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夜月楼台》辛弃疾
踏莎行·夜月楼台
辛弃疾
译文
月夜下的楼阁,飘满秋天香味的院落,欢笑快乐的人们来来去去。是哪个人秋天一到就悲伤凄凉?当年的宋玉就悲伤到这样。吃饭喝酒要随其自然,对歌舞享乐看得平常一般。问他有什么可以悲伤之处?细细想想却也有悲伤的时候:重阳节快到了,秋风秋雨使人感到格外凄凉。
注释
②篆冈:地名,在带湖旁。
③宋玉:战国时楚国的著名诗人,屈原的学生,其代表作《九辩》有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④如许:如此。
⑤随分:随意,任意。
⑥等闲:平常,普通。
⑦甚堪:什么可以。
⑧思量:细细想想。
赏析
这首词作于绍熙元年庚戍(1190)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词就是在这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优美景色,见出秋色的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月夜下的楼阁,飘满秋天香味的院落,欢笑快乐的人们走来走去。
开头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自然圆到,人物动态毕现,欢乐之状栩栩如生。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满赏心悦目。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上片末二句是说,是哪个人秋天一到就悲伤凄凉?当年的宋玉就悲伤到这样。
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脆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有很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词人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该说,宋玉当年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词人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此看来,悲秋似是大可不必的,只有放开情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
然而作者的本意竟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我们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的所谓悲秋,已经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的变迁与个人身世的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实在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法。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换头三句是说,吃饭喝酒要随其自然,对歌舞享乐只看得平常一般,问他有什么可以悲伤之处?
换头三句仍旧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末二句是说,细细想想却也有悲伤的时候:重阳节快到了,秋风秋雨使人感到格外凄凉。
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这一反跌,跌出本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到此人们方才知道,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缘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重阳节近多风雨”,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辛弃疾这里的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词人在作这首词时,国势极弱,而向来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鉴于历史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视政坛风雨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风雨。这首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