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魔都红礼拜堂
热爱上海老建筑的我要成为罗伯特·赫德,昔日清朝海关总税务司校友了,有点让我小兴奋。
在英伦从格拉斯哥大学美术交互设计本科出发,到伦敦UCL交互设计的建筑硕士毕业,疫情下回不了国,唯有再向女王大学交互音乐博士进军!
两度荣获英国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女王周年纪念奖。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始建于1845年维多利亚时代,也是英国最古老的十所大学之一,它的交互多媒体教学体系在全英大学中居领先地位。
北爱尔兰享誉欧洲的公立顶级研究型大学。它是英国大学“长春藤”协会的成员,也是英国精英大学组成的“罗素尔”集团的成员,这样的地位充分证明它是世界一流的优质科研教育中心。
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同时入选世界最美校园的前15名。在教学和科研水平上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在高等教育品质保障局的教学品质评估中,贝法三分之二以上科目的教学品质被评为“非常优秀”
在40个参加科研水平评估的科研小组中,33个都达到了国家和国际一流标准。16个小组获得了最高分5和5*,3个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贝尔法斯特是北爱尔兰的首都,女王大学的校园位于贝尔法斯特南边,非常美丽,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市中心。学生们可以享受乡村美景、登山、到大西洋上冲浪、探索古老的湖泊地区以及在神秘的峡谷里探险。
麦克雷图书馆:
位于学院公园里的植物园大道(BotanicAvenue)上,过去160多年来的精华收藏。建筑里有2000个阅览座位,藏书量高达120万册。两个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帮助中心、自习室和培训室。图书馆里收藏了大量的书籍杂志、手稿和期刊,校园里各处的学生计算机区里共有2200台计算机,学生有个人电邮帐户通过学校“女王在线”的虚拟学习环境进行远程学习。
校园的4座图书馆大楼藏书超过100万册,此外还有多个学系的专业图书馆。
女王大学的体育活动中心:
位于贝尔法斯特美丽的植物园里(PEC)。大学投资了700万英镑来为这个中心增添新的设施,其中包括健身区、一个6道游泳池、两个体育馆、训练室、球场和室外训练设施。
校内的皇后电影院全日开放,可同时放映两套电影。
该大学特有的国际艺术节每年11月举行。
著名校友:
罗伯特·赫德英国政治家、清朝海关总税务司
Seamus Heaney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David Trimble 北爱尔兰的前部长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Mary McAleese 爱尔兰总统
David Attenborough 《动物世界》主持人
Joanna Lumley英国国宝级的女演员代表作《Absolutely Fabulous》
威廉·杰斐逊·克林顿 美国前总统荣誉校友
纳尔逊·曼德拉 南非前总统荣誉校友
托尼·布莱尔 英国前首相 荣誉校友
赫德铜像曾坐落于九江路外滩的海关大楼前。
赫德是英国北爱尔兰人,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8年,唯一获得清廷头品顶戴的外国人。
清宣统三年赫德于英国去世后,英国驻沪领事馆及工部局决定为他立像纪念。民国三年在九江路外滩的海关大楼前举行揭幕仪式。
赫德铜像由英国人设计并在英国铸造。
铜像底座为四级台阶,台阶之上是长方形的基座,靠北的座基上镌一健步行走的男子,南面的石碑为一女子站在岩石上双手高举红灯望大海。东面和西面的石碑上则刻赫德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迹。铭文为:
前清太子太保尚书衔总税务司英男爵赫君德,字鹭宾,生于道光乙未,卒于宣统辛亥,享遐龄者七十七年,综关权者四十八载,创办全国邮政,建设沿海灯楼,资矜式于邦人,备咨询于政府,诚恳谦忍,智果明通,立中华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舆,爰铸铜像以志不忘。
民国三十年拆除了赫德雕塑,铜像的基座嵌石现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PS:《红礼拜堂Bute Hall管风琴&彭斯之夜》
明末清初,管风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展开逐渐进入中国,伦敦管风琴制造商沃克公司为上海的教堂制造的管风琴,共有2,600根琴管三排琴键为全亚洲最大。
圣三一堂东临江西路,北临九江路,南隔汉口路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因其红色外观教堂俗称红礼拜堂,十九世纪之前,上海的英国侨民均在英国领事馆举行礼拜仪式。
宝顺洋行的苏格兰裔商人托马斯·查伊·贝尔购置下教堂所在的地皮并捐献给教会。因为圣堂临近英国海外传道会,故堂前街道也称为教会街,直到1865年才改名为江西路。
1850、1851年间该堂接二连三地发生一系列不幸:第一任牧师路德溺水死亡,第二任牧师郝博逊从屋顶上翻落下来,1862年座圣堂又遭遇强台风的破坏而坍塌,无法继续使用被迫拆除后,英国建筑设计师乔治·吉尔伯特·司各特设计了新哥特式风格的新教堂。
由于司各特最初的设计过于华丽,超过了上海英侨的经济承受能力,加之新堂需要容纳更多的教徒,于是转请当时上海唯一具有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身份的设计师威廉·凯德纳修改了建筑图稿。耗银7万两的教堂,经历三年的修建后正式启用。
设计师司各特为圣三一堂设计了拉丁十字式,长约47米宽约18米,堂身高19 米古安立甘式半穹顶结构。外观大体上清水红砖墙面,属于新哥特式,哥特复兴式带有哥特风格的元素,教堂各处的尖券在入口门廊处采用了半圆券。教堂内外两侧皆为尖券排柱长廊,不过并未采用哥特式教堂中常见的束柱,而是采用显著柱帽的单根矮柱,柱帽上面顶住连续尖券拱廊。
建造期间,曾在一千平方米的地基上打下了八千多根木桩。圣堂内为拼花大理石地面,设有拉丁礼祭台、阶梯讲道台、鹰形读经台、洗礼盘均装饰有精美浮雕。座席为靠背穿藤的长椅,椅背钉着捐献者姓氏的铭牌。玻璃窗的设计与众不同,既非白玻璃也没有全部采用彩色玻璃.花白相间,不成规则。坊间传说教堂自建成以后,每隔一两年,便换上几扇彩绘玻璃以纪念某一位死去的英国教友。
1925年,圣三一堂向英国管风琴制造商哈里森公司,定制了一台大型电鼓风发力管风琴。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圣堂经过琴师试奏后,由英方通过海路运至上海。此琴安装在座堂建筑十字交界处近北侧的两排座堂诗班席后方,琴键、琴栓及琴师座位在二层,琴师座位用帘布隔开。
1928年,圣三一堂北侧临九江路建造了4层座堂,附属英国国教学校的男童校楼。作家詹姆斯·巴拉德曾就读于此校,并在其著书《太阳帝国》中提及该学校。
该校现为基督教全国两会总部办公大楼,建筑面积逾4千平方米。
在欧洲读书,学校里没有管风琴的算不上历史悠久的学府。
每次听到管风琴的声音,一个寒噤从头到脚像是受了一次洗礼。世界著名音乐学院都设有管风琴专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管风琴的制造很是吸引我的注意。
Pipe organ流传于欧洲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气鸣式键盘乐器风琴的一种。管风琴音量洪大气势雄伟音色优美、庄重,多样化对比、能模仿管弦乐器效果演奏丰富的和声。不同于脚踏鼓风装置,吹动簧片使簧片振动来发音,管风琴靠铜制或木制音管来发音。
公元前250年,古罗马工程师制造的水压式管风琴,成为音乐史上第一架管风琴。公元3世纪民间仍使用,5世纪末管风琴扩充为房间的体积,并引入教堂。
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每个小镇的教堂中,都拥有或大或小的管风琴,悠扬的乐曲飘散在整个小镇。巴赫创作的管风琴作品集已知的就有9册之多。莫扎特称赞管风琴:在我的眼睛和耳朵里乐器之王。
早期演奏管风琴通常需要两人搭档,一人演奏一人鼓风(一般是来自教堂信徒中的小男孩)。能够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担任管风琴师,是当年音乐家们引以为豪的荣誉。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担任过宫廷风琴手。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帕赫贝尔的《f小调恰空》、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等著名的曲子太多太多。
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中,卡农、帕萨卡利亚、恰空等曲式像笼罩在山谷间的暮色一样,为整部乐曲覆盖上一层浑厚广袤的光芒。恰空舞曲是一种古老的曲式,音乐史上有两首恰空舞曲是最为出名的,一首是巴赫的《第二号无伴奏小提琴帕蒂塔》中《恰空》,另一首是维塔利的《恰空》,小提琴大师海菲茨演奏的这首作品,用的就是管风琴伴奏。
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所有的管风琴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它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洪亮饱满的下行旋律构成的引子,如教堂穹柱般支撑起接下来能量巨大、延音宏伟的和弦。充满狂想色彩的托卡塔后紧接着严谨端庄的赋格。这首作品曾被改编成钢琴版、管弦乐队版、弦乐四重奏版等许多形式,但没有任何形式的改编能比得上管风琴原版的魅力!
1886年圣-桑创作了第三交响曲——《风琴》交响曲。圣-桑被李斯特称为“最伟大的风琴家”,第三交响曲即将出版时李斯特病逝,圣-桑便在交响曲总谱上题词——纪念李斯特。
史诗级影片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开场时,管风琴在辉煌的合奏后表现了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日出场景,延长音把画面推向极其辽阔的境界。
韦伯的《歌剧魅影》中的“魅影”,住在歌剧院地底幽暗的宫殿中弹奏着管风琴创作音乐。音乐剧带有浓厚的哥特风格主题曲中,运用了大量管风琴音效来渲染古典、诡异、阴森且浪漫的氛围。
电影《星际穿越》配乐加入管风琴长音来表现宇宙的浩瀚与空寂,令人印象深刻的管风琴和电子和声勾勒出广袤太空和闪烁的星辰,给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
《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格罗夫爵士写道:风琴和时钟,是工业革命前所有机械设备中最复杂的。在乐器中,它的历史是涉及最广泛的,其现存的剧目是最古老的,没有其他乐器能够想它那样赢得如此公开广泛的尊重。
我们学校每年的毕业典礼上都会用到这个古老乐器。
图片为格拉斯哥大学Bute Hall的管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