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凭啥总是排第一?
⬆️点我 ⬆️
01
武庙四圣十哲七十二将,凭什么姜子牙排在第一位?凭什么他是主祀呢?
武庙里供着的都是些什么怪物:
孙武,兵家始祖,一部《孙子兵法》在两千多年后的当今世界都有着超越军事层面的重要影响力,其主张的智、信、仁、勇、严,则成为现代中国军人的武德标准。
孙膑,孙武后人,熟兵法知韬略,神鬼莫测,田忌赛马和围魏救赵,展现了极强的突破固定思维的能力,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一举奠定齐国霸业。
白起,绰号“杀神”“人屠”,攻韩、扫魏、灭楚、破赵...战国丧卒二百万,白起自己贡献了一半。
吴起,通晓兵、法、儒三家,不世出的军事家、改革家,强魏,扶楚,破秦,建魏之武卒,夺秦之河西,与兵圣孙子一同被并称作“孙吴”。
谋主张良,兵仙韩信,连百万之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必胜,攻必取。
卫青霍去病,帝国双璧,收河套,袭龙城,漠北一战,匈奴远遁,封狼居胥。
管仲乐毅,廉颇赵奢,李牧王翦,曹参周勃,马援冯异,邓禹耿弇,王猛谢玄,周亚夫赵充国,李药师尉迟恭,苏定方郭子仪...
说句关公战秦琼的话,无论哪个拉出来跟姜子牙碰一碰,也不太虚吧?
凭什么就主祀姜子牙?
凭什么“太公在此,诸神退避”?
《史记》曰: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姜子牙,兵学奠基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中国古代第一位军事家,韬略家。
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出的《六韬》残简,直接驳斥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著的说法。
对姜太公,中国史学界是有定论的: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姜尚。
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等人都学习吸收了姜子牙的《六韬》。
所以说姜子牙为兵圣、兵家宗师、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
可以说,没有太公的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在当今世界影响范围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
这段话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在上古时期,在那个大家都拿着青铜甚至石制的弓、箭、戈、矛、刀、斧两边对冲互砍的时代,姜太公就提出了行进、撤退、增援、歼灭、围城、后勤、运动战、组织度等理念,后世中国的诸多军事家,只不过是在这个体系下持续不断的完善与补充而已。
孙武、鬼谷子、黄石公,他们的弟子又都是什么怪物,不用我多说了。
真正的万师之师。
这就是武庙首祀,姜子牙的重量。
02
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说得好: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都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人们普遍有一种通病,就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事,都“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惯了,就会傲慢和自大,这一点,在涉及到历史时尤为明显。
譬如历史书中说: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大家听完,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知道又多了一个难背的知识点。
而只有当时的人,在那个相互征伐,人命轻贱,率兽相食,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宗教与鬼神的年代,才懂得这句“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有多么的沉甸甸。
春秋战国,翻看所有流传下来的文献书籍,无外乎家国霸业,字里行间不过是写着怎样杀人,怎样更快杀人,怎样杀更多的人罢了。
而《诗经》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譬如同样一笔带过的那句:屈原的《离骚》《天问》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那个时代,商鞅是卫国人,跑到魏国又跑到秦国,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楚国人伍子胥帮吴国灭了楚国,齐国人蒙恬跑到秦国灭了齐国。
只有屈原说,这是我生长的地方,我爱这片土地和人民——
“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任何的习以为常,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
03
汉语族,分成十三个语种:
官话、晋语、湘语、徽语、赣语、吴语、粤语、莆田话、客家话、闽北、闽南、闽东、闽中语。
正所谓“十里不同音”。
诸如粤语、闽南语这些,更是已经发明出了自己的音节结构。
他们之间的差异,一点都不比同属拉丁语系的英语德语法语要小。
而现在,它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