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企业为何遍地都是分公司?

分公司模式既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企业高管们野心的体现,但在落到实处时常常背离了制定者的初衷。
计成(ID:jicheng-0102)原创
作者 | 张帆
编辑 | 肖琪玲

几天前,华阳国际宣布武汉公司开业,整体规模近百人。

华阳集团创始人储倩和董事长兼总裁唐崇武都是湖北人,他们把这次分公司落地武汉称为“回汉”。

在更早之前,华阳就在除深圳总部之外的长沙、上海、广西、江西等十多个省、市成立了区域公司或城市公司。

同样的,行业内其他头部民营设计企业也都在过去十几年中先后在全国不同地区加码分公司。

2008年,成都基准方中启动全国化发展战略,先后在重庆、西安、北京、昆明、上海、武汉、郑州、南宁、兰州、贵阳、合肥、济南、长沙、太原等21个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子公司。

上海天华则从2001年开始设立外地子公司,最早的尝试是北京和深圳,到2017年前后已在全国十三座城市拥有二十多家全资子公司。

除此之外,CCDI、上海柏涛等一大批设计公司都不约而同的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完成全国战略布局。

设计行业重人力、轻供应链,明显不是仅靠区域布局就能实现壁垒的产业,为什么设分公司会成为头部公司的集体选择呢?

一位外资事务所高层在接受「计成」采访时曾做过分析:国内很多设计公司正在成为“设计工厂”,比起设计质感和设计语言,他们更在乎发展规模和速度。像KPF、GMP这类国际事务所,整体规模发展至500+人用了几十年,而国内很多设计单位也许只需要数年时间就能在员工数量上突破千人大关。

“其实两者完全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前者走精品化路线,注重口碑和质量,所承接的项目以公建为主;而后者注重效率,主打住宅项目,被高周转的房地产模式所影响,几乎让设计师变成了产业工人。”

为了提高效率、提升增速,高周转被看作是公司战无不胜的法宝。而开分公司、大量的人员扩张、模式复制往往是实现高周转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之一。

于他们而言,设分公司确实有很多必然因素在推动:

1. 抢占市场,实现赢家通吃

设计行业受房地产影响,竞争日益激烈。除了来自业内的竞争,还要面临下游的虎视眈眈。

2019年12月,住建部和发改委联合发文,鼓励设计单位申请取得施工资质,施工单位申请取得工程设计资质。

这一举措,为施工单位进入设计领域开了一扇准入通道,行业内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而住宅市场本身没有太高的设计门槛,最后比拼的还是效率和规模,在未来高度集中化可能是难以避免的趋势。

所以你能明显看到,头部设计公司在规模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立的分公司越来越多,团队规模也越来越巨大。

2. 设计公司无路可走

设计公司的发展,面临着精品化还是规模化的选择。

前者太难走,既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撑,还要有资深的行业大牛做后盾,精品化路线要求太高,需要大量的时间培养企业的品牌效应,一般周期十分漫长,也是少有人选择的道路。

而规模化发展则难以形成企业护城河和壁垒,在某一个区域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很容易触及瓶颈,要想继续做大,可继续选择的路径并不多。

要么纵向往上下游延伸,做跨行业的业务,要么横向复制在有限的市场里抢占更多的份额。

很显然,对设计公司而言,往上下游做跨界业务所需要的资本和实力过于苛刻,不适合90%的公司。如果在触及瓶颈之后还想继续发展,设分公司几乎是唯一的路径和选择。

3. 承接业务更方便

在不同城市驻点也确实更方便企业处理当地业务,在不同城市拓展业务,尤其在项目把控、政府关系、规范适应等层面。

另一方面,一座城市里设计人才是固定的,在不同区域开公司也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挖掘人才。而设计行业本身就是靠人力驱动的行业,能否在人才和客户上取胜决定了企业发展的上线。

在很多公司,分公司模式承载着企业营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上海某设计巨头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曾在采访中透露:我们制定的发展目标是成立十年的子公司,要么在当地做到前三名,要么做到2亿元产值,二选一。

“对于子公司,我们主要是采用战略管控的模式,也就是总公司与各子公司总经理一道制定战略目标,提出愿景和发展方向。”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由于数量突增、空间距离的隔离,大多数设计公司对分公司的掌控难以达到总部的同等程度,因此出问题的频率也相对较高。

随便到知乎、豆瓣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往往分公司的吐槽声远大于总部。

另一方面,市场的多样性,让业内出现了直营、投资、加盟、甚至挂靠等多种经营模式,但他们却都对外宣称是某大公司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对普通的设计师而言,极难区分。

经营模式的混乱也导致这些分公司质量良莠不齐,让人望而却步。有网友就曾爆料,在武汉入职了一家自称有甲级资质的民营设计公司。面试时向求职者介绍是某大院的子公司,入职后才发现两者几乎没有太多关系,只是共用一个资质。

同时也有知乎网友摸索出一套辨别真假分公司的方法:

分院不一定就是真的分公司,分公司不一定就是挂靠,主要还是靠观察。

观察面试者是不是老板、旁边有无人事部的成员、是否直接说明是挂靠还是直属,有无炫耀自身的资格(如一级注册建筑师)等。

总体而言,分公司模式既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企业高管们野心的体现,但在落到实处时常常背离了制定者的初衷。

如果你是求职者,会选择新开张的分公司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