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学习?看看三国大佬们的读书心法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三国各路英雄豪杰,背后比拼的是啥?
答案五花八门,智谋、胆略、资源、运气等等,大伙各有一套说法。
但很多人忽视了一样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读书。
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五项中,唯有读书是能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
商业世界里有句话: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才是企业真正的边界。CEO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和他的公司能走多远。
魏蜀吴的三位创始人,刘备、曹操和孙权,他们有个共同点——都爱读书。
曹操一生手不释卷,史书上说他:“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孙权自称:“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刘备早年曾拜大儒卢植为师,临终前还给儿子刘禅开了一串书单,勉励其好好读书。
你瞧,厉害人不仅成就类似,连想都经常想一块儿去。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三国大佬们是怎样读书的。
1/4 曹操:用输出倒逼输入
曹操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都是历史上的一流人物。曹操年轻时没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基本上全靠自学得来。
曹操曾梦想当一名受民爱戴的地方官,后被豪强迫害,逃回了老家避祸。
不过,曹操并未从此放弃理想,而是“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先蛰伏一段时日,待世道变好了再出山。
奈何世道并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乱。
曹操天生就不是待在书斋里的人,天下分崩离析,他开始了戎马生涯。
南征北战没有使曹操放下书本,反而和它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群雄争霸,军事力量是硬功夫,而曹操本人尤其酷爱兵书。
不过,曹操读兵书和其他人不同。首先,他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凡是有价值的,皆为我所用。另外,他还会把各书的精华抄录下来,汇集成册。
不仅如此,曹操有更狠的一招:给经典作品做注解。这部作品就是家喻户晓的《孙子兵法》。
当然,曹操还有最狠的一招——把阅读与实战经验结合,写成十几万字的兵书。
至今,市面上仍旧能看到曹操注解的《孙子兵法》。曹注《孙子兵法》的特点是简洁明了,很多地方就一两句话,曹操不是学者,他对考据没有兴趣。他的注解高屋建瓴,见微知著,是源自实战的心得体会。
用今天的说法,曹操的学习方式属于高维输入,降维输出。它需要你将阅读、思考与写作相结合,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
普通人读书,读过就算数了,他们很少做笔记,更不会做注解,至于把读过的东西写成书的人就更少了。
而曹操读书,不仅读得勤快,记得也很勤快。他懂得如何把读过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除了大量实践,还有就是写作。
写书对大部分人有点难度,但给书做注解却值得推荐。这是一种有效的输出方式。它有两个优点,一个是方便快捷,读到哪儿注到哪儿。一个是信息量大,在帮你加深理解的同时,从一项知识串联到另一项知识。
今天有很多人喜欢发表读书笔记,动辄写几千字的文章。还有人喜欢给书本内容整理思维导图,把重要的知识点全部梳理出来。
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如果你是向读者介绍该书的内容,这当然有必要。因为读书笔记就是把一本书的内容给浓缩,抽掉汤汤水水,留下绝对的干货。
但是做注解不同,注解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创造。是在原先的主干上开枝散叶,延伸出更多内容。注解的本质,是将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和人生经验,和当下的阅读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庞大的知识网络。
很多大人物都热衷这种读书方式,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伟人——毛泽东。
毛主席爱读史书,也喜欢给史书批注,他习惯从过往中总结经验教训,教导手下的干部让普通人望而生畏的二十四史,被毛主席翻阅了无数遍,光是所做的批注,也能编成厚厚的一本书。
由此可见,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不在于他们有啥独门秘诀,坚持把简单的事一直做下去,就能取得别人难以逾越的成就。
2/4 诸葛亮:“观其大略”
说完了曹操,我们来看下一个牛人——诸葛亮。
诸葛亮的读书心法与曹操截然不同,后者是在主干上拓展枝节,诸葛亮则是从枝节中窥见主干。
在加入刘备团队之前,诸葛亮一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史称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诸葛亮智商很高,能和他在一起的人,自然都是学霸。当时,诸葛亮的朋友圈里有三位学霸,他们有两位来自颍川,一个叫石韬,一个叫徐庶。还有一位来自汝南,名字叫孟建。
这四个人非常要好,经常在一起读书。石孟徐三人属于那种上学时考高分的学生,他们会把一本书的知识点掌握地滚瓜烂熟,力求一个不落。
这种读书心法,有点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给书籍内容做思维导图。今天哪一种场景下最适用?不错,是考试。
想想我们上学时准备考试,不就是抓大纲记知识点吗?但诸葛亮对此不屑一顾,诸葛亮读书和他们不同,他”独观其大略“。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读书,只读个大概。
至于那三个读书很认真的朋友,诸葛亮则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言下之意就是,你们的才能和视野,充其量就当个称职的地方官。
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说?在他看来,那些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全部掌握的人,更擅长做执行工作,因为执行抓的就是细节,把一件件事圆满完成。
然而,当你需要做更复杂的决策时,你就得看得见远方,看得见全局,看得见大势。若沉湎于细节之中,只会让你迷失自己,却浑然不知。
而诸葛亮要成为那个能看到全局的人,所以,他读书只关心自己想要什么。
这里所谓“观其大略”,可做两种理解,一种是泛读,把书翻一下,知道大概讲什么就够了。另一种是抓住若干个重点的概念,仔细领会。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思维的人,这种读书方法值得推荐。
因为战略就是把方向抓重点,什么该取,什么该舍。对于真正重要的内容,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而对于不重要的,或者对你不重要的东西,则可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计。
网上有个著名的读书人名叫成甲,他为读者拆解过不少经典名著,本人也是个读书高手。
成甲有个著名的读书心法,他称其为“临界知识”法,啥意思呢?就是我们在读书之前,先掌握几个最核心的概念。这些概念越抽象越好,最好都是关于基础学科的知识,如自然科学、心理学或者经济学等等。
这些概念相当于交通网络里的枢纽,下次每当你读到一本新书,发现某个新概念时,你可以尝试对应,看看这些概念的背后,连接到哪一个临界知识。
掌握了“临界知识”,你就获得了一个学习的基本盘,下次在学习新知识时,你就能够用这个基本盘去对照,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我想这就是诸葛亮所谓“观其大略”的真正含义,“观其大略”既不是马马虎虎把书读过,也不是满足于片言只语,而是先做到胸中有大局,再实现佛家所谓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3/4 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最后登场的这位名叫吕蒙,熟悉三国史的人都知道,他是东吴名将,当年智取荆州,击杀关羽的人正是他。
吕蒙有多厉害?有三个著名的成语:“吴下阿蒙”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都出自这位仁兄。
吕蒙十六岁那年,曾和姐夫一起讨伐当地的山贼。母亲见他年纪轻轻就不务正业,想惩罚儿子,却被吕蒙怼了回去。
吕蒙说道:“我们家穷成这样,不靠打仗靠啥翻身?”
接下来就有了这句名言:不入虎穴,安得虎子。
吕蒙是个暴脾气,曾有小吏对他出言不逊,被他一刀砍了。
不过,这种暴脾气也有好处。在战场上,吕蒙勇冠三军,屡建奇功,他打仗的本事获得了举世认可。但吕蒙也有一个显著的缺点:没文化。
在大臣们眼里,吕蒙就是个大老粗。“吴下阿蒙”,是大伙对他的称呼,这相当于一个诨名,后来用于专指不学无术的人。
吕蒙不认得几个字,平时连写信都要叫人代笔。放在今天,这就是小学文化水平。
在吕蒙32岁那年,孙权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敦促吕蒙多读书,免得被人笑话。吕蒙却说自己很忙。
孙权说道:让你读书,又不是要你当博士。“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况且连我都天天读书,难道你比我还忙吗?
一句话点醒了吕蒙,自此他开始发奋学习。白天练兵,晚上读书,久而久之,他就变得厉害起来。
如果不读书,吕蒙就不会成为继周瑜、鲁肃之后的东吴军中一把手,当然,也不会他后来对鲁肃说的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吕蒙的故事很像是一碗职场鸡汤。你可能会问,吕蒙一个小学文化水平的人,能有啥读书心法?
我们已经介绍了两种读书心法,曹操的主动输出,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其实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就是像吕蒙那样,“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这里所谓“往事”,指的是历史。
对读书,人们普遍存在一个误解。以为读书能增加智力,其实不然。但读书可以增加你的智慧。
智力是由环境与先天因素决定的,但智慧却能靠后天养成。
一个人记忆好,反应快,这是智力。一个人对问题看得深,想得远,这是智慧。
然而,很多人只把读书当做智力的证明,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为了考试,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而文凭与智力有关,既然我智力不高,就算读了也没用。
吕蒙当年就持这种看法,但他并不知道,在智慧面前,智力的差异可以小到微不足道。
因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阅历的积累,是从事物中发现意义的能力。
俾斯麦曾经说过:“愚人说他们从经验中学习,我却宁愿利用别人的经验。”既然人生有限,聪明人就得从前人的成功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启迪。
所以,从历史中学习,能够增加你生命的厚度。让你的一辈子,活出几辈子的价值。
读书不在早晚,而在于你能否对其有正确的认知。
如果你没有曹操的耐心,也没有诸葛亮的眼光,那不妨学学吕蒙,多读历史,哪怕是多了解一点历史故事,也能让你和别人活得不一样。
4/4 总结
成功固然有赖于天赋和运气,但如果你只相信天赋和运气,你从一开始就输给了别人。
查理芒格曾说过:在我见过的聪明人里面,没有不读书的。
古往今来,这个道理全都适用。
如果你觉得读书很难,要么没找对方法,要么你根本就不爱读书。
如果你想读书,并希望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这些历史人物的做法值得你借鉴:
你可以像曹操那样,多写笔记,多做思考,“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再用输出倒逼输入,让你的知识体系枝繁叶茂,生出无限可能。
你也可以像诸葛亮那样,观其大略,从书本中汲取对你最有用的知识,然后将它们纳入你的底层思考中,夯实你的认知基本盘。
如果你实在没时间,还可以像吕蒙那样,利用碎片化时间,向前人的经验学习,让生命活出额外的厚度。
总之,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也不是为了炫耀什么,而是为了让你获得真正的行动力,让人生的步子迈得更远,更稳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