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村落文化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黑龙港流域南运河西岸,东与山东省武城、夏津两县隔河相望西与威县交界北与故城县、南宫市为邻南与临西县毗连。清河县域经济发达,号称“中国羊绒之都”,是邢台市的副中心城市,被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扩权县和重点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清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张姓的起源地。被国家授予“中国张姓文化之乡”的称号。清河历史悠久,传为黄帝之子的“青阳”之地。县域内有6镇(葛仙庄镇、连庄镇、油坊镇、谢炉镇、王官庄镇、坝营镇)和一个办事处(桥东办事处),计有322个行政村。

据清河旧志、家谱及口碑资料:清河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张氏起源于青阳。宋代之前,这里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人口多而姓氏杂,历史上有诸多姓氏大族。

清河县村落的形成与历史同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天下张姓始于清河,清河,古称青河,是古黄河的分支,根据《水经注》记载,它源起河南北部,流经今河北威县,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则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远在上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先祖在此活动,在今清河境内有鲧堤,《太平寰宇记》记载:“鲧堤,在县(清河县城)西三十里,自宗城县界来,是鲧治水时筑。”太行山东麓地区是人类文明最发达的地区,邢台区域是先商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隆尧有尧山,传为尧舜禅让的地方,南宫有紫微山,传说这里是尧儿子丹朱的墓葬。而与此传说的同时,张氏始祖挥公,“乃轩辕黄帝第五子,为三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正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在这块土地上活动,后世这里成为张氏的郡望之地,天下张氏出清河,清河望出清河堂。至今,张姓仍是清河及河北地区的第一大姓。根据调查,清河张姓在明朝以前的土民涉及清河6个乡、12个村庄,而在明清又迁入清河的则涉及全县20个乡镇、150个村庄,即占全县一半村庄。以张冠名的村庄很多,有西张宽、东张宽、张吕坡、东张古、西张古、张二庄、张豆坞、张武庄、张井、张村、张屯、张宋庄、张广庄、张家铺、张家村、东张庄、西张庄、张王仙等。

清代《清河县志》记载,清河县分三关路,计有336村,其中东路116村,南路110村,西路110村。由此看来,在清代时清河县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清河县发展与其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这里自古是南北东西水路的重要节点,隋唐大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都从这里经过,所以这里又是华北与南方由旱路转水路的一个重要码头。隋唐时期,在清河境内设置“天下北库”,成为当时的国家重要的物资基地。

油坊村位于清河县城东南,京杭大运河西岸,是今油坊镇政府所在地,现有人口6000多人,姓氏78个。元代,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油坊村一带水运日渐发达,至明初该地已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漕运码头。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山东省寿光县王充德看准这块方风水宝地,携妻带子来此定居,以开设油坊打油为生,先后又有山东即墨李姓、日照刘姓等人口迁徙到此,他们依靠该地的交通优势,建货栈、开车马客店、办茶馆、经营饭铺,使这里更加繁荣,形成村落。由于王充德第一个在此居住并开设了油坊,众人就将此地冠以“油坊”为村名。至明朝中叶,形成了一条顺河三里长的大街。当时,船如织梭,人如潮涌,油坊村已成为冀东南著名重镇,人口超过2000人,姓氏百余个。有各种货栈,店铺200多家,其中有益庆和盐店、聚源砟炭行、协记烟铺、同泰昌当铺、茂芳茶馆等多家老字号,有山西人创办的“山西会馆”,码头旁边还建有崇兴寺。油坊古村商贸繁荣,设一六集日、以及三月初六、四月初六、九月二十六三个古农贸会。每逢集会,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交易异常繁忙。1949年前后,油坊村有“清河小上海”之称。

油坊村东侧的运河码头,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是京杭大运河西岸的重要码头,与山东省夏津县隔河相望。码头用青砖垒砌,辅以干砌石、浆砌石以及少量红砖,挑台处或铺青石或用青砖垒砌,有煤炭码头、粮食码头、盐品码头、百货果品码头、渡口码头等。油坊码头漕运发展起来后,南达洛阳及江淮,西到长安,北通幽燕。据史书记载,明代至民国初年,油坊码头白天桅杆不绝,夜间渔火闪烁,运输十分繁忙。“御河远帆”为清河古八景之一,描述的正是当时大运河繁忙的运输景象。清代刘步岭作诗:“来许天涯去逐波,锦帆远挂势如何。黄龙不住催风紧,画鷁还从夕照拖。直放三江冲浩渺,斜连九冢影婆娑。顺流拨点朝宗处,一叶扁舟驾御河。”因油坊地理位置特殊,明代宣德初年设立“油坊河防厅”,清代设“县丞衙署大堂”。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在运河两岸多处设卡,油坊码头漕运时常遭到日军敲诈勒索,另加河道状况不佳,漕运日渐萧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漕运得到恢复和发展,船只多为木帆船,载重量小,靠张帆、拉纤、撑蒿、摇撸的方式行驶,日运量达1000余吨,日过往船只百余只。六七十年代,常因河道断流而停运。1980年后,漕运彻底断航。2012年,油坊码头作为大运河河北段中仅存的一处砖砌码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大运河(清河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之一。

大堤村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属王官庄镇,原名鲧堤村,建于宋代,因夏禹时期,禹之父鲧在此治水,筑建堤坝而得名。据民国23年《清河县志》记载:原址在今村北,宋末元初被水冲毁,迁今址,改名大堤村。现有耕地6300余亩,人口3560人,有78个姓氏,以赵、王姓为主,村民以农业为主。

关于鲧治水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在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成灾,人间大劫,鲧身为天神,看到民间百姓所受的疾苦,便偷偷把天帝的“息壤”私自带上来到这里治水,“息壤”是个神奇的宝贝,使用一点,遇水就可无限增大,化作漫长防水堤坝,治水几近完成时,天帝发现了鲧的私自行为,派人杀死鲧,收回剩余的息壤,治水也就半途而废了。

鲧忧愤地对天长叹:死了也要化作治水的龙,继续治水。鲧死后,从他的胸膛里飞出一条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三过家门而不入”,并采用更加灵活的疏导方法,终于治服了洪水灾害。后人为了纪念因治水牺牲的鲧,把此段大堤取名叫鲧堤。据记载,清河境内保存下来的鲧堤,“堤阔三丈有奇,高二丈有奇。”经千百年风雨侵蚀,现如今鲧堤遗址最宽处有十米,残高二米许。鲧堤长跨临西、清河、威县三县,在清河境内就有四公里多。历代文人曾写诗赞咏鲧堤的壮观景色,其中清人杨一峰的“鲧堤夜雨”传颂至今:“东郡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余家。贤守车才下,疲人意已纾,行闻歌五袴,京廪满郊墟。”后来“鲧堤夜雨”成为是清河古八景之一。

冢子村位于清河县城东南15公里,属坝营镇。村西有高大圆形土丘一座,俗名冢子,是故村名冢子村。现有人口840人,5个姓氏,以宗姓为主。耕地1800余亩,村民以农业为主。

在清河境内有许多汉代墓葬。史料记载,后汉清河孝王刘庆(死后谥号孝德皇)及其爱姬左小娥(死后谥号孝德后)就葬于此地,称为甘陵。甘陵土丘高大,在平原上极具制高优势,南北朝葛荣、隋代张金称都曾据此作为军事设施。明清之际,该地多水患,附近村民往往登之以避水灾。1942年日军将其顶部平掉5米,修碉堡1座。现该墓底部直径60米,高15米,方圆十几里内,举目可见。

历史上在甘陵的周围还有另外八座冢子,当时九冢环绕,苍松翠柏,树木丛生,青草芬芳,景色怡人。诗人称赞说:“一带天然绿,甘陵百草生。未识踏青节,曾闻环佩声。”“甘陵草色”也就是清河县古八景之一。

因甘陵而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俗,有人为求生意发财,消灾免祸,去冢子上供,许愿求福,因次形成庙会,每年的正月十六,周围村民很多人去爬冢子郊游,据说爬冢子一年不生杂病,有登高避邪之说。古时庙会非常热闹,说书的、唱大戏的,玩杂耍的等民间艺人早早占地划场,各种商贩、小吃摊竞相吆喝,庙会上人山人海,学生放假,农民歇工,邀请招待亲朋好友登冢子、逛庙会,是比过春节还重视隆重的日子。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相融合,逐渐转化为物资交流大会,登高祈福变成了一种形式。

清河有个武家那村,位于清河县城东2公里处,属葛仙庄镇,原村名孔宋庄,村里姓武的是大姓,是《水浒传》中武大郎原型人物武植的故里。自武植一代开始到现在,武氏后人在这个村子里繁衍生息了数百年。至今村里已经有27代武氏传人。明清之交,孔宋庄更名武家那村。

武大郎虽是传说人物,而清河县实有其人,系元末明初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人。据记载“武大郎名四老,讳植,字田岭,后人尊称大郎,少时聪慧,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因此,真实的武大郎与《水浒传》所描述的大相径庭,不是卖烧饼的,而是阳谷县令。武大郎刚成年时,家境清贫,一边做工,一边读书,期间曾得到一位同窗的资助。武大郎考取进士后,授阳谷县令,娶邻村大家闺秀潘金莲为妻。武大郎做阳谷县令期间,昔日同窗落难之际向他求助,却对他产生误会,遂在由阳谷回清河的路上写下很多诽谤武大郎夫妇的话,回家后才得知武大郎早已暗中帮助了他,悔恨已晚。那些诽谤之词已在民间传开,被施耐庵编进《水浒传》,成为千古冤案。迄今,武家那村南尚有武大郎的墓和祠堂。武家那武氏后人共认武大郎是其祖。

武大郎墓位于清河县武家那村南,其墓为圆形,土丘,高5米左右,“土改”和“文革”期间曾两度遭挖掘。1994年,武家后人又照原样修复,占地3.7亩,墓室青砖砌成,圆井筒形,内有楠木悬棺。在原墓址投资修建了武植祠,内有武植石雕坐像及介绍武植生平的文字配画。墓地苍松翠柏,花草斗艳,游人不断。

(0)

相关推荐

  • 【灵璧随笔】初访武大郎家乡,河北清河县(1)

    初访武大郎家乡,河北清河县(1)文/胡桃夹子 驾车奔驰近五个小时,八百里路程被我们一气跑完,傍晚,我们终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武大郎的家乡,河北省清河县.二十年前一个偶然机缘,接触到了一本刊物,其中有一 ...

  • 谭天宇:寻找济水与汶水的交汇处

    汶水是济水流域中最大的支流,那么它们是在哪里相交汇的呢?吴名凤的<南旺湖>一文为寻找这一交汇处提供了重要线索:"<禹贡>无导汶水之文,惟导沇水东流为济,会于汶以入于海 ...

  • 细读《金瓶梅》(4)西门庆的房产有多少?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见一篇文章,叫<全职太太潘金莲>,文中说: "事实上,武大郎就是一个残疾人个体户,靠每天卖点炊饼,都能住上独门独院的复式小楼,尤其令人羡慕的是,还可以养着一个 ...

  • 要庄村历史由来

    据本地史料记载,元末明初因多年战乱和水.旱.蝗.疫灾害,此地土著人皆流亡所存无几.当时,此地尤以降雨洪涝,及黄河决口水淹等水灾较为严重. 明初各姓迁民从山西.山东等地迁民与此,因此地有大寺庙一座,位于 ...

  • 邢台市曲氏村落

    河北省邢台市任县天口镇曲辛庄村 河北省邢台市任县辛店镇桥西村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摇鞍镇乡西曲庄村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尖冢镇东尖冢村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油坊镇曲方村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油坊镇柳庄村

  • 姓氏村落 文化基因

    中国的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粹,是田园生活的守望地,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百家姓,大多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 ...

  • 金华市古村落文化研究会讲好“金华故事”可行性方案

    金华市古村落文化研究会讲好"金华故事"可行性方案 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村落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工作,相继成立了"金华市古村落文化研究会"等社会团体,以社会主义 ...

  • 邢台县村落文化

    邢台县龙化村 邢台县历史悠久,属邢台市辖,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西与山西省左权.和顺.昔阳三县隔山相望,东与任县.南和两县接壤,南与沙河.武安毗邻,北与内丘县相连.县域东西最长75公里.南北最宽 ...

  • 临城县村落文化

    两口村 临城县城南距邢台市50多公里,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近80公里,总面积797平方公里.临城处于太行山东麓山前台地上,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自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聚居,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 ...

  • 南和县村落文化

    南和县在河北省南部,北距石家庄市108公里,西距邢台市20公里,与沙河市毗邻,南部一邯郸的鸡泽县.永年县接壤.北邻靠任县,东与平乡县交界.县境418平方公里.有3镇5乡,218个行政会,4个居委会,人 ...

  • 柏乡县村落文化

    柏乡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平原上,古槐河.泜水河流域,位于邢台市最北部,历史上东侧为古大陆泽西部边缘,南临尧山为屏障,素有槐阳福镇之称.东面与宁晋县交界,西与临城县毗邻,南与隆尧县接壤,北与赵县.高邑 ...

  • 南宫市村落文化

    南宫市地处冀南平原,属黑龙港流域地区,地势平坦,东南略高于西北.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东北部.北距石家庄108公里,西距邢台市区86 公里.东邻衡水市冀州.枣强.故城县:南隔清凉江与清河相望,西靠巨鹿 ...

  • 新河县村落文化

    新河县在邢台市东北部,距邢台市120公里.是河北省中南部的农业县.北.南.西面分别与宁晋县.巨鹿县.南宫市相邻,东面与衡水市冀州市接壤.全县面积366平方公里,全境东西长.南北短.县治驻新河镇. 夏禹 ...

  • 平乡县村落文化

    平乡地处京九.京广铁路之间,华北平原南部,北依巨鹿县,西与南和县.任县搭界,西南与鸡泽县接壤,南邻曲周县,东南靠丘县,东隔老漳河与广宗县相望.县域辖3镇4乡,1个管理区,253个行政村,有耕地43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