段
沈阳境内的柳条边属分布在辽河流域的“旧边”,其始建时间可早至清崇德三年(1638),建成不晚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经考古调查,柳条边沈阳段有法库门和彰武台门两座边门。 柳条边沈阳段位于新民市姚堡乡、周坨子乡、于家窝棚乡与彰武交界处。
新民市境内柳条边全长33公里,西部起绕阳河东岸兵马路—崔庄屯—九间房—罗西甸子—赵坨子—穿过柳河—大四台子—邵那窝堡—侯家围子—过养西牧河—坟围子村进入法库县内。
新民市段柳条边设置就地取材,用黄沙土堆筑。大部分为沙丘地带,因风沙较大,河流亦多,在修筑柳条边的高、宽和取材方面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境内柳条边有的地段较好,能看出清柳条边的痕迹,柳条边地势较高,两侧地势很低便于巡视。
东六家子镇与新民市于家乡交界处的养息牧河 1645年将彰武确立为皇家牧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钦定为“三陵”即永陵、东(福)陵、北(昭)陵的牧养地,彰武境内有一条养息牧河,称为“养息牧牧场”。专为“三陵”提供祭祀用品,为朝廷提供贡品。有4位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曾先后10余次到养息牧、柳条边东巡或狩猎。
养息牧河上的小桥叫彰武台门桥
沈阳清柳条边遗址:新民于家乡侯家围子村北 有一道半里长东西走向土堤,长着古老的柳树。
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柳条边遗址共有三处,其中沈阳柳条边遗址所在地为新民市姚堡乡、周坨子乡、于家窝棚乡。遗迹清晰,遗址底宽3米---15米、顶宽2米--5米、残高1米--5米。 198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第一段以侯家围子村北养息牧河与柳条边交汇处的西岸为基点,向西200米的边墙两侧墙基外30米以内。
柳条边是掘壕于外,筑堤于内,堆成土堤,上插柳条的封禁界线,又称盛京边墙、柳墙等。 是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龙兴重地”,防止满族汉化,保持“国语骑射”之风而修筑的一道“藩篱”。
位于侯家围子村北的边墙残高8米,该地处于养息牧河的转湾处,距河较近,为防止河水泛滥,修的高宽坚固,据当地人讲这是边口,是后来人为挖开还是原来的不得而知。
清代柳条边目的是为了保护清朝发祥地不受百姓破坏,没有对外军事目的,迹象表明清代柳条边在修筑时利用了燕秦汉时期古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