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死后,几百心腹站成一排,每斩一人招降下一人,无一人投降

《世说新语》中曾写道:“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诸葛亮、诸葛诞作为诸葛瑾的弟弟,与之齐名,出类拔萃。三人中,诸葛亮被称作“龙”,诸葛瑾被称作“虎”,而诸葛诞被称作“狗”。

诸葛诞这个称号听上去不是很光彩,好像是骂人的意思。但其实,“狗”这个称呼在古代有虎之幼崽的意思,也就是说,诸葛诞虽不及自己的兄弟诸葛瑾,但是同样也不可小觑。

三个人分别在魏蜀吴三方势力中效力,并且都握有重权,诸葛亮为蜀汉丞相;诸葛瑾是吴国的大将军;而诸葛诞是曹魏征东将军。可以说,诸葛一家,皆光宗耀祖。

众所周知,诸葛诞最后由于反抗司马家族的叛逆而起兵造反,最终不敌而亡,他的后代也险些遭到灭绝。他在效忠于曹魏的过程中,其贤德与才情令众将佩服。那么,在他的官场生涯中,到底曾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经历呢?

此事要从他入仕初说起。在夏侯玄还未投靠曹魏之时,他的兄长们都找到了自己效忠的君主,而当时他一方面为了保全家族命脉,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自我尊严,

不愿利用家族荫蔽而发达,于是他投奔在曹魏的门下。刚开始他只是一个小小尚书郎,但是在他做尚书郎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

《魏氏春秋》中说道:“诞为郎,与仆射杜畿试船陶河,遭风覆没,诞亦俱溺。虎贲浮河救诞,诞曰:'先救杜侯。’诞飘于岸,绝而复苏。”有次他跟杜畿去试架新船,结果遇到风浪,两人落水了。

后来有人来救诸葛诞,诸葛诞让人先救杜畿。这件事之后,大家都很尊敬他,认为他无私而懂尊卑,杜畿当时地位比他高,年龄又比他大,他先把生的希望给地位高的人,说明他懂礼节。

当然,无论是为了谋求一个美名,还是单纯为了救他人,他的行为都是值得称赞的。之后他便从地方调到了京都,正式开始进入官宦之路。直至后来任尚书的时候,他与夏侯玄交好。

在嘉平二年(252年),诸葛诞由东吴兴起筑建大坝而心生警惕,认为东吴要派军来攻打,于是向司马师进献军策,但是司马师独断专行,未取其计谋,结果兵败。在兵败后,司马师虽然主动请罪,但是与他同行的诸葛诞、王昶、毌丘俭都遭到了惩罚。

王昶、毌丘俭认为司马家族不可追随,决定谋反。他们想同诸葛诞密谋一起反抗司马家,但是当时诸葛诞并未分清楚曹家与司马家的区别,他在朝中时间过短,

还未看清司马家独断专行的心思,且他内心的忠诚使得他无法与虎谋皮。正元二年(255年),他听从司马师之令讨伐王昶、毌丘俭,并因立大功而升任征东大将军,与夏侯玄齐名。

真正使得他看清司马氏的是司马昭上位后滥杀旧臣。他的挚友夏侯玄和邓飏全都因无妄之言被屠戮,这时他才发现,自己效忠的那个曹魏早已不姓曹,司马昭逐渐露出了他的爪牙,使他产生了危机感。

因为他自己也是朝廷的旧臣,是被讨伐的对象,且他拥兵二十多万,司马昭怎能不对他生防心?

果然,在司马昭的试探下,诸葛诞的心思被暴露出来。司马昭已知他不可能效忠自己,于是借回收兵权的名义逼得他造反。诸葛诞在率军镇守寿春时,写信给东吴请求支援,这时候他已经完全对司马氏失望。

他与东吴互通书信后,命令诸将原地等待。事实上,他对于军营战略部署也有非比寻常的心得,那时候正是雨水充盈的正月,寿春地势四面低平而中间凸,只要等到雨水,他们就能够凭借地理上的优势取胜。

只可惜,似乎是天要亡诸葛诞。本是雨季时分,却连着一个月都未下一滴雨,诸葛诞与众士兵粮草耗尽,东吴救援也迟迟未到。

更糟糕的是,与诸葛诞素有嫌隙的文倾此时刁难他,他在处死了文倾后,其后代、亲信皆临阵倒戈,诸葛诞不战而败,只得逃出寿春。

当诸葛诞被击杀后,他军营下几百个一开始就跟随他的亲信视死不降。《三国志》中写道:“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可见,诸葛家世世代代的忠孝仁义之志也流传在诸葛诞这一脉,他吸引着那些同样忠诚的义士与之共行。虽然诸葛诞身死,但是他的精神促使着那些战士继续奋战。

与诸葛诞一样,其实诸葛家世世代代能人辈出,且其志气为当时天下人所敬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瑾“克己奉礼,忠君守节。”

包括诸葛诞的后代诸葛靓,即便与司马炎小时候交好,在父仇之上选择永不入晋为官。这与诸葛家族严谨的家风和朴实的做人道理息息相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