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较之后,越来越轻松了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讲述了芬兰与日本的孩子的两种童年,其中最极端的是个人主义第一的芬兰,另一种是集体主义至上的日本。
你很难想象到,出现在镜头中的拉妮老师的任务是让孩子们静下来,有抱着熊的,趴在地上的,倒立的,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在阅读。她带领孩子们去森林里,给每个人发一张色卡,让他们寻找匹配的颜色。
仿佛教育的意义就是回归生活,他们不紧不慢的的态度,轻松而平和。
而另一边在日本的校园里,每个人的姿态、一举一动都仿佛一样,仔细看细节,教室的地板门口绘制了拖鞋的图案,水龙头的设计被取下,是为了让孩子记得节约用水,而就是从这一件件小事上,就明了日本人做事严谨的态度。
在这之中,有强烈的对比,也有不少人在强烈的渴望另一种生活方式,但无论哪一种都会有它的弊端,芬兰人缺乏竞争力,而日本人缺乏自由感。
有人说,一切都是因为比较得来的。
有了比较,就有了落差,有了自卑、不快乐,遗憾。
于是乎,被忙碌的生活裹挟着,无人不是如此,不能输就一定要赢,所以几乎很多时间许给了焦虑,在琐事之中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比较的心情,会让人不知不觉失去了自信,达不到的绝望,让人再一次陷入焦虑。
而比较又是时时存在的。
除非你能找到自己的时区。
你觉得你的人生无处可去吗?
停下来,做个深呼吸。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3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了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直到50岁才当CEO,然后活到了90岁。有人结婚了,可有人还是单身。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你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跑道上,在自己的时区里。只是去奔跑,不要羡慕别人,不要嘲笑别人,他们在他们的时区里,你也在你的时区里。
随着时间渐渐发现,每个人都精彩也迥异,有些追随着热爱与天赋,有些在各自的原生家庭里奋力挣脱,而有些在度过艰难的时光,甚至是巨大的落差,让他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有人说,不比较太难了,因为身处在大环境下,别人都是如此,倘若你特立独行,就会被区别对待。于是至始至终都是扭捏的、纠结的,内心像打结一样活着。
但事实上,外在的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只能走进内心深处,重新审视自己,到底要什么,必须舍弃什么。
不去比较,只是去汲取。倘若放下了得失之心,只是去做,去汲取,去完成,去奉献。生命便没有那种堵着心的愤怒、嫉妒、不安。
还记得用“前途”这个词造句的时候,新华字典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句: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如今再去看这句话,才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不得不承认,三六九等,是主流社会给人下的定义,但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极致,就能让人感受到他的光芒。
有些事,是你自己先看待自己的,比如从什么样的起点开始,比如努力的意义,比如尊重、自信、严谨、快乐,阳光…… 比如,如何看待自己......
有人问,什么该是最好的教育?
真的是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想该是永远不走极端吧。
和他人比较目的是学习,和自己比较是提升,既能严谨的对待,又有轻松的心态,保持敬畏又不怕困难。
可教育的最终,不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
而所谓更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它的答案。
感谢支持