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顺德府城修建
明万历前的府城
我们认识邢台古城历史大多是来源于明代的地方志书记载。
当前,我们可以读到的明代志书有成化版《顺德府志》嘉靖版《顺德志》和万历版《顺德志》等。
元代中统二年(1262)改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又升顺德路。据万历版《顺德府志》记载:“明洪武元年改顺德府,属北平布政司,永乐元年直隶京师,领九县(邢台、沙河、南和、平乡、广宗、唐山、内丘、巨鹿、任县)。”
顺德府治在今天的襄都区旧城。邢台明代旧城的规模,嘉靖版《顺德志》记载:“城池,顺德府城,方九里三十步,高三丈,厚二丈。”万历版《顺德府志》记载相同。
里,为长度单位,《大戴礼记》:“三百步为里”, 《度地论》说:“三百弓为一里”。历代的里长度略有变化,周代制度六尺为步,里是一百八十丈:唐以后五尺为步。
步也是长度单位,明代时1步=5尺=155.5厘米,1里=180丈=559.8米。
从以上我们可以换算出“九里三十步”等于今天的长度,即邢台旧城围5504.7米。
顺德古城的修建历史
关于邢台旧城的历史,嘉靖版《顺德志》记载:“隋图经谓,石勒所筑。号建平大城,沈存中云,郭进筑邢州城,厚六丈,俗呼为卧牛城,今城西南有拴牛石,东北有牛尾河,乃其迹也。壕深丈许,阔五丈许,西北引达活泉注之,旧水穿流城中,有板石二桥,今水不通。桥亦无存者。成化初郡守京山黎永明建庙学,议复浚之引经泮桥,未及举而去,人咸惜之。”“城四门,旧止二重,天顺四年,郡守济宁杨浩各增瓮城二重,起层楼其上,东曰朝阳,西曰阜安,南曰通远,北曰拱辰。成化二十一年,郡守宝鸡林恭复筑堞,起楼四角并箭楼其逻铺,以石甃桥,东曰弘济,西曰挹秀,南曰来薰,北曰承恩。嘉靖元年,郡守弘农王言重修。嘉靖三年,通判袁咨因城河阔而浅,乃以余土筑堤,于中分为二河始深而险,环植柳万余株。”
由上可知,邢台旧城池的建设,以后赵石勒所筑的建平大城为基础。经过宋代的郭进建设后,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了,即城围九里三十步。建平大城是石勒据襄国时期的都城,九里应为都城的里数。从地方志书的记载来分析,邢台旧城的城池尺度自后赵至明代初期没有进行变动。在天顺四年(1460)、成化初年(1465)、成化二十一年(1485)、嘉靖元年(1522)、嘉靖三年(1524)分别进行了文庙、城墙、城壕、绿化等建设工作。
尤其是在1460年,即天顺四年,这是地方志书中第一次记载明代对邢台旧城的修建过程。在此次建设中,山东济宁人,顺德府知府杨浩在之前城池的基础上,“城四门,旧止二重,”增建了瓮城二重,并在四个瓮城的上面修建了城楼,命名东城门为朝阳门,西城门为阜安门,南城门为通远门,北城门为拱辰门。
1485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陕西宝鸡人林恭出任顺德府知府,在天顺年的修建的基础上再次对城市进行建设,增建了城池四隅的角楼,箭楼和逻铺,并在四门“以石甃桥”,建设了弘济桥、挹秀桥、来薰桥、承恩桥。
嘉靖三年(1524),顺德府通判对城池的护城河进行了改造工程,将原来宽阔的河道一分为二,筑堤使河“始深而险”,并且在城池周边种植柳树上万株。
王守诚与顺德府
王守诚,河南嵩县人,字时化,号环伊,世称“周南太史”。明隆庆辛未(1571)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顺德府知府、大名道副使、山西提督学正。王守诚以儒学起家,博览群书,在刑礼二部任职,为官清直;在地方行政深得民心,屡有建树。
万历十年(1582),王守诚出任顺德府知府。据《城顺德府纪事始末碑》记载,当时顺德府闹灾荒,百姓靠乞讨度日。王守诚看到这一情况,叹道:“官仓放粮数量有限,怎样才能使顺德九邑数十万人活命?”最终,他决定采取救饥与兴役统筹的办法,以工代赈,聚民筑城。消息发布后,顺德城下很快聚集了数万人。
根据筑城的需要,王守诚派人选拔劳工,由专人管理,在工地上搭起锅灶,提供食宿。对于生病的百姓,官方提供医药,使其活命。此次修建的城池雄峙百尺,为畿辅诸郡之冠。
在任顺德府知府五年中,王守诚还兴修水利、凿渠灌田、扶弱锄奸、倡明教化,使顺德民风大为好转。万历皇帝专门发诰命,称赞他“擢守郡符,寄之司牧,而尔敷政有体,持操弥贞,使僚属承风,士民颂德,朕甚嘉之”。意思是,王守诚出任顺德府知府,为政深得民心,当地官民一致称赞,皇帝也很高兴。
顺德城的百姓们感激王守诚的恩德,为其建立生祠。
邢台旧城的城墙,在明代之前是为夯土筑建的城墙。王守诚出守顺德后,对邢台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这一次的修城工程可以说是在明清两代邢台建城史上是空前的。
第一,对过去的夯土城墙进行了“始易砖石”。用条石筑建基础,使“石基高丈”,城墙的包砖“砖面三复,厚入七进,高二丈,五尺厚,五丈有奇。”
第二 ,将原来的“方九里三十步”的城池进行扩筑,城池周长尺度变成了“十三里二十丈”,比过去的城池长度增加了四里有余,扩大了城池规模。
第三,“又于四隅四门共添马道五。”改题南门为率宾门,取合九省而北达京师之义。东门为望齐门,以齐有城邢之功。西门为归安门,以邢西有仪夷之迁。北门为鸳水门,以鸳水河在北而为名。
第四,对城壕再次进行加深,“浚隍视昔更深且阔”,于堤上筑墙以防伐,再次植种柳树数千株。
王祖嫡(1531-1591),字胤昌,别号师竹。山东德州人,河南信阳卫官籍,明代文学家。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国子监司业,曾奏请恢复建文处号。万历十六年(1588)进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纂修玉牒。以其妻病故,辞官归里。工于诗文,勤于著述。著有《师竹堂集》等。
万历十二年,顺德府城告竣,时任翰林院检讨的王祖嫡为此次修城撰写了《顺德府修城记》碑文,此碑立于邢台旧城南城门内,火神庙对面刘应节祠堂一侧。在这篇碑文中,王祖嫡写道:“顺德古邢国,商祖乙所迁之邦。汉巨鹿常山地,广衍平旷为百战之场,太行蜿蜒适居断麓,可据以守而城堞高坚。隋图经谓石勒所筑,号建平大城,沈存中谓郭进筑邢州,厚六丈,呼卧牛城,则是地为古今雄镇尚矣。”
碑文详细阐述了古城的历史由来及城池的规模,以及城池修建的历史等等。同时将王守诚来邢台后,修建城池的起始过程。“始于万历十年正月,迄于次年四月。”所修城池“周围十三里有奇,以高计者三丈有奇,以阔计者五丈有奇。楼橹峻丽,雉堞崇严,敌台警铺棋布鳞次,父老惊诧,畿内六郡莫之或逾也。”以使观者无不赞叹说:“凭堞纵眺,太行诸峰争奇竞秀翠流,几席四望则遗垒残镞,磷火黯黯俯窥则陡类削铁,坚不容锥而深池环抱,势拟天堑。壮哉!金汤何论六郡,予足迹几半天下,仅见都城与是耳。”文中说顺德府城墙很壮观,其畿内六郡城墙也无法与顺德城相比,叹说:我足迹几半天下,“仅见都城与是耳”。所谓的六郡是指“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等。为此今人说,顺德府城是畿内第一城。
顺德府城的相关建设
在明代城市建设中,不仅扩大了城市规模,还对城市内的建筑进行增建。如顺德府衙、清风楼、谯楼、柳溪亭、文庙、武庙、城隍庙、普济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